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普京的王牌
最近數月以來,德國人最關心也最擔心的是能源供應問題。今冬大家是否要在冰冷甚至黑漆漆的屋子裡面度日如年呢?誰都知道,老俄子已經開始讓德國逐漸「斷氣」了,早就建成的油管「北溪二號」尚未開始營運,就在俄烏戰爭開打時被凍結了。
原來運行通暢的「北溪一號」成了普京手中的殺手鐧,不時來點意外「震撼」,時斷時續,目前只輸送原來20%的天然氣,而且看上去,不知是否明天他就要按下終止的按鈕,真正地讓德國霉氣地「沒氣」,德國家庭、工廠、企業是否也會跟著上氣不接下呢?那倒未必,不過聯合執政黨的幾個黨,近些時四處尋找替代方案,來面對即將到來的嚴峻挑戰,其中最尷尬的是綠黨。
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的綠黨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一個以「環保」、「反核能」、「裁軍」等為主要宗旨的政黨,成立40多年以來,隨著時局的改變,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全球自然環境遭到空前的破壞,氣候暖化迫在眉睫,綠黨的理念普遍被工業國家的人們所接受。
綠黨在德國成立不久,就在議會裡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在不同的聯邦州也和其他政黨聯合執政多年;兩德統一之後,聯盟90加入綠黨,又為這個黨添增了些許進步偏左的色彩,本世紀之交,綠黨和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多年,銳氣雖然稍微磨損,更偏向於務實的政治路線,但是它環保、反核的初衷始終沒變。
綠黨執政巧婦難為
每逢重大環保災難,綠黨的選民都會猛增;2004年印度洋海嘯大地震、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敲響警鐘。近年來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贝格(Greta Thunberg)發起的「為氣候罷課」亦稱「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的青年運動遍及全球,如今綠黨的選民已普及各個年齡和性別階層,成為德國第三大黨。
去年大選,綠黨、自民黨(黃)及社民黨(紅)組成交通燈的聯合政府,年輕的女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和副總理哈貝克(Robert Habeck )都是綠黨的。
舒服的在野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些新人當家不到三個月,俄烏戰爭爆發,能源和核威懾都成為戰爭的手段,普京祭出切斷能源的法寶,以報復民主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全球有許多國家依賴俄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而德國是首當其衝的。
德國多年來享受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以2021年數據來看,35%的石油,55%的天然氣,50%的煤炭都從俄國進口的;歐盟對俄國的煤炭(從8月中生效)和石油(年底生效)實行禁運後,「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如今每日的輸送量只是原來的20%;「北溪一號」長約1222公里,建成於2011年,穿過波羅的海底。
美麗的生態願景被戰爭破了相
本來德國的能源通過本身褐煤和石炭的產量以及風力、太陽能光伏、水力等再生能源,是可以滿足本國44%的能源消耗量;德國的核能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投產以來,佔能源比例約在18-22%之間,但是核廢料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真正安全、合理、公平的解決方案。
從蘇聯1986車諾比爾的核災,特別是日本福島核災變掛出了紅色警告,使得德國政府決心要從核能下馬,開始逐年減產直至完全中止。
2011年默克爾政府決定到2022年底關閉境內所有核電站,為了達到2030年碳排放減至一半,2050到達碳中和的目標,政府逐步計劃淘汰燃煤發電,預定2038年完全淘汰煤炭能源。
於此同時加速提升無害、或害處極低的再生能源的比例,來彌補取消核能和煤炭後的空檔,這是環保人士美麗的願景、夢寐以求的目標;如果沒有俄烏戰爭,這些計畫的可行性極大,可以成為許多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榜樣。
「矛」與「盾」魚與熊掌
然而俄烏戰爭打亂了計畫,原來拿著長矛刺向核能和煤炭工業的綠黨,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副總理哈貝克身兼經濟部長和氣候保護部長,他以前是鼓吹核能下馬及取締對環境有害的企業音量最大的綠黨人士,現在面對能源短缺、通膨飆升至9%、中小企業面臨倒閉、低薪階層生活窘困的狀況,必須在關鍵的能源問題上尋找出路,但是重啓核能、增產煤炭生產卻是綠黨多少年來爭抗、誓死要封閉杜絕的。
哈貝克日前宣佈,即將關閉停業的三所核電站直到明年四月不要進行休業關閉,看來是要破例繼續生產,話一出口,就受到圍攻,環保人士批評他忘了初衷,喪失立場,反對黨則攻擊他無能、缺乏魄力,早就該重新啟電,以此來紓困。
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Markus Söder)說:為爭取足夠時間來實現再生能源能替代傳統能源的目標,我們應該讓5座核電站繼續運行5年。
自民黨黨魁,現任的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 (Christian Lindner)也說,不要關閉安全並且對氣候無害的核電站,必要時可以使用到2024年。
這些意見都是可取的,但綠黨被自己的意識形態綑綁住了,至今不願鬆口,認為這樣做,等於向現實低頭,顛覆了自己的理念,失信於民,等於捅了自己一刀。其實他們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並提不出如何解救能源危機的方法。
當初德國邁出2022年終止核電的這一步是,是值得稱許的,因為它的鄰國比利時、法國等都還在發展核能,而他們的設備和技術比德國的老舊落後,萬一出了問題,必然波及緊鄰的德國,德國毅然決然先跨出這一步,然而俄烏戰爭爆發,一盤好棋走不下去了。
民主制度的「短版」台灣何去何從
筆者認為,從德國朝野對核電站的爭議,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短版」,不同政黨為了本身利益,矛頭不針對問題,尋找解套的法子,反而是向其他黨派進攻,推卸責任、製造問題,為自己加分,再加上德國堅持原則、不變通的民族性,這走入了死胡同。
「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來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容易明白,但是在民主社會很難實現,人們往往被自己的「權利」和「權利思維」綑綁住了,中國那種不可理喻、反科學、反理性的病毒清零政策,這只能強加在有奴性的「順民」頭上,只有軍警和宣傳工具都掌控在權力者手中時,才能做到。
看到德國社會這些「矛」與「盾」現象,也聯想到台灣當下的處境,在中共磨刀霍霍的重壓下,台灣朝野依然不齊心,各黨派和民間媒體大咖唯一的共識是「痛罵政府」,而不是思考如何破局以保護台灣安全,這些不同的勢力在搭危機的「便車」為自己爭分奪利,看得人心寒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