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Chris Patten)英國末代港督,歐盟前外務委員,牛津大學校長
今年夏初,一位澳洲朋友打電話祝賀我成為「OBE」,我在困惑之餘問對方:「你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回答:「我在報紙的生日專欄上注意到,你現在已經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傢伙了(Over Bloody Eighty)。」
他說得沒錯,我剛在5月12日過了80歲生日。出於對這一天歷史意義的好奇,我發現1944年的同一個周末,蘇聯軍隊迫使德軍從克里米亞撤軍,當時他們正逐步扭轉納粹在戰爭早期於俄羅斯和中歐地區取得的戰果。
幸運的是,這些事件正是我的好友丁伯白(Jonathan Dimbleby)最近出版《終局1944:史達林是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Endgame 1944: How Stalin Won the War)一書的重點。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稱讚朋友作品的人品味不高,但如果僅因為我們之間的友誼而忽視這本傑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身為優秀英國記者的丁伯白,近年來已成為最重要的二戰歷史學家之一,他撰寫大量關於1942年阿拉曼戰役、大西洋戰事以及希特勒入侵蘇聯的著作。
在新書中,丁伯白將關注焦點轉向1944年幾個關鍵事件。他的敘事巧妙地將那一年的血腥戰役和協助維護盟軍團結,並最終塑造了戰後全球秩序的高難度外交串聯在一起。
當蘇聯把德國國防軍趕出其剛剛征服的領土時,希特勒的災難性決策給他們幫了許多忙。但他們得來不易的勝利,大部分要歸功於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和英勇奮戰的士兵。1944年6月諾曼地登陸後,希特勒的部隊在兩條戰線上捉襟見肘,德軍發現自己更難以對抗蘇聯的人口優勢,規模龐大且幾乎不顧慮傷亡的蘇聯軍隊,最終擊垮了納粹。
透過士兵和平民的慘痛描述,丁伯白生動地展現了戰爭的毀滅性破壞。對於納粹有計劃地屠殺波蘭和匈牙利猶太人,並摧毀華沙和布達佩斯,這兩個曾是歐洲文明典範的城市不幸淪為廢墟,他的描寫尤其令人震驚。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加強控制歐洲大部分地區,加上美國總統羅斯福相信,戰後秩序可以建立在美國民主與蘇聯共產主義之間的大交易上,使得史達林在與美英談判中佔上風。英國首相邱吉爾對羅斯福這種天真幻想的擔憂,許多美國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英國人對維護自身全球影響力比促進國際合作更感興趣。
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羅斯福成功地建立了聯合國,但代價是接受蘇聯在安理會的否決權,以及中歐與東歐國家擺脫了德國的佔領,卻被蘇聯帝國吞併。史達林得以塑造戰後國際秩序並為冷戰鋪路,當共產政權內在缺陷不敵美國的強大領導時,冷戰最終以和平方式結束。
今天歐洲的穩定面臨俄羅斯帝國主義野心的威脅,是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推動改革以來首見,當年的改革似乎可能帶來一個和平的未來,並拉近鐵幕兩側的關係。雖然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其支持者聲稱,北約擴張才是引發俄國在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但事實上,克里姆林宮同樣敵視歐盟的擴張,儘管歐盟並未對俄羅斯邊境構成軍事威脅。
西方從致力圍堵蘇聯擴張主義所得到的重要教訓,就是要嚇阻普丁這種極權主義暴徒的唯一方法,便是在他們行事太過火時與其對抗。對於俄羅斯在2008年入侵喬治亞或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時,如果西方民主國家能做出更有力的回應,那麼認識到西方會堅定捍衛自由與安全的普丁,或許就不會讓事態進一步升級。
現在防止普丁步上史達林的後塵還為時不晚,而當務之急就是繼續堅定地支持烏克蘭。
轉載自《上報》本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