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創始人、民運領袖萬潤南先生10月13日病逝巴黎,網絡上有很多人紀念他。作為八十年代中國民營企業的拓荒者,最終挺身而出,在民運即將遭軍隊鎮壓的關鍵時刻,試圖去說服各方,改變歷史的軌跡,自己也付出了故國難歸客死他鄉的沉重代價。兩位他的朋友,一位是法國塞爾齊巴黎大學教授張倫,一位是“六四”後流亡巴黎的蔡崇國先生,分別向我們談了他們心中的萬潤南。
法廣:萬潤南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傳奇,在您心中,萬潤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當年的奮鬥以及他一生的付出對於今天的中國有什麼意義?
張倫:聽到這樣一個消息,當然很悲哀。這樣一個歷史人物走進歷史,一個時代在遠去。認識萬先生多年,他的聰明、智慧、才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萬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非常獨特的人物,今天的年輕一代中有些也許不太知曉當年的這樣一個風雲人物,他是文革前的老清華,有才華,有能力,八十年代從科技人員走向創業,抱着為國家、為民族開創一個未來的雄心,真正的去探索創建中國的市場經濟,開拓中國民營企業家之路。他是冒着很大的風險,走上了這條道路,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這麼多民企為中國的經濟做貢獻,也為中國的民眾造福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萬潤南先生為中國的民營企業開闢了這樣一條道路。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八十年代的改革,中國經濟走到了今天,沒有這樣的前行者的奮鬥和犧牲是不可想象的。
法廣:從他個人獨特的命運和他與歷史風雲的際會,怎麼樣去看像你所說的,一個人逝去了,一個時代遠去了,與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關係?
張倫:萬先生在1989年毅然地投身民主運動,其實也是有不同的因素驅動的。我們也有交流過,一方面他希望中國的政治改革能邁上一步,這也被當下的中國所證實,如果中國的政治改革不能真正邁上一步,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將永遠遭受着威脅,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走向一個正常的運作,這是他當時的一個考慮,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中國的長治久安,讓中國走向一個法制的國家,一個民主的國家,中國的人民能夠享受更多的自由和尊嚴。我們知道他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告別了故國,從此再沒有踏上歸途。儘管他和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曾經是很好的朋友,清華大學的同學,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萬先生從此走上流亡之路,今天客死他鄉,但是他的追求,值得人們永遠記取。在他的晚年,他不斷地提醒人們注意中國轉型的艱難,他在各種場合,在不同的機緣下,仍然在捍衛着八九民運的尊嚴和合理性,不斷地為其發聲,同時堅持認為中國必須走向民主,這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文明能夠提升的根本的途徑。
他這樣一個在經濟上開創民營企業,在政治上作為一個反對派,在兩方面都做出很多貢獻並為此付出很大的犧牲的人物告別我們遠去,我想說的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前行者大概永遠是孤獨的,特別是在我們這樣大的一個國家,特別是處在一個政治的、經濟的、文明的以及社會的文化的轉型都沒有完成的這樣一個歷史長河階段中的這樣一個前行者,多半都是孤獨的,一定會付出很多犧牲的。他們當下或許被遺忘,但對於前行者,我們歷史地去看的話,永遠是會被歷史記取的,人們會永遠記得那些為民族篳路藍縷,不斷的開拓道路的前行者,這一點,萬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他的一生也是非常輝煌的,是會進入歷史的。
法廣:蔡崇國先生是八九民運的重要參加者,也是萬潤南先生的老朋友,在萬潤南生命的最後時刻,您去了醫院探視。作為他的老朋友,而且都與八九民運那段歷史有着深刻的聯繫,在今天這個特別時刻,請談談您的感想?
蔡崇國:我們是三十年的老朋友,非常難過。我今天想說的是他對我和很多人人格上的影響。第一,他活在現在,而不是活在過去。八九這樣一個大悲劇事件容易變成一種陷阱,使人活在過去,使人凝固,而老萬總是活在現在,活在當代,所以他是向死而生,特別努力。他寫了自己的傳記,關於四通,他有很多反省,他的詩歌也寫得非常好。他對人對事物保有敏感,對現實有很到位的評價,他和國內、國際,尤其和國內的人基本是同步的。活在當下,不是老說自己的過去。
第二個他非常地寬容和善解人意,而且努力去理解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包括批評他罵他的人,所以說他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再一個就是他的擔當,過去我們共事過,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絕對不推卸責任,他的這種擔當,責任心,包括對民族,對中國,他總是感到一種責任,讓人非常佩服。
最後一個是他面對死亡的那種安靜、那種平靜。他病重很久,但是面對日益迫近的死亡,反而喚起了他旺盛的生命力,這對我和許多朋友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法廣:有人講,萬潤南作為一代人的標誌,現在離我們遠去了,而現在海外民運也處於低潮。那麼,今天的許多年輕人,還知道不知道當年的四通公司,知道不知道當年的萬潤南以及他們那一代人的所作所為,聽您講,萬潤南雖已告別人間,但他的那種精神,那種為人的品質是留存下來了?
蔡崇國:死亡是一個很神秘、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有一個很好的詩人朋友,他叫孟浪,之前我們交往很多,有時也很煩他,他突然去世了,然後很多人才理解他非常多的東西。死亡,它使人去理解人生的意義。有時很多東西,我們習慣了,但是它突然不在了,人們才去追尋它,去了解它,才能真切感受到那個巨大的空缺。所以萬潤南先生的死以及其他的重大事件主角人物的死亡,我覺得會喚起人們對八十年代,對老萬作為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的最重要的歷史性人物的記憶,他會使很多人去重新理解,去尋找,包括年輕一代的人,去詢問,去理解,死亡會喚醒人們對死者的生的意義的追尋和理解。八九年,他自己在抗爭,同時又要去說服各種各樣的力量去對話,去實現妥協,這種東西是難以忘記的,所以他的死亡會使更多的人去談論,去討論,去思考。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