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著生動活躍的民主選舉,各黨派候選人之間競爭激烈,醞釀已久的九合一選舉今日(11月26日,週六)當地時間早晨8點至下午4點,在全台約17600個選舉站定點,1930萬選民進行了投票,選出22個縣市長,縣市議員等地方公職人員。同時還投票決定今後是否將投票年紀從20歲降至18歲。
到了黃昏時分計票的大致結果已經表明國民黨勝選,成績耀人。
選舉結果出爐,國民黨囊括13縣市,並一舉拿下台北、新北、桃園、台中等六都中的四都,民進黨只拿下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等5縣市。
民進黨重挫,蔡英文辭去黨主席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六上午前往投票所投票,並呼籲全台各地的選民出門投票、回家投票。她說,“民主台灣的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用手中的一票決定家鄉及國家的未來。”
然而,執政的民進黨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遭遇重挫。民進黨主席總統蔡英文(左)26日晚間舉行記者會,宣布為這次九合一選舉成績不如預期,承擔所有責任,即刻辭去黨主席一職,隨後並向支持者深深一鞠躬致歉。
她認為,雖然中央執政努力,但面對這樣的結果,仍有許多需要深刻檢討的地方。“在民意面前,政黨是渺小的,政治人物是渺小的。”
蔡英文也表示,民進黨是執政黨,肩負國家的責任,變局和挑戰會接踵而來;維持執政穩定和團結,維護台灣的安全與發展是其任務,行政院長蘇貞昌已向她請辭,但她請蘇貞昌繼續留下來打拚,確保各項政策能推動。
在六個直轄市當中,國民黨籍的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和新北市參選人侯友宜宣布當選。民進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陳其邁、台南市長參選人黃偉哲也宣布當選。民眾黨參選人高虹安宣布當選新竹市長。
地方議題重於台海危機議題
美聯社指出,在這場備受關注的選舉中,對台海和平的擔憂退居第二線,選民更關注的是空氣汙染、交通狀況等更緊迫的國內問題。競選活動更聚焦於地方議題,例如台中市空氣汙染、台北南港交通以及新冠疫苗的采購策略。分析指出,目前的問題是島上的兩個主要政黨- 民進黨及國民黨將如何發展 。因為蔡英文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都親自挑選了候選人,他們的表現將影響兩人在黨內的地位,以及未來兩年的政黨實力。
台北市長決戰,蔣家後人勝出
陳時中和蔣萬安,也屬於此次台灣地方九合一大選中最受關注的候選人。兩位分別代表藍綠兩黨的政治人物各有特色。蔣萬安是蔣家後代,蔣經國的孫子,蔣介石的曾孫。父親蔣孝嚴曾任國民黨副主席,行政院副院長,外交部部長等職。蔣萬安本人2015年放棄美國綠卡,投入台灣政治。被視為國民黨內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這次蔣萬安勝出,人們拭目以待,看看這位曾經一度的美籍華人、蔣家後代將如何表現他的政治才華。
和台北現任市長柯文哲一樣,民進黨候選人陳時中也有從醫背景,曾任衛生福利部部長。在新冠期間兼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疫情初期和中期的台灣在全球範圍內一度樹立了“防疫模範生”的形象。陳時中的父親陳棋炎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者,曾教導過現任總統蔡英文。陳時中這次雖敗選,卻並不洩氣,稱民進黨這次是敗而不潰。
十八歲公民應否有投票權
除了台北市長的人選以外,此次台灣“九合一選舉”的重點議題之一當屬18歲公民權修憲的複決投票。根據台灣現行法律,年滿20歲的公民才有選舉權。支持聲音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近9成國家都將投票法定年齡定為18歲,台灣與此存在明顯落差。反對聲音則表示,18歲的年輕人許多人不懂政治,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行使投票權。
亮麗的 風景線——女性候選人數創新高
此次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的另外一個亮點是縣市長、議員女性候選人數創紀錄。直轄市及縣市長候選人有四分之一是女性,創下自1980年代台灣民主化以來的最高紀錄;而縣市長議員女性參選率也超過三分之一,是近13年來最高。
台灣的「中期選舉」意義何在
媒體一般把台灣的綜合性地方選舉跟美國的「中期選舉」類比,但大多評論認為,此次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結果,對2024年總統大選的指向性意義不大。因為地方選舉更多關注經濟和民生議題,而總統選舉的政黨色彩更濃,關注的焦點更加集中在兩岸和國際議題。所以,盡管國民黨在目前的九合一選舉中占據上風,但這並不代表著2024年台灣下一屆總統更可能是國民黨人。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雖然勝出,但卻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大敗,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綜合報導,取材於法廣、中央社、美聯社、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