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在德國是個歷史性的日子,有人歡欣鼓舞,有人疑慮重重舉棋不定。這一天,德國僅剩下的三座核電廠將宣布停擺,德國將永久性告別核能的生產和使用(這不包括作為科研用途的核反應堆)。
自從一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戰爭,歐美國家對俄國進行各種經濟制裁,其中受到最大衝擊的是德國,已建成的北溪二號油管由於戰爭而被廢棄擱置,原來的北溪一號也大幅減少輸送量,德國的能源供應一時告急。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終於能從其他國家如挪威、卡達爾、美國和不同地區購買了替代性的能源,同時趕造了接應天然氣運輸的港口設施,加上政府呼籲民眾節省能源,以及去冬氣溫比較暖和,德國终于能夠順利渡過難關。經濟部長綠黨的哈貝克向民眾保證,今後德國在能源供應上不會有所短缺。雖然因俄烏戰爭突然爆發,原本決定於2022年底終止的核能發電,還是由紅綠黃聯合政府臨時放寬期限,讓三座核電站延長了4個月的壽命,到今年四月中,如今大限已至,諾言必須兌現,德國人民終於跟核能說拜拜了。
德國核能電站的前世今生
德國在二戰期間就有「鈾計畫」的中子反應科研計畫,但是沒有付諸實現。戰後則朝這個方向發展,1957年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隨後各種民用的核能發電廠就紛紛建成投產,截至2004年德國共有110座民用的核電站,這對於德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優勢,一般認為它屬於清潔能源,安全可靠,唯一的問題是所產生的核廢料如何、在哪兒儲存。這是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人提起,到了八十年代綠黨應運而生,他們最初提出的理念就是反戰、反核。當時東西方陣營敵對,冷戰未結束,所以主要是反對軍備競賽和使用核武器。不過核電站發生意外事故,總令人心驚膽顫。其中最嚴重的三次事件分別是:1. 197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里島核電站(Three Mile Island Nuclear Power Plant)發生的核洩漏事故,雖然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損害不大,卻提高了人民對核危險性的警覺。2. 1986車諾比爾事故(Chernobyl disaster)發生於當時還屬於蘇聯的烏克蘭境內,其嚴重性難以估量,不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境內大面積汙染,人員傷亡,連帶整個歐洲都受到核污染的波及。3. 2011年日本濱海的福島核電站因地震而引發了核洩漏,最後核廢水都排放入海,引起全球爭議。
德國綠黨於1983年進入國會,鑒於幾次重大的核事故,特別是福島事件的發生,他們結集了社會的環保人士,極力推動反核運動。歷屆政府,特別是當綠黨進入聯合執政之後,政府也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同大型的能源公司商討逐步淘汰核能。2001年社民黨和綠黨執政期間就同19座核電站達成協議,於2021年結束營運,關門大吉。2011年福島事件令德國政府痛下決心,總理默克爾夫人毅然改變原來對核的容忍態度,在聯邦議會的同意下,宣布2022年底為德國核電正式畫下句點。
俄烏戰爭爆發,讓德國陷入能源困境,因此三黨聯合政府提出延長最後三座核電站的營運時間至今年4月中,這個決議連綠黨都不反對,否則俄國的天然氣斷,老百姓如何取暖過冬,工廠如何開工?筆者當時還設想,這只是應急之策,延長4個半月是藉口,說不定還會繼續拖延下去,因為核能佔德國能源供應的6%(尚留下3座核電廠),兩年前甚至佔了12%(那時還有6座),如今打仗,物價和能源都飛漲,民生疾苦,工會又鬧著罷工,要求加薪超過10%,這麼困難的時期,綠黨會否鬆口?沒想到政府還真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不顧企業界和政界部分人士的反對,毫不妥協地下達了關門歇業的命令。
當下德國能源供應情況
很多人對經濟部長保證今後能源供應不成問題的說法,持有懷疑態度。近年來再生能源不斷發展,再生能源包括風、水、日照和生物質(木材殘餘、農業殘餘、工業和家庭的有機廢物、地熱等),它佔的比例是46%,跟它佔有相同比例的是煤炭提供的能源45%,但是媒的生產和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環境空氣和地下水十分嚴重,早就有各方的批評意見,要把一些大的露天和地下煤礦關閉,但是在西部地區,煤炭產能始終是能源公司最為重要的資源, 畢竟這是一種固定、可以計畫預測的供應源,跟再生能源那種不穩定又不可預測的性質可以進行互補相佐。長遠來看煤資源將會逐步減少,科技的進步還有其他方法來填補這個空缺。
聯合執政的自民黨一向以經濟和商貿為主政的重點,因此對於核能立即下馬持反對和保留意見,他們建議暫時將核電站休眠,但是不要全面撤銷,萬一出現特殊情況,還能回歸本位,重新操作。但這只是檯面下的考慮,是否能被決策者接受,還要打個問號。
一般民眾對於政府的決定抱著猶豫的態度,贊成者的觀點:主要是安全考慮,核電站每十年要通過一次安檢,這3座核電站都過了年限。環保人士不論是否綠黨成員,都從理念上反對核能。反對核能下馬者的理由:俄烏開打以來,天然氣價格上飆4倍,每個家庭和成年人都感到不堪負荷,製造業、服務業價格也都相對拔高,物價上升,這和能源短缺直接關聯。在此困難時期斷掉核能,人們的負擔會更重。
獨善其身,卻被核鄰包圍
其實拉開距離來檢視德國政府的「斷核」之舉,既令人佩服,也令人不解。試想德國的核電站跟其他國家相比,從質量上、安全度來說都算是優質的,檢測也極為嚴格。但是政府要負責任,凡事沒有萬全的保障,就怕有個萬一的事故發生,那就萬劫不復了。趁國家及民生還算富足,就此見好就收,寧可負擔重些,也要避免那未可知的、無法承受之重的意外。
只是美中不足,圍繞著德國的周邊國家,大多都有核電站,有些還是高齡經過維修的古董,像比利時本來也被福島事故嚇住了,要想停核,但是俄烏戰爭打亂了他們的計畫,於是政府決定推遲了十年,繼續使用他們的兩座核電站直至2035才關閉。荷蘭也不甘落後,延長了原來那一座舊的,並計畫建兩個新反應堆。法國的核站數量最多,有56座,佔了歐洲的一半,因此能為該國覆蓋70% 的用電量。有些舊廠已經不能營運了,但是總統馬克龍要繼續建立新的,至2050年,法國將修建14座新的核電站。此外波蘭、瑞典、芬蘭、也在添建新核站。至於中歐東歐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都是或在擴建或在增建。
由此看來,德國大刀闊斧、逆水行舟,告別核能的決定,的確是大魄力大手筆。這讓筆者想起八十年代初期的德國,綠黨剛露出頭角之時,他們斷然主張單方面裁軍。要知道那時候東西民主和共產兩大陣營對峙,軍備競賽激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西方左派的青年一代居然說,我們不願兩敗俱傷,讓我們自己放下武器,對方就不會因出於恐懼而發動戰爭。這種天真的道理我雖不信服,卻由衷感到佩服。好在擔心的事沒有發生,那時沒有出現一個「蘇聯普京」來發動華沙公約的衛星國攻擊北約的民主國家,反而是共產陣營自亂陣腳,從內部土崩瓦解了。德國的民族性真有點兩極化,一邊是純然的理想主義,不食人間煙火,一邊卻是務實精確,世俗又嚴謹。兩廂調節倒也相得益彰,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做出驚人之舉。
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是老百姓來埋單
上述那些歐洲國家紛紛建立新的核電站,主要是為了解決本國的能源供應問題。德國反其道而行,關閉所有的核能站,那怎樣解決能源的需求呢?開源節流是必然的手段。所謂開源,就是政府從科技入手,投資大力開發再生能源,以此減少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天然資源的依賴。經濟部長提出,2030年德國全國的用電量將會80%來自再生能源,這是個弘大的目標,但並非不可能。至於節流那麼方法就很多了。過去幾個月德國公共場所的室內溫度不可超過攝氏19度,紀念性的建築物、紀念碑,甚至廣告在夜間都限制了照明時間。街道夜間路燈也黯淡許多,以不妨礙安全為度。連我平日去運動的泳池水溫也降低,原來男女分開的土耳其浴、蒸汽浴竟然也都不分性別合而為一。如此這般,德國2022到23的冬季平安渡過,跟往年相比,節省了約20%的原油使用量。
從俄烏開戰以來,物價和油價飛漲,政府儘量減低人民的負擔,比如汽油價中的稅收從 19% 降至7%,對於企業界的電價,政府也有補貼。今年3月起,政府給所有大學生發給一次性200歐元作為能源漲價的補貼。極度貧困的公民也有申請政府補助的可能性。不要忘了,在此同時,從烏克蘭湧進來超過一百萬的戰爭難民,需要大量的救濟和援助,社會在住房、醫療、教育各方面都承受著極大壓力。另外國防開支預算動輒數十上百億的開支,生生地套在國民的身上。
政府鼓勵人們改善私家的供暖系統及防寒設備(門窗加密加厚)。新的規定從2024年起,所有建築室內供暖設備再生能源必須佔有65% 的成份,也就是不可純粹使用天然氣或石油。對於普通百姓這是巨大的挑戰,一些老舊的建築很難進行裝置新科技的熱泵系統,單獨房舍可能就要進行一些改造,比如採用光伏系統,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如今離明年大限只剩大半年了,真是愁壞了許多老房舍的屋主。
總之,這是一個非常態的時代,動盪不安的局勢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和自省能力,筆者有幸見證了這個國度數十年來天翻地覆的改變,如今雖然又是風雨如晦,但大多數人依舊能安之若素平靜生活,確實是一種動人的人文景觀。
《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