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加拿大公司利用川普的行政命令繞過國際監管,企圖成為首個深海採礦企業。中國則著眼於地緣政治需求進行更加長遠的佈局。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嚴正警告,深海絕不能淪為無法無天的蠻荒之地。
世界各地的海洋——包括國際水域和各國管轄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鈷、鎳和銅。
這些金屬在製造電動車電池等技術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各國努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些資源變得愈發重要。
「作為一個能源需求旺盛的國家,中國會在各處尋找資源,包括深海。」上海交通大學的薛桂芳(Julia Xue)說。
不過,她表示中國在這一事項上並不特別焦慮,儘管最近的進展——有一家加拿大公司急於成為首個進行深海採礦的企業——可能會加大對北京的壓力。
加拿大深海礦產勘探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已向美國提出申請,計劃在國際水域進行深海採礦。
該公司通過其美國子公司展開行動,此前川普在4月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繞過國際談判,加快在美國及國際水域發放採礦許可的進程。
川普引用了一項鮮為人知的1980年美國法律,允許美國公民在美國司法管轄範圍之外的區域勘探並開采深海礦產。
環保組織對川普的命令表示強烈抗議,認為這種對含有馬鈴薯大小的金屬結核的無序爭奪,可能會破壞脆弱的海底生態系統。
這家加拿大公司原本表示將向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提交申請。該機構負責國際水域海底的資源開發管理。
TMC公司表示,由於該機構在制定海底開采規則方面進展緩慢,公司選擇繞過其程序。美國並非國際海底管理局成員。
中國更在乎地緣政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長期關注相關談判的觀察人士指出,中國並不擔心誰會第一個開采海底資源。
「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主導地位,在博弈中保持競爭力,並向外界傳達『你們別想輕視我們』的訊號。」這位觀察人士說。
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佩恩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員亞歷克斯‧吉爾伯特(Alex Gilbert)對法新社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正在研發相關技術,並制定戰略協議。」
例如,中國與庫克群島達成協議,將在該太平洋國家的水域中勘探礦產資源。
另一小國吉里巴斯也表示,正在與中國探討建立深海採礦合作關係。
「這種做法更多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而非經濟因素。」法國國際與戰略事務研究所的埃馬紐埃爾‧哈謝(Emmanuel Hache)指出。他認為,北京正利用海底採礦來增強外交支持,並擴大其影響力。
那位關注國際海底礦產開采談判的觀察人士指出,中國並不依賴海底採礦來獲取金屬資源,「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為了在大宗商品市場中維持控制力,他們可能會有所推進。」
中國目前持有國際海底管理局發放的5份勘探合同,涉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的所有類型的礦產資源。這是持有該機構頒發的總共22份合同中最多的國家。
技術上仍有差距
「中國在科研上一直在接近,在技術上也在不斷進步。」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旭光說。
2024年,由上海交通大學研製的深海重載作業採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在超過4000米的深度成功作業,創下國內新紀錄。
國有企業北京先鋒高科發展公司向法新社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海底結核的採集測試。
但專家表示,中國的技術水準仍不及TMC。「我認為中國在技術方面落後兩到四年。」吉爾伯特表示。
法國專家哈謝則認為技術差距約為五年。
不過,與加拿大公司相比,中國在海底礦產資源的收集與加工方面具有優勢:中國企業受到國家支持,並擁有金屬加工所需的基礎設施。
雖然中國支持制定一部國際礦業規則,但「在他們戰略上準備好之前,不會施加任何壓力。」吉爾伯特說。
古特雷斯:深海絕不能無法無天
周一(6月9日),聯合國海洋大會在法國尼斯開幕。 5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了開幕式,為期五天的會議共有120多個國家參與。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式上嚴厲指出,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已經「破裂」。他強調,海洋是人類最重要的共同資源,但人們卻辜負了它給與人類的饋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嚴正警告,深海絕不能淪為無法無天的蠻荒之地。
法國總統馬克宏發表強烈呼籲,強調必須依靠科學準則、法治框架和多邊協作來應對海洋危機。他嚴正聲明:「深海不屬於交易品;格陵蘭島不屬於交易品;南極洲與公海同樣不屬於交易品。」
本屆峰會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海條約》正式生效。這項2023年通過的條約旨在保護國際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條約需獲得60個國家批准方能成為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
轉載自《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