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人大」選舉出國家副主席韓正。筆者在上一篇「解讀『兩會』主旨的政策調整」一文結尾處,憑著自己主觀臆斷寫了一句:「李克強很有可能就任國家副主席,去履行世界和平的使命。」這個說法的依據主要是:一、從中共鬥爭的謀略來說,對於中美博弈、中西方鬥爭,中共向來采取「一手硬」、「一手軟」的策略,軟是留有餘地與空間,李克強的政府報告中也說,「中國堅持『擁抱世界』」,這意味著留下了軟空間;二、從個人形象與素養來看,李克強本身的社會與國際形象,是集理性、知識、光鮮、謙和、和平等一身的學者形象,深得人心民意,這樣的潛質與和平形象,應該不會被浪費吧;三、從與國際外交互動與交集來說,李克強的知識與親善形象,容易被西方社會接受,便於疏通與交流。實際的情況卻是韓上李「下」,由於筆者誤判,所以在「下」字上加了引號。
劉志聰社長還是希望我寫幾筆,為什麽是「韓正上,而李克強上不了」?借此平台,如同與街坊聊天一般,與大家分享一些信息與觀點。
從「韓正是江派」說起
韓正當選為中國國家副主席後,我看到一些媒體評論:「韓正是江澤民派系」的,只能說是對,可不完全對。這樣的說法,估計主要是依據來自上海的官員,都被說成是「上海幫」,抑或是「江澤民派系」。
「江澤民派系」說來複雜。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對江澤民、賈慶林都有提攜之恩。筆者曾說過,賈慶林和江澤民的角色,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均扮演著新版的「太子太保」。
1985年,江澤民從電子工業部長任上轉任上海市市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這是江澤民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上海的掌門人,通常能跨上進入中共核心班子的直通車,除江澤民外,朱镕基、吳邦國、黃菊、習近平等都是例證。
江澤民當年仕途的重要轉折,坊間認為得助於汪道涵的推薦。實際上僅有汪道涵(其時即將從上海市委書記、市長任上退休,他也曾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是江澤民的老領導)的推薦還遠遠不夠,習仲勳才是最重要的提攜者。
1982-1988年,習仲勳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首席書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的職責是:協助總書記(胡耀邦)負責中央日常工作,主要分管黨建和幹部工作,以及協調港澳台工作。因此中共省(直轄市)部正副級幹部的調動、任免、提拔等,都由習仲勳負責,儘管是胡耀邦最後拍板,但習仲勳的態度至關重要。江澤民調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正式提名、審核意見,以及批准、談話,都是由習仲勳直接負責的。江澤民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對習仲勳非常感恩,見面時也向來畢恭畢敬。
1999年10月1日,八十六歲的習仲勳已去職多年,應邀出席了國慶大典。彼時他正在天安門大殿休息,江澤民在大殿門口見狀,便快步走上前去,緊緊握著他的手,說道:「習老您身體真好,幾個活動都參加了。今晚天氣這麽冷,您也來了,連個圍脖都沒戴……您夫人身體可好?我讓王冶平(江澤民夫人)去看你們……」說著,江澤民趕緊招呼記者給他倆合影留念。
當年,習近平在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任上,據傳,紐約時報也有報導,「根據當地居民和傳記作者介紹,他一直受到省委書記高揚的壓制。」1985年,也是在習仲勳提攜下,賈慶林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兼任福建省委組織部部長,而調動習近平轉入福建省任職,恰好是他職權範圍內的工作。習近平在福建有17年,在賈慶林的關照下就有11年之久,從習近平的履歷上可以看到,自從他調入福建省後,每二、三年提升一級,雖然沒有跳躍式升遷,但從不在某個級別上卡殼,而是一步也沒拉下的穩步發展。1995年,賈慶林調任京城前,提拔習近平升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部級),正式跨入國家高幹行列。
江澤民選擇了習近平
習近平成為胡錦濤的繼任者,是中共中央16屆黨代會決定的,在17屆的黨代會上,習近平進入中央常委班子,並任職中央軍委副主席,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是軍隊最高指揮權承上啟下的安排。雖然是胡錦濤的常委班子選擇了習近平,但是江澤民的意見與決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江澤民欽點習近平為接班人,這說法不是空穴來風。一、「六四」事件後,鄧小平隔代欽點了接班人胡錦濤。鄧小平自有他的道理:一是有利於中共核心層的制衡,二是有利於杜絕最高領導人戀權、戀位,當年已被納入中共的接班體制,所以江澤民有這特權隔代欽點胡錦濤的接班人。二、習仲勳當年有恩於江澤民,所以父恩子承,江澤民提名習近平作為中共接班「皇儲」。三、習近平始終是江澤民的人,習近平到浙江任省委書記時,江澤民在2004年向胡錦濤交班,此後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度過,據傳習近平時常會抽出時間,從杭州赴上海看望他老人家。
2007年,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翻船,是江通過政治影響力表明態度,希望習近平到上海任職。江的這一招,既阻斷了胡錦濤把手伸進上海的想法,保證了上海是江派「政治後花園」的地位,又為習近平加了一把力,為他進入中央接班埋下了伏筆。
韓正是習近平的嫡系
中共執政以來一直靠「政治運動」治國,動輒展開一波運動,這裏筆者就不贅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鄧小平要求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政府工作轉型,立足於經濟發展,上海的經濟地位一直處於中國首位,那些年代,上海的年GDP通常占了全國年GDP的六分之一,從這個道理與原則來說,中央常委領導班子,幾乎每一次都從上海市領導人中提拔對象,所以每一屆中央常委中,都有幾位上海幹部(或者曾在上海市委任職)入閣。
眼下的「二十大」中央七常委: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其中五人都曾在上海市委任職。2007年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雙規,習近平赴滬接任市委書記。李強,2017-2022年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王滬寧,上海出生,1995年被江澤民欽點進入中央工作,要說「江澤民派系」,他才是名符其實的。丁薛祥,出生地是江蘇南通,1982年東北某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也算是半個上海人了。2007年習近平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後,丁被一路提攜,2013年習近平繼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他即刻被調入北京,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國家主席辦公室主任。李希曾任延安市委書記,被習近平相中後,便被調入上海市委歷練,2011年任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3年升任上海市委副書記。
2007年,習近平在上海任上的第九屆常委班子,書記是習近平自己,副書記是韓正、殷一璀,常委是沈德詠、楊曉渡、丁薛祥、徐麟等10人。不僅韓正入京,在習近平當年的上海班子裏,只要符合年齡的,沒有犯錯的,一大半都被習近平調入中央工作,或者委以重任。丁薛祥現任中央常委、常務副總理,楊曉渡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徐麟現任中央委員,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嚴格的說,習近平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便相中了韓正、丁薛祥、楊曉渡、徐麟等,他們都成為了習近平的嫡系。
習近平嫡系的長期準備
德國明星雜誌(Stern)也以「習近平為了鞏固權力,用親信密友組閣」為題報道,文章還列舉了副總理丁薛祥、李尚福上將。德國每日新聞報導:李強是中國黨和國家元首習近平的親密知己,接替李克強任總理,同是習的密友丁薛祥擔任第一副總理,經濟專家何立峰將出任副總理,負責經濟和財政事務,他替代即將離任的劉鶴角色,領導與美國的貿易談判。
人們時常議論「習近平嫡系」,如何來認知與解讀這嫡系?體現在長期經營與龐大人脈兩方面。
習近平執政初期,世人熟知的兩人:一是栗戰書,後來擔任人大委員長,是習近平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時的同事,其時,栗戰書擔任無極縣的縣委書記。二是陳希,習近平清華大學的上下鋪同學,2013年,出任主持中央組織部工作,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黨校校長,嚴格把控著中央幹部的培養與任命大權。
外媒評論:習近平是中共創始人自毛澤東以來,比任何一屆執政者都更具權力的人。他的絕對權力,通過黨政兩套班子的「嫡系」來加以鞏固。
一是中央七常委,個個都是習近平的近臣,李強、王滬寧、丁薛祥就不說了,蔡奇是習近平福建省委時期的舊屬,後來也是習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的部下。趙樂際和李希,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導,2007年,習近平在上海市委書記任上,延安市梁家河村的村民(習近平曾經插隊務農的地方),曾四次寫信給習近平,每一次都能寄到習近平手裏,習近平都予以回信,其中的上傳下達,均是通過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的趙樂際、延安市委書記李希完成。還有一層關系,李希曾擔任習仲勳同鄉、時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的秘書,也被習視為親信。
二是國務院班子,前天公布的國務院人選,總理李強、第一副總理丁薛祥、副總理何立峰(195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後二者均是1985年習近平擔任廈門副市長時的舊屬,何立峰時任廈門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國務委員王小洪是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的舊部,王當年任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長。
可見現今的黨政兩套班子,均由習近平的嫡系組成,這在中共黨史上可說是史無前例,再現了封建皇朝的君臨天下。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說明兩點:其父親習仲勳長期掌控中央組織工作,習耳濡目染,融會貫通,學會了積蓄與儲備自己嫡系的人才庫;深謀遠慮,皇權思想根深蒂固,從仕途起始已經有了人脈積蓄的計劃與準備。當年的江澤民、胡錦濤,再有理想與野心,都未曾有過這樣的夢想。
為什麽韓上李「下」
一是美中鬥爭的大局需要。
1949年8月,中共建政前在美英的壓力下,毛澤東寫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一文。從今年的兩會主旨來看,似乎又進入了戰時狀態,「備戰與鬥爭」又成了中國未來五年的大戰略。
無論是現今的中央常委班子,還是國務院政府班子,均突顯了「一人之上的絕對權威」,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表達「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其中是:確立習近平的核心地位,維護習近平的核心領導。習近平第三任主席的投票結果,是100%贊成票,韓正副主席的投票結果,也是100%贊成票,這就說明李克強、汪洋都對這個結果投了贊成票。
李克強是中共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領導人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同樣是受到西方價值觀與民主思想的影響,對中國的民主改革充滿著希望,但進入了中共接班梯隊,就是中共黨的人,一切要按照中共的思想與規範行事。外媒對李克強的報導是「李代表著一種不同的政治風格,當然是更加注重市場力量的不同政策的代表——即便他是黨國機器的一部分。」確實如此,李克強始終保持著親近民眾、平易近人的一面。他曾說過:做人要「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他還解釋,即堅信做人要正、辦事要公,才能利國利民。盡管,中國知識界、民主人士均尊重與支持李克強,但他不屬於習近平系統的那派官員,李克強一直被外界視為中國的民主派、親歐美派代表,屬於被「丟掉幻想」之列。
二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需要。
這一點,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陳述了,新任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也明確表達了。他說了這麽幾層意思:一是早日恢復兩岸各領域常態合作,需要共同努力;二是大陸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要讓更多台胞、台企到大陸,不僅讓他們願意來,還要能融得進,有更好的發展。
習近平在人大閉幕式上講話,他談到的台灣問題是:「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積極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活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這個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李克強政府報告中已明確表達了,即「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筆者的解讀是放緩步子,從交流、合作與融合等方面慢慢來。要落實這樣的文化交流、經濟合作與人文融合,需要在這方面有能力、有成效、有人脈的官員。韓正在上海市長、市委書記、常務副總理任上時間相當長,他熟悉台灣。當年的「辜汪會談」開啟了海峽兩岸的交流,汪道涵也曾擔任過上海市長和市委書記。恢復台海交流,再次重新回到這樣的體系上來,非韓正莫屬。
「反圍堵」是備戰的戰略措施
筆者曾經詳細談過中共「舒緩台灣問題新政策」,這裏再補充一些想法和觀點。
中共兩會的戰略調整,從李克強、李強,到習近平的閉幕式演講,均突出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主旨,德國媒體還特意強調:「習近平沒有重複早些時候的聲明,即如果其它努力不成功,北京將不排除使用武力。」中共在台灣問題上偃旗息鼓了,為什麽?
鴻門宴中有一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裏沛公指的是誰?是美國,在中共眼裏,中國周邊暗藏著詭異與殺機,北約與韓日已開展軍事合作,美軍在日本的一些島嶼增設導彈基地,美英日澳印(AUKUS+1)積極合作,在菲律賓、印度洋、南海繼續全方位布局與舉行軍演等。美國正在亞洲南海、台海複製俄烏戰爭的一幕,屆時還會出現美歐聯合民主國家實施經濟制裁,中共自知遇到了嚴重的外部壓力與「圍堵」,這樣的尷尬窘境與悲劇,中共不會、也不願意去面對,重蹈俄羅斯覆轍,陷入台海戰爭的泥潭。中共不得不放下台灣問題、中歐矛盾,而集中力量對付美國。
中共初創時期遭遇過蔣介石政府的五次大「圍剿」,可說是遭遇了生死存亡,中共紅軍展開了一次次「反圍剿」,最終跳出「圍剿」,取得了成功。中共稱眼下是「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正處在「關鍵時刻」,對於未來五年,中共兩會提出了「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的方針,「反圍堵」是備戰的戰略措施。
具體措施如下:
一、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三方合作,是否可視為中共從美國破口下手?近些年美國在中東的勢力出現了漏洞,中共展開「反圍堵」,應該算是取得了初步進展。
二、習近平即將赴莫斯科,可能是醞釀擴大合作範圍領域等,建立中俄聯合陣線,這一「反圍堵」措施屬預料之中。
三、中共推出俄烏戰爭「和平方案」,刻意區別於美國支持和援助烏克蘭戰爭,以和平姿態去擁抱歐洲,俄烏戰爭拖累了歐洲經濟,這是離間與「反圍堵」的有力措施。
四、在台灣問題上,以「和統」為目的,以交流、合作與融合為措施,這也是「反圍堵」戰略之一。
國際局勢動蕩不已、變化莫測,臺灣有智慧,不受各方干擾,一定會突破矛盾沖突的重圍,繼續沿著自己的民主獨立之路前進!
《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