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作者立場緊跟北京官方的說詞,然而會開完了,習政權卻遮遮掩掩,至今不公布會議文件,這是否表示習的政策方針沒有獲得代表們的共識,甚至有反對的異音出現,我們將繼續觀察。)
今個星期,正在進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標誌着中國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邁向新的里程碑,既是一份回應時代呼應的答卷,也是新時代中國新征程的一座「燈塔」。
改革開放為國家發展增添了強大活力和生命力。自1979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到如今已走過40多年的歷程,實踐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我們可以將改革開放的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起步期。這一時期,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也可搞資本主義的理念,並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設想。這為後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理論建設及實踐期。在這一階段,國家着力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並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建。其間,也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調整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第三個階段是深化改革開放期。在這一階段,我們要更大程度、更廣泛地推進改革開放,既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這次三中全會之所以備受矚目,一方面是因為歷屆三中全會基本上都以經濟為主題;另一方面是因為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顯得更加重要,尤其對未來十年的部署。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改革開放給中國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也促進了世界的發展,但眼下亦面臨不少挑戰和困難。面對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央必須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克服困難,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的兩會熱議「新質生產力」,這既涉及生產關係的轉變,也意味着制度層面的深刻調整。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促進生產要素資源的高效流動;強化產權保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人力資本投入的社會支撐;要健全法治環境,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可以說,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
因此,三中全會會議強調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突顯了中央以制度創新引領改革開放的決心。筆者對此深有體會:中國正在以更大的勇氣破除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更完備科學的制度體系,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實現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
深入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我們需要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不斷深化及貫徹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以及可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事業上更上一個台階!
今次三中全會開啟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對香港發展又必然會帶來新的機遇。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必將在助力國家改革開放中找到新的發展動力,抓緊機遇,推動自身經濟社會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長治久安。
轉載自《香港01》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