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劉曉波銅像落戶愛爾蘭高威大學 歷經多方壓力終獲成功
愛爾蘭高威大學(University of Galway)的人權中心星期三(9月11日)為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揭幕了一尊紀念銅像。這是全球首座設立在大學校園內的劉曉波雕像,象征著對他在人權與民主事業上非凡貢獻的敬意。然而,這座銅像的落成之路充滿了挑戰。
據悉,在高威大學接受這座銅像之前,多個國家的大學曾因擔心中國政府的反應而拒絕設立提議。人權組織“中國人權(HRIC)”的負責人周鋒鎖是劉曉波的朋友,曾與劉曉波共同參與1989年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我們在多個大學嘗試設立劉曉波的雕像,能夠在這里實現這一願望令人倍感幸運。
愛爾蘭人權中心的支持
周鋒鎖進一步指出,高威大學校長希倫·奧·霍加提(Ciarán Ó hÓgartaigh)教授與人權中心主任的公開支持極為難能可貴。校方不僅組織了揭幕儀式,還在官方網站發布了相關消息。他補充道:“今天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儀式,把劉曉波的雕像在這個美麗的校園好幾個地方展出。這個雕塑將在愛爾蘭人權中心長久陳列。”
劉曉波1955年出生於吉林長春,曾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任教。1989年,他放棄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職位,毅然回國參與民主運動。2009年,他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11年有期徒刑。2010年,劉曉波因“為爭取中國基本人權而進行的長期非暴力抗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本人和家人都未能出席頒獎儀式。2017年7月13日,劉曉波在服刑期間因肝癌去世,享年61歲。
高威大學人權中心主任茜奧文·穆拉利(Siobhán Mullally)教授在揭幕儀式上說:“劉曉波畢生致力於追求人權和民主,他在逆境中展現的非凡勇氣,體現了愛爾蘭人權中心的價值觀和宗旨。作為一名人權捍衛者,劉曉波畢生致力於爭取自由和平等,挑戰日常的不公正和國家權力濫用。在這里紀念他,正是我們師生員工每天為追求更加公正的世界而努力的寫照。”
周鋒鎖還提到,在揭幕儀式後,學校舉辦了一個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研討會,有70多名學生和教師參加,討論了中國的人權問題、劉曉波的遺產、八九運動的命運,以及中共在海外的滲透等廣泛話題。
他對美國之音說:“其他的幾個組織都非常積極地參加,特別是這一次是這個藝術支持人權(Art for Human Rights),被他們把這個事情做成非常感動。以後在愛爾蘭這個美麗的校園就有了一個對於中國民主運動的歷史參觀。”
高威大學校長希倫·奧·霍加提教授強調了該校在人權領域的傳統:“高威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認可那些畢生致力於人權事業的人的貢獻。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愛爾蘭人權中心得到認可,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象征,將持續激勵我們的學生、研究人員、學者、員工和校友。”
全球關注:中國民主運動的象征
這尊銅像由捷克雕塑家瑪麗·舍博羅娃(Marie Šeborová)創作,由“為人權而藝術”組織和“中國人權”組織聯合捐贈給高威大學。項目得到了多個國際人權組織的支持,包括ARTICLE 19、言論自由指數、前線衛士、國際人權服務社和人道中國等。
“為人權而藝術”組織創始人比爾·希普西(Bill Shipsey)表示:“中國共產黨自2017年劉曉波在軍隊醫院去世以來,一直試圖抹去他的記憶。但他的言論將比任何專制領導人的言論更加長久,將被所有熱愛自由和尊重人權的人們銘記和珍惜。讓我們說出他的名字‘劉曉波’。藝術終將戰勝暴政。”
周鋒鎖深情回憶道:“我有幸與劉曉波並肩站在天安門廣場,後來又在秦城監獄共同服刑。從天安門抗議到《零八憲章》,再到2017年他的殉道,劉曉波象征著中國和平爭取自由民主的鬥爭。我們通過豎立他的雕像來紀念他。他的遺產將繼續激勵我們所有人。”
周鋒鎖強調,這個雕塑不僅僅是紀念劉曉波個人,它代表了中國人和平爭取自由民主的奮鬥精神。他說:“今年紀念劉曉波不光是紀念他個人的遺產,他代表了中國人和平爭取自由民主的奮鬥精神。這個雕塑本身,表現的就是對於中國人的這個運動的精神非常感動。”
《中國夢》的作者和流亡在英國的異議作家馬建告訴美國之音:“看到愛爾蘭高威大學立起了劉曉波的雕像,感到正義的道德力量,在民主國家的上空還能嗅得到。但在中國大陸,獨立作家昝愛宗等七人,在7月20日,為悼念劉曉波過世7周年,他們來到了錢塘江入海口舉行了海祭活動,便被警察連夜抓捕。”
馬建補充說:“劉曉波去世後骨灰被揚大海,重覆了他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被安放的那把空椅子。他的肉體已被消失,,但他的和平思想確被這個時代記住了,而且在高威大學里他再次重現。”
轉載自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