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正在改變原先破碎的地緣政治格局,藉由調停衝突的外交穿梭,中國對於伊朗、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影響力正在增加,逐漸化解中東原有的矛盾,形成價值認同一致的地緣政治社群。
反觀美國與西方國家在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上則日漸分裂,加薩走廊的人道問題導致歐洲國家的輿論與美國相左,甚至連英國新任首相施凱爾(Keir Stamer)也不再反對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逮捕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立場。
一消一長之間,中國與其盟友正在整合原先破碎的中東地緣政治,而美國在中東問題卻逐漸面臨孤立,這也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最為弱勢的時刻。
中東將不再是「破碎帶」
美國地緣政治學者伊斯特(Gordon East)借用地質學的「斷層」概念,在垂直層面的水平運動產生岩層的破碎,提出地緣政治的「破碎帶」(Shatter belt) ,地理範圍從黑海、高加索、以及中東地區,並且延伸至非洲的薩赫勒(Sahel)地區。「破碎帶」通常位於地區強權的權力投射極限,地理上則處於海陸交接之處,內部呈現高度分裂,而且易於發生衝突,通常與內新月灣地帶(inner crescent)的範圍重合。
「破碎帶」通常也位於世界體系的邊陲區位,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在地化產業,高度仰賴自然資源或是勞動力的輸出,並且仰賴發達國家的資本投入,依靠外債或是國際發展計畫促進經濟發展。「破碎帶」的另一個特色是文化與文明的多元性,僅以中東來看,似乎有大部分處於回教的影響範圍,實際上卻是跨越突厥、阿拉伯、波斯,與庫德族等多個群體,各方對於回教的詮釋也有歧異,在西方國家殖民之前便有的部落傳統,更加劇了後來帝國主義劃分後的破碎性。
地緣矛盾因中國進入而和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由列強劃分的中東政治地圖,一度使得中東各國難以團結,雖然在以色列復國和以阿戰爭的衝擊下,一度讓阿拉伯國家得以短暫團結,1972年由利比亞倡議的阿拉伯共和國聯邦,卻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就解散。由土耳其提倡的泛突厥斯主義,則是直接面對俄國在中亞地區的阻礙,哈薩克的維持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基地(Baikonur Cosmodrome),以及中亞駐軍攸關俄國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維持影響力。
歷史上阿拉伯、土耳其與波斯三大文明呈現犬牙交錯之勢,複雜化當地的社群認同和地緣矛盾。冷戰時期的美國因此能分別與以色列,阿拉伯和土耳其建立單邊關係,藉以與俄國支持的伊朗和敘利亞對峙,看似難以出現統合跡象的中東地區,卻由於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需要安全的地緣情勢,逐漸出現和解的徵兆。
7月23日,中國邀集巴勒斯坦各界領袖在北京與會,巴勒斯坦對立的哈馬斯和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主要派系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取代美國以往協調巴勒斯坦各派的角色。幾乎在同個時間軸,美國和以色列不只面對歐洲國家的離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7月25日於美國國會的演說也遭受國內的冷遇,甚至連副總統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以「另有行程」為由缺席。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7月25日於美國國會的演說遭受冷遇,甚至連副總統統賀錦麗也以「另有行程」為由缺席。(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俄斡旋敘利亞與周邊國家關係
作為各方要衝的敘利亞,原先與同時與土耳其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不睦,但是在2023年以來也逐漸走向緩和,並且走出地區性的孤立。2023年3月10日,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經由中國的斡旋走向和解,敘利亞也恢復阿拉伯國家成員的身份。5月27日,敘利亞與沙烏地阿拉伯也恢復相互派駐大使,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主要矛盾皆以化解。
2023 年 3 月下旬,土耳其減緩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2024年6月,土耳其國防部釋放從敘利亞撤軍的訊息,敘利亞也正面回應「撤軍是改善兩國關係的基礎」。7月25日,普丁訪問敘利亞的行程,表示將協助改善與土耳其的關係,如今的土耳其與敘利亞有望解決敘利亞內戰的問題,共同對以色列施加壓力。
7月29日,厄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故鄉里澤(Rize)表示「土耳其可能進入以色列」,言論幾乎碰撞北約國家的底線,即使土耳其並未派兵,藉由援助敘利亞和伊朗,間接支持巴勒斯坦對抗以色列,也將造成以色列幾乎與中東各國敵對的情勢。
各國關係緩和 美國難以「權力平衡」
面對各國關係逐漸緩和的中東各國,美國將更難藉由不同勢力之間的「權力平衡」,維持在中東的優勢戰略地位。過往美國以第五艦隊和駐軍於波斯灣地區,幫助沙烏地阿拉伯以制衡伊朗,透過土耳其的北約身份制衡敘利亞,如今各方的關係日漸緩和,美國將更不容易找到施展權力的支點。
中俄兩國策略性劃分中東
經由中俄兩國分別穿梭而逐漸整合的中東,短時間內仍未必能解決「破碎帶」的經濟與發展問題,但是中俄兩國已有劃分地緣勢力的跡象,在共同的目標實現之前,在中東地區仍有合作的空間。敘利亞和伊朗在傳統上較為親近俄國,沙烏地阿拉伯與波斯灣地區較為親近中國,土耳其則憑藉歐亞陸橋的自然優勢在西方與中俄之間處處逢源。
作為美國在波斯灣最重要的軍事存在,美國沙烏地阿拉伯持續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面臨人民幣的挑戰,2024年的沙烏地防務展更是成為展會亮點。7月份,美國也傳出有意出售F-35給沙烏地阿拉伯,藉此阻絕中國出售FC-31的可能性。
反觀美國在中東僅剩下以色列作為盟友,而且歐洲國家將不再力挺,近日哈瑪斯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遭遇暗殺,以色列若被視為背後主使,中東的衝突恐面臨長期化,屆時美國勢必得從烏克蘭或印太地區抽掉資源,包括瀕臨告罄的無人機和各式先進彈藥庫存。進一步從地緣政治板塊的變遷來看,統合後的中東將壓縮西方國家在地中海東岸的影響力,甚至進一步從內新月地帶退縮,歐洲將回到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期被伊斯蘭世界包圍的局面。
面對歐亞大陸的長期地緣博弈,烏克蘭與中東都是距離心臟地帶最近之處,眼下烏克蘭戰局不甚樂觀,中東地區也逐漸凝聚成一致的地緣社群,印太地區的邊緣地帶之爭對於美國將更為重要,對於印太盟邦的期許和壓力也將不同以往,以北約標準一視同仁,或是提出更高的防衛資源投入標準,將是日韓台各國得共同正視的問題。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