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戰略研究所(ASPI)3月2日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在44項關鍵及新興技術領域,中國在37項上佔據領先地位。這份名單包括電動電池、5G、區塊鏈和合成生物學。其它的7項科研上領先於世界的是美國,其中包括高端計算、量子計算、小型衛星以及疫苗技術。印度、英國、韓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國家也在提升科研能力,但它們仍然遠遠落後於美中兩個大國。
澳大利亞智庫報告中說,由美國國務院資助的研究顯示,在一些領域,全球最好的十大研究機構都設在中國,而美國常常是二流的,報告警告“西方民主國家正在失去全球技術競爭,包括在科學和研究突破上的競賽”,並敦促西方政府加大研究投資。
對這個報告的看法眾說紛紜,有評論就認為,反映了西方國家越來越普遍的恐懼,即西方的經濟即將被中國超越,隨之而來的是為民主國家的生存帶來了危險。
最近,法蘭西學院創新中心的教授,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在法國商業周刊《挑戰》(Challenges)雜誌刊文提出另一種觀點,他認為,恐懼之外,還有一個不太悲觀的觀點是,迄今為止中國的增長基本上是追趕式的。而且,如果沒有更多的自由和開放,中國將無法完全成為一個獨立的創新經濟體,從而成為技術領導者。
澳洲智庫的報告也提到,中國也受惠於西方科研技術,雖然中國領先的科研人員中有二成”五眼同盟”國家受過教育,但在光子傳感器和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的科研實力可能會導致西方的”五眼”變瞎。
美國“中國倡議”的影響
菲利普-阿吉翁的文章指出,最近法蘭西學院創新中心進行的一項研究用數據說話,使用了Scopus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了全世界4.3萬份學術期刊、7800萬份出版物和1600萬名研究人員的信息。對於其中的每份出版物,Scopus提供了每個作者當前和過去的隸屬關係的信息。利用這一工具,該研究分析了美國在2018年為打擊北京的技術間諜活動而設立的“中國倡議“對中國研究的影響。
澳大利亞智庫報告的作者之一蓋達博士(Jamie Gaida)對媒體說,中國的科研優勢目前還沒有轉化為技術優勢,但北京已為此奠定了基礎,他指出”在某些領域,看到中國發表的文獻在世界頂尖科研論文的佔比接近65%。”
菲利普-阿吉翁在他的文章對此也給出了不同觀點,認為美國針對中國間諜和知識產權的策略導致了更複雜的行政程序和對中美研究人員合作項目的更多限制,甚至禁止某些項目的繼續進行。雖然他們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在技術方面追趕美國的趨勢——乍一看似乎助長了這個亞洲巨人即將取得技術優勢的最危言聳聽的觀點——但事實上,它加強了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依賴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更為平靜的觀點。
第一個觀察結果是,如果關注每個領域最好的科學期刊中前5%的出版物,那麼中國的科學追趕仍然是非常片面的,如果不包括與美國作者合著的出版物,它甚至更弱:簡而言之,中國研究人員更需要與美國研究人員合作而不是相反。
菲利普-阿吉翁認為,當研究美國的 “中國倡議 “對中國科研成果的影響時,這種依賴性就更加明顯了。特別是,他們發現,積極主動的做法大大降低了之前與美國同行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出版物質量。它迫使中國調整方向,轉向美國以外的科學夥伴關係,特別是在歐洲,但這種做法並沒有讓他們保持其出版物的質量。此外,下降並沒有因為其他中國研究人員的出版物質量的提高而得到補償。事實上,直到2018年,與外國研究人員,特別是美國人合作的發展,使中國科學家不僅能夠從美國大學的學術成就中受益,而且還能通過他們的合作者從他們在國內沒有的自由中受益。
“阿根廷綜合症”
作者總結說,總而言之,儘管中國在技術上的發展甚至超過了20年前一些人的預期,但它還沒有達到可以完全發揮科技領導者作用的階段。最近由他所在的法蘭西學院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進行的關於工業專利的工作,證實了中國在大多數技術領域對美國的高度依賴:特別是區塊鏈、計算機視覺、基因組編輯、儲氫或自動駕駛汽車。為了成為一個不依賴美國的全面創新經濟體,中國需要更多的開放,而不是封閉自己。否則,它有可能陷入 “阿根廷綜合症”,即經濟開始時非常有活力,但在中途停止。
澳大利亞智庫的報告作者也警告道;”目前中國科研尚未直接轉化為國防以及製造能力,但如果希望在5年後佔據領先地位,那麼,目前應處於創新和突破性研究的最前沿。”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