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先生給我發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悲痛的消息。10月13日又一次嵌入中國歷史。
萬潤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著名企業家、思想家,民運領導人。1984年他作為中國科學院的工程師,用兩萬元借款起家創建的高科技公司「四通」,英文諧音STONE,可以是普通石頭,也可以是寶石。他把「四通」做成了寶石,是北京中關村以至全國民營企業的龍頭旗幟。萬潤南將「四通」稱為知識份子、企業家與改革者的代際理想。
1987年北京市規劃要在海澱區的咽喉要道,東西向北三環西路和南北向的中關村大街-中關村南大街的交叉處,修建一座立交橋,直接找到萬潤南,不僅是看中「四通」的全國影響力,也相信萬潤南批準這筆不菲資金的胸襟和能力。於是一座長286公尺,寬28公尺的東西向樑式橋,以「四通」之名就在北京立起。
2022年10月13日,一位中關村的普通從業者彭立發,選擇在「四通橋」上,懸掛出兩大條標語:「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鎖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 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 不做奴才做公民!」他激發了六四之後規模最大的「白紙運動」,激發了廣州珠海幾十萬人的抗議。當局抓捕了彭立發,鏟掉了「四通橋」名,但不得不結束了「清零」。

今年7月16日遠在巴黎的萬潤南寫下《致敬彭立發》。「他站的不是橋,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個節點;他舉的不是橫幅,是民族良知的最後掙紮;他喊的不是口號,而是一代青年的壓抑回聲。」
不滿百天,又到了10月13日,是心有靈犀,還是蒼天安排,萬潤南辭世而去。推友「在水一方」說得好:「四通橋就是他最好的紀念碑」!

萬潤南的思想和才能至今在國內仍舊留有深刻的影響。80年代無論是四五人的餐聚,還是數千人大會,只要他講話,所有人都會跟著他的思路走。
2013年在紐約有幸和他通了兩個小時的電話,談到他的岳母馮藍瑞(我所在經濟學週報編委會主任)給中央的信裏只有一個要求:「讓小萬回家」。
還要感謝推友lu@zha1475給我介紹了萬潤南的《萬歌詩詞》,應了清代文人趙翼的著名詩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36年的流亡生活,成就了,「讀之心旌撼動,不甘不忍,又難以息卷」的萬氏舊體詩。
世有英才天不永!
遙祝萬潤南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