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陌生文明風情記事–陳慶坤創作展」將於7月26日至8月6日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4展廳展出,歡迎喜愛繪畫藝術的朋友參觀,享受福爾摩沙風情的藝術饗宴。
這次展出的作品除了表現福爾摩沙山水之美外,還有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發生在1582年7月16日福爾摩沙北部海岸的一次「船難事件」。這個少為人知的船難事件,因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修士,在所乘戎克船擱淺、裂解、登岸75天後,安全返回澳門所寫的三篇船難報告的文字記錄;在上個世紀隨著政治解嚴之後,「台灣史」研究成為顯學被學者研究發現,是記載福爾摩沙原住民與西方文明互動的最早資料。
這場船難,在台灣史來說是有其重要的,不只是40年來「視而不見」的葡萄牙人,終於被迫登陸台灣本島,比荷蘭人還早,船難所留下的記錄,更是反映出當時有意義的史事。
這一繪畫故事是根據船難的三份記錄,劃分為三十四個場景。一艘戎克大船從澳門榮盛的出帆,途中遇上颶風折返,等候風平浪靜之後繼續前往日本,但卻再遇颱風擱淺,船難者奮力求生登小舟游向岸邊,在上岸驚魂未定時,島上原住民的窺視乘危之亂撿拾岸上的布匹,可以說東西方異文明初次接觸歷經戲劇化的一幕;之後與原住民也有和平相處的時候,也有互相衝突敵對的緊張,但終在一場爭執互相攻防、殺戮之後,就再也沒有與原住民聯繫。船難者建立臨時避難所探勘未知的環境,並集結船上的所有人力建造船塢,撿拾原本破碎沖向岸邊的戎客船木頭,再造一艘可載三百人的小船逃離台灣,否則他們將會面臨斷炊而餓死在島上的危機。終於在九月三十日滿月大潮的前一天,在船難發生過後的兩個半月,超過兩百九十名以上的船難者,全部乘上自製的帆船離開了這座島嶼。
這齣故事是440年前因颱風而和台灣結下姻緣的故事,期間至少有13人因不同的原因而喪生,有290餘人搭上自製的帆船返回澳門,幾乎全數的人得以順利離開台灣,不能說像是奇蹟一般。而實際上,期間的領導、組織、秩序的維持、物質的分配、人才的利用、出航的籌畫等等人力、物質的整合,應該才是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是福爾摩沙第一次與西方世界的另類接觸真實文獻,故事精采可期。
可以想像,那些遭遇船難幸而未死的人回到他們所熟悉的世界,見到親友,肯定大談劫後餘生的經驗。他們的經驗很特別,或許一時為人所周知,但是有關這一事件的記憶會隨著當事人,以及知道這件事的人們的逝去而終於消失;群體記憶的消失通常是一代,頂多二、三代之間的事情,除非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是歷史的侷限,也是歷史引人入勝的地方,了解歷史的侷限,才有可能在侷限中探索那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無限可能。
福爾摩沙海洋國家,緣於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會口,糾結著這個島嶼的滄桑歷史,然而也孕育著開放的海洋文明,即使接觸外來的陌生文化,西拉雅卻能以好客待之,這是福爾摩沙友善、好心人的活水精神源頭,台灣人將永保流傳!
「福爾摩沙陌生文明風情記事」,可窺見創作者對這一片土地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獨特性的詮釋方式,藉著彩筆重現、編綴福爾摩沙文明風情,是一場古今互相照映、豐富的藝術饗宴,是老少咸宜的故事性展覽,也是小朋友說故事!
轉載自《銳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