(歐洲之聲編者按:6月10日至11日,青島市主辦2022全球創投風投大會,本文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任李世默在會上發表之演講。且看中國的經濟學者如何分析中國經濟在本世紀和未來的走向。作者是從「國家資本主義」的立足點,瞄準市場和供應鏈這些問題闡述己見。)
各位青島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中國新經濟正在經歷一段關鍵的轉折期,在近兩年時間裏,作為風投(VC),我們對行業、公司、技術的認知以及投資邏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我們以前習慣將新中國的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今天我想借用這個概念,將中國新經濟分為“前後二十年”。
第一個二十年當然是2000年到2019年。這期間,中國的GDP翻了9倍,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產業鏈,和世界第二大的消費市場。正是超大規模的產業和市場,造就了中國新經濟的騰飛。
在第一個二十年裏,中國新經濟最重要成果就是消費互聯網平台的崛起。我們VC很熟悉,背靠中國這麼大的市場,一個平台只要用金融資本支持它不斷擴張,最終取得壟斷地位,以未來壟斷為目標,折現成當下巨大的凈現值(NPV),再以這個NPV為估值融資,幫助其實現壟斷。這就是消費互聯網平台的金融閉環發展模式,因此我們國內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互聯網巨頭。
然而,在科技發展方面,有外國智庫學者做了一個研究,在“微笑曲線”上定位各個國家位置。根據她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從2000年到2019年,中國的經濟產業雖然規模增大了很多,但一直都是在中間位置,也就是制造、裝配環節,相比兩頭的研發、銷售環節,附加值是比較低的。
不過,我國也在少數領域實現了產業升級,比如高鐵、新能源、5G等。但這些研發投入很高的硬科技行業,背後都是政府部門主導的,政府要麼是他們的投資人,要麼是他們的大客戶。
所以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也對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深刻影響,包括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有效應對和解決。
在我看來,中國新經濟的前二十年,本質上是“資本杠桿國家”。消費互聯網主要依靠的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含量並不高。比如我們平時掃的二維碼,其實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發明出來了。它之所以發展這麼快,是因為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汲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正外部效益,比如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物流交通的完善、信息技術的普及,這些都是國家做的,不是我們風投人和創業者做的。但是它的這種資本驅動、贏者通吃的發展模式所產生的負外部效應都由國家來承擔,造成全社會出現了“鍍金時代”的問題,比如收入差距的擴大,外賣騎手沒有社保等社會經濟問題。
因此中央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從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優化分配結構,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避免“內卷”、“躺平”。這是中國新經濟的重大轉折和重要機遇,也是中國新經濟下一個二十年的開端。
在中國新經濟的下一個二十年,應當是“國家杠桿資本”。在國家大戰略的引領下,通過資本驅動產業升級,中國的經濟才能夠實現從規模化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在微笑曲線圖上,中國不僅要做大規模,還要不斷向左上方移動。向上移動就是提升產業附加值,這樣就能帶來更多高技能崗位,進一步提高人均收入,同時以技術賦能實現降本增效,維持中國制造在全球的競爭力。向左移動就是提高研發能力,這樣才能解決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的投資應該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普惠”。我們公司主要聚焦三條主線:第一是供應鏈的改造和優化。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產業鏈供應鏈,但是目前還比較分散,普遍缺乏技術和信息化改造的能力,所以有巨大的價值空間可以去挖掘。
第二是硬科技的進口替代。比如芯片,中國每年進口數額最大的產品就是芯片,因為疫情之後全球半導體短缺,油價又下跌了不少,中國2020年全年進口了價值3500億的芯片,比第二名的原油高出了一倍還多。
還有一個例子是醫療器械,中國有很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都要依賴高價進口,國產替代的空間非常大,並且一旦實現國產化,能夠大大減輕老百姓看病的負擔。
第三是可持續發展。現在全世界都在努力實現碳中和,中國在這方面布局非常早,投資也是最多的。比如光伏發電,在國外發展初期成本要100美元一度電,但是經過中國企業的不斷發展,成本現在已經降到了每度電幾毛錢,所以才能夠實現大規模應用。類似的還有電動汽車(EV)電池,中國制造的電池大大降低了EV的生產成本,所以EV近些年才有如此快的發展。
中國新經濟的下一個二十年將成就什麼樣的企業?我來給大家分享三個案例。
第一家公司叫百布,是中國最大的紡織布料智能供應鏈平台。紡織是萬億規模的大市場,全世界有90%的紡織品是在中國制造的。但中國的紡織供應鏈都處在非常原始的階段,生產商分散在長三角、珠三角,數量有上萬家。
所以百布做的是紡織行業的產業互聯網,把信息不對稱的上遊和下遊鏈接起來,高效配置,把實體工廠變成了雲工廠,連接了幾十萬台織布機,優化產能,降本增效。
第二家公司叫大熊星座。焊接是傳統制造業,也是個巨大的行業。焊接涉及到幾乎所有工業領域,造橋、造船、造汽車、建房子都需要焊接,它的市場規模也有上千億。
但焊接又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非常依賴操作工人的技能和經驗。現在好的焊工越來越少,年輕人不願意幹,所以我們面臨80後、90後人才斷檔的困境。大熊星座通過AI來訓練焊接機器人,一下就可以解決焊接工人短缺的問題,又快又好。
第三家公司叫百奧恒,做的也是一個不起眼的行業——水泥行業。很多年前,一個法國人發明了一種膠凝材料技術,能夠把冶煉行業的礦渣做成和水泥性能差不多的混凝土。這個技術在實驗室發展了很多年,後來澳大利亞人接著搞,最後都沒投入實際應用。因為這些國家第一沒有多少冶煉廠,找不到這麼多礦渣作原料;第二這些國家對水泥也沒有太多需求。最後,幾個中國人發現這是一個大商機,因為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冶煉行業,大量礦渣處理不掉,企業都很頭疼;另一方面,中國是基建狂魔,需要用到大量水泥。並且,國務院對碳達峰的要求非常嚴,而水泥生產因為要煆燒石灰石,因此是碳排放大戶,大約占了全國排放總量的20%,所以國家嚴格限制水泥產能。百奧恒的這種地聚合物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不用石灰石,也無需煆燒,產生的碳排放非常小,只有水泥的30%,所以一舉三得,在全國各個省份落地非常快。
上面提到的幾個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創業型的企業,但是通過一項關鍵技術,撬動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並且很快成長成細分行業龍頭。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發達國家也有,一個大規模的產業鏈,能夠養活上百家“隱形冠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一定也能出現成百上千家“隱形冠軍”。所以在高質量發展的新經濟後二十年,投資人不能像以前一樣去盲目追求金融驅動的規模,而是要把關註點放在質量上,對產業鏈供應鏈建立更深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新經濟的一些認識和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一些思考。最後,我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學習《求是》雜志上個月發表的總書記的講話《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有兩點特別打動我,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作為我們今後在投資中要時刻牢記的準則。
第一點是要關註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在投資中要尋找創造普惠價值的創業機會。
第二點,是總書記對於資本的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當年並沒有遇到過大規模的資本問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摸著石頭過河”,摸索出來的。資本最本質的特征是追逐利潤,這是刻在資本DNA裏的。但是在中國,資本一定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要將自身的投資回報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積極發揮生產要素功能;二是切忌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與國家長遠利益和人民的福祉背道而馳。
因此,中國新經濟的下一個二十年,也為我們投資行業帶來了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好時代的機遇,為高質量發展的大局帶來價值,就能在新時代有所作為,也能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作為投資人,我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打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謝謝大家!
轉載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