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擁有愛國者、天弓、標準、刺針等多種防空飛彈系統,防空飛彈密集度更排在世界前三,是毋庸置疑的「飛彈島」。那為何賴清德總統仍在國慶演說中宣示要增加軍費加速打造「台灣之盾」?
賴清德總統要做的「台灣之盾」到底是什麼?
目前台灣擁有愛國者、天弓、標準、刺針等多種防空飛彈系統,防空飛彈密集度更排在世界前三,是毋庸置疑的「飛彈島」。那為何賴清德總統仍在國慶演說中宣示要增加軍費加速打造「台灣之盾」?
根據風傳媒報導,台灣之盾其實是從體系整合的角度出發,即「感測器到射手(sensor-to-shooter)」要完成整合的概念。舉例而言,以後不見得是愛國者的雷達發現後由愛國者飛彈打,也可以由天弓飛彈接戰,以此形成一個網狀化的整體防空概念。
由空間概念來看,從大概打10公里左右的近迫野戰防空系統例如刺針飛彈,一直到中空、高空、高高空,必須建立有層次的防空攔截,目標對象上也要有所區分,例如來的是戰機、飛彈、無人機,要有不同的攔截手段。也就是說,從體系整合、層次的防空攔截、區分目標對象這三個面向,來形成綿密且完整的防空網。
另外,台灣現在低空、中空這塊都有,但於高空跟高高空方面也還要再持續發展,同時還要有共同圖像的概念,才能去分辨倒底是誰、並判斷用什麼武器接戰。
也就是說,台灣之盾並非是要再單獨打造出一套新的系統,而是要將現有的防空網進行整合,讓未來不論自製還是軍購的飛彈,都能納入。但根據軍方人士表示,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牽涉到國產、美製等各個系統的技術,要整合並非一蹴可及,但現在AI的發展快速,是有利於整合的。
現有飛彈系統整合有待加強
事實上,台灣的防空能力在全球上也已經是名列前茅。像是台灣新竹樂山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其偵搜範圍幾乎涵蓋整個東亞,故有「東亞之眼」的稱呼。他能在飛彈點火後幾秒之內就察覺異常,幫台灣爭取6到8分鐘的預警時間。
在攔截系統上,台灣則擁有愛國者三型、天弓三型、NASAMS,以及刺針飛彈和海軍的海劍二,組成中高空和低空的分層防線。各型防空飛彈總數更超過六千枚。
不過,就如前述在飛彈系統整合上則有待加強。例如樂山雷達和天弓等系統間,仍需人工來做資料傳輸,導致延長反應時間。更可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錯失了攔截的黃金時刻。
低空威脅的防禦不足
再來,台灣在低空威脅的防禦部分目前仍不足。根據東森新聞6月特別報導,中國不只在沿海一帶福建與浙江部署數百枚的短程飛彈,近期更頻繁派遣水面艦艇進到台灣海峽中線附近,24海浬內的軍艦可以攜帶800枚的垂直發射飛彈,這表示三分鐘之內就可能打擊到台灣西部所有的空軍基地。這樣所謂的「貼海襲擊策略」讓台灣的雷達和飛彈陣地面臨極短的反應時間壓力。
飛彈攔截成本過高
台灣目前防空飛彈防禦分為,低空防禦交給刺針飛彈、中低空則由NASAMS負責、中高空由愛國者三型以及國產天弓二型處理,最高空則交由國防部最新公布的新型強弓飛彈。
不過,這樣的系統在面臨大量廉價的無人機和火箭彈時將會非常吃力。因為愛國者飛彈一枚就要價400萬美元、國產的天弓也要5000萬台幣,大約為170萬美元。便宜一點的刺針飛彈,單發仍要價8萬美元。若要以這些高價飛彈來攔截成本只有幾百美元的無人機,在面臨一波飽和式的攻擊下,台灣防空資源將被迅速消耗殆盡。
目前,台灣國防部已在9月向行政院提出「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總金額的規模將破兆元,並以7年為期做跨年期的預算編列。這筆史上最高的特別預算,除了包含打造防空網台灣之盾,還有多項是與台美軍事合作有關,包括在台建立155炮彈自動化生產線丶美台合作生產各式無人載具以及可反制無人機的火箭彈等。
而這筆預算編列當然也受到關注,立委擔憂是否會排擠到其他預算。主計處則在15日受質詢時回應,地緣政治變動之下,贊成加強防禦力量,會妥善安排資源分配,畢竟國防經費要成長是一定的趨勢。同時,政府在資源分配上,會妥適排列優先順序,像治水、災防、民生與經濟建設仍屬最優先項目。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