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 今天播出了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專訪,而這場專訪的特殊之處在於:台積電高層難得地針對地緣政治風險公開發表了意見。
這場專訪,大致上有幾個問題意識:
(1)為什麼台積電可以在先進晶片生產上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2)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對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需要擔心,一旦中國攻台,台積電和先進晶片的產能,會落入中國的手中嗎?
(3)台積電背後的整個「台灣奇蹟」,到底是怎麼辦到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意識,主持人 Fareed Zakaria 問了一個,大部分科技麻瓜都很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其他人想做出台積電生產的晶片,會這麼困難?
結果劉德音只是笑笑地說,「他們做得出來啊,只是(比我們)晚幾年而已。」
針對第二個問題意識,劉德音則說,「沒人能用強迫的方式(by force)控制台積電⋯⋯因為晶片製造設備非常複雜、精細,必須與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外界同步連結。」換言之,半導體這個產業,想關起門來自己幹是非常困難的。
CNN 在訪談影片中還放上文字說明,強調中國有 90% 的晶片仰賴進口,而台灣就是尖端晶片最重要的來源——也因此,近來中國才會希望要在晶片上自給自足、不再依賴進口。
這些訊息,基本上都在支撐劉德音的一個說法:「讓中國需要我們不是壞事」——因為在供應鏈上,中國不能沒有台灣的先進晶片;但就算用武力打下台灣、拿下台積電,被國際社會孤立的中國也很難讓台積電繼續運作下去,拿了也是白拿。
在劉德音看來,這件事不只反映在台積電而已,而是整個台灣的經濟都適用:「中國永遠無法奪下台灣的經濟、佔為己有,因為台灣的經濟,是建立在信任、開放的全球合作之上的。」
劉德音也強調,一旦真的發生戰爭,「最需要擔心的可能不是晶片,而是整個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將會因此而瓦解。」
不過話說回來,台積電崛起的年代,確實就是 1980 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也就是冷戰剛結束、「全球化」願景最動人的年代——台積電在這個背景之下,靠著「專業代工服務」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在國際供應鏈中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另一方面也分享了中國崛起的紅利。
一如張忠謀多次對「美國希望將晶片生產拉回美國本土」的作法不以為然,台積電或許也是這世界上,最不希望看到「全球化年代」告終的公司之一。
另外,對台灣人來說,這場專訪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可能是——當 Zakaria 問劉德音「如何看待未來」的時候,劉德音有點出人意料地回覆道:
「不要因為我們靠近中國,就歧視我們。」
這句話很耐人尋味,也帶點歧義——這裏的「靠近」,可以指台灣位處中國門口、「無可奈何」的地理特性(誰叫台灣就長在這裡,算我們衰好嗎?),可以指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和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也可以指台灣和中國之間很高的貿易依存度。
不過劉德音也很明確地釋放了訊息,希望世界把台灣「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不論你們和中國的關係如何,台灣就是台灣。外界應該把台灣看作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我們想持續為世界釋放創新的動能。不要因為我們和鄰國有爭端,就感到害怕,這並不值得。」
(轉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