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台灣民主進步黨領導人賴清德就任台灣中華民國總統一周年。如果說賴清德一年前當選標誌着民進黨打破了民主選舉以來的八年執政魔咒的話,過去的一年間,朝小野大的局面也令賴清德政府在國內面對諸多政治紛爭,而在外也面對着與他的前任蔡英文完全不同的國際形勢。北京當局對台灣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壓力不斷加碼,軍事演習更顯頻繁,規模也在擴大。曾許諾要“蔡規賴隨”的賴清德在兩岸政策上是否有所調整?力挺台灣在過去幾年間曾是美國朝野兩黨的共識。但隨着特朗普去年11月再次當選總統並在今年1月20日宣誓就職,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的個性讓本已經動蕩不安的國際關係更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賴清德政府是否得以在紛擾的外部環境中為台灣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定位?法國智庫蒙田研究院國際關係研究項目負責人杜懋之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介紹了他的觀察與分析。
與蔡英文政策最大不同:賴清德無意向北京做出什麼保證
法廣:5月20日,賴清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剛滿一年。賴清德上任之初承諾在對外關係和台海關係上“蔡規賴隨”,繼續蔡英文此前八年任期執行的路線。然而過去一年中,台灣的內外形勢都發生很大變化,兩岸關係也變得更加緊張。您如何看賴清德任下的兩岸關係現狀?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否與蔡英文時代有所不同?
杜懋之:我認為賴清德面對的外部環境比蔡英文時代更加艱難,無論是外交政策,還是兩岸政策。北京當局視他為傾向獨立的領導人,無論他說什麼,北京方面都決心對他採取破壞他的信譽的策略,詆毀他的合法性,指責他冒險,也就是把賴清德描繪成讓台灣冒險的台獨領導人。
至於賴清德本人,他與蔡英文時代政策的最大不同,是賴清德無意向北京做出什麼保證,認為任何向北京做出的保證,都會被解讀為示弱。這是他與蔡英文的不同風格。
另外一點,台灣外部環境變得更糟的一大原因,是台美關係的不確定性擴大。儘管特朗普的政策整體上看依然支持台灣,我們都看到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表示,台灣是美國第一要務,是美國威懾戰略中唯一重要的議題,但我們對特朗普在台灣議題上可能採取什麼行動或不採取什麼行動都有疑問。
無論賴清德做什麼,北京都會橫加指責
法廣:賴清德在今年3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首次將對岸稱作是“境外敵對勢力”。北京方面對此反應強烈。您如何理解這種說法的意義?這種表述是否意味着賴清德的兩岸政策相對於蔡英文時代有所不同?
杜懋之:賴清德的確使用了“境外敵對勢力”這種表述。其實這並不是全新的說法,台灣的法律中就有這樣的提法,但有些人對此過度解讀了。的確,賴清德不僅將它用於指稱中國,而且還是在公開講話中使用了這種表述,這就使得這些字眼具有了很強的政治意義。我覺得這其中有兩點值得指出,第一,賴清德認為,台灣境內當前的影響力行動以及間諜行動的形勢十分嚴峻,已經成為台灣迫切要面對的安全問題。毫無疑問,他(賴)意識到了威脅。第二,無論他做什麼——不只是這一次,而是未來幾年都將會如此——,都會被北京當局用來對他橫加指責。他為保護台海現狀而採取的任何安全措施都會成為對岸的宣傳借口,把他描繪成讓所有人冒險的危險領導人。
法廣:您認為賴清德政府試圖清除那些可能為北京服務的網紅的努力確實是必要的行動,而不是某種言過其實的“獵巫行動”?
杜懋之: 我認為,有些網紅,無論他們是在台灣對岸的,還是在台灣島內,尤其那些大陸配偶,他們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確實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只涉及很少一部分人,是少數個體,而不是成千上萬。但是,網絡上的影響力行動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因為這些行動背後通常是政府發動的影響力滲透和破壞穩定的宣傳行為。需要注意的是,當今世界所有民主國家都面對這個問題,它已經構成一種安全威脅。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當然,台灣的民主運作中有民進黨與國民黨兩黨之間的競爭,雙方都在動員民族情緒。
台美關稅談判:出師不利但也不見得會滿盤皆輸
法廣:特朗普今年1月底再度就職美國總統後,全面開展貿易戰。台灣也沒能倖免。您認為賴清德政府在處理台美關係議題上的作為是否得當?
杜懋之: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到恰到好處的應對之策對台北當局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挑戰。我認為,台灣選擇了快速做出反應的策略,希望通過迅速採取行動,減輕美國政策帶來的衝擊,希望顯示台灣在人工智能、高科技、半導體等領域與美國立場一致,能讓台灣躲過美國的貿易戰措施。比如,台積電就非常迅速地宣布了要在美國本土投資一千億美元。台灣當局以為這樣可以躲過難關,但沒有成功。加征32%的關稅措施令台灣政府和民眾都感到非常震驚。政府原本以為問題已經被化解,而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台灣社會普遍對被指控採取敵意商業行為感到難以接受。
這是第一階段。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為期90天的暫停期,用於進行談判。台灣選擇了相對較快地進入談判階段,也就是說,像日本、韓國一樣,參與了第一輪談判。
然而,台灣的處境比較複雜,因為在某些商業領域,台灣與日本和韓國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對於台灣來說,關稅問題不僅僅是整體稅率的高低問題,更是與日本、韓國相比的相對關稅水平問題。這使得談判變得更加困難。
在與美國行政部門的接觸和影響力方面,台灣的地位可能稍微不如日本和韓國。但我認為必須保持高度謹慎。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比如美烏協議的談判案例,即使一開始局面非常糟糕,最終雙方也還是有可能達成一個對彼此都有利的協議。因此,台美貿易談判雖然也是出師不利,但也不見得會滿盤皆輸。
疑美論在蔓延但尚不是大多數人的觀點
法廣:台灣社會對過去這四個月特朗普任下的美國與台灣的關係有什麼反應呢?這種局面是否更強化了此前就已經存在的疑美論呢?
杜懋之:疑美論在台灣可謂行之有年。也曾有一些相關的民意調查。從這些調查中可以看出,這完全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想法。我沒有看到有最新的調查,我也不認為有真正可靠的數據來說明疑美論的強弱高低。可以指出的是,從媒體對台美關係的報道來看,疑美論確實在擴大,整體上可能在蔓延,但是否會形成大多數人的觀點呢?我認為,如果沒有特朗普與習近平的談判並達成共識,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另外一點是,台灣的在野黨國民黨沒能抓住機會,始終沒有能把這種疑美論變成強大的政治動能,在大選中勝出。國民黨始終缺少實力。也就是說目前沒有誰從這種局面中獲得政治利益。
法廣:那您認為,國民黨為什麼始終沒能利用眼前形勢,讓自己東山再起?
杜懋之:我認為首先是該黨始終缺乏真正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其次是很多人懷疑國民黨中有些人受中國影響太深,因此很難贏得台灣人的信任。再次是經濟政策。比如,馬英九主張讓台灣經濟掛靠中國經濟,推動兩岸經濟融合,以此為台商創造機會。但問題是,這種主張如今完全行不通。沒有人再相信這樣的選擇,因為現在亞洲地區的結構性趨勢已經完全不同了,或者是選擇供應鏈多樣化,加入美國陣營——這其實一直是台灣的選擇,如今也是賴清德的選擇,或者全面融入中國經濟圈。但這個選項如今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因為至少所有大型企業如今都傾向於與中國脫鉤,兩岸經貿往來雖然仍然頻繁但也開始有這種趨勢。
北京期待特朗普政府明確立場
法廣:近年來,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下,緊張關係的焦點集中在貿易領域。北京繼續推高對台壓力是否也是受中美關係緊張的影響?
杜懋之:我認為,北京當局在台灣議題和對美關係議題上想要達到的目的非常具體,那就是希望特朗普政府發表政治聲明,強調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選項。沒有人知道怎樣的具體措辭可以讓中方滿意,但美國政府在公開講話中提及和平統一對於北京來說會是政治上的一個巨大勝利。但目前來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方向與中方的期望完全相反。我們看到特朗普政府成功地讓七國集團發表的公報除去了涉及所謂“一個中國”的內容。也就是說,至少到目前為止,特朗普上任後最初幾個月的政策還是意在平衡兩岸關係,因為在美方看來,北京當局在不斷消蝕台海現狀,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應對這種侵蝕努力,重建平衡。但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是特朗普總統本人,以及他與習近平直接對話會談出怎樣的結果。至於中方,我們都看到中國頻繁組織軍事演習,升高緊張情勢,許多媒體報道以及專家報告都預測台海有爆發戰爭的危險。不難看出中國方面完全是一種政治盤算,一方面挑動台灣輿論兩極化分裂,另一方面,儘管特朗普任下的中美關係以尖銳對立開場,北京仍然希望推動美方做出一項它希望的政治聲明。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