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台積電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比率達60%,2040年更要達到100%。環球晶承諾2040年旗下所有子公司100%使用再生能源,鴻海也訂下相同目標。
台灣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綠電挑戰。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一句「綠電有多少,我們就買多少」,道出了產業界的急迫需求。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更直接呼籲政府強化綠電供給,協助產業持續成長,以上這些呼籲與承諾絕非口號。
隨著全球AI產業蓬勃發展,台灣的半導體上中下游廠商持續擴廠,未來五年電力需求將逐年增加8%至10%。然而,台灣目前並不缺灰電,缺的是綠電。這個供需落差,正考驗著政府的能源政策智慧。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
半導體及AI產業攸關台灣經濟成長的核心命脈。今年台灣對外貿易額有望突破1兆美元,貿易順差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些亮眼數字背後,半導體產業功不可沒。產業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成長,更包括大量就業機會與稅收,支撐著台灣社會日益倚重的各項福利政策。換句話說,台灣的社會進化與半導體產業已無法切割。
要維持ICT、半導體及AI產業的發展優勢,台灣必須做出明智選擇:讓這些高附加價值產業取代某些已失去競爭力、同樣耗電的傳統產業,如水泥廠、鋼鐵廠及石化廠等加速轉型,以利有限的電力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配置。
綠電需求是再生能源產業的藍海
去年台積電全年用電量約230億度電,卻掌握9成以上的先進製程全球市占率。台積電正積極規劃1奈米先進製程FAB,每一座工廠的用電規模約250MW,每年用電量約20億度。未來五到十年,台積電要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用電需求將會倍增成長,每年的電力需求至少460億度。如何在2040年兌現RE100的承諾,達到完全使用綠電的目標,將是台積電最大的挑戰。
然而,這個挑戰也是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絕佳機會。基本上,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會因為台積電而找到藍海的出海口。相對而言,1GW太陽能光電的年發電量大約是10億度電,1GW離岸風電年發電量大約在35億到40億度電,而一個複循環燃氣機組(1.35GW)每年可以供電約80億度。這些數據顯示,要滿足台積電的綠電需求,需要大規模發展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
台積電設廠的供電問題,宜配合台積電RE100的承諾進行規劃,並提出台積電或半導體綠電(含儲能)的解決方案。要求台積電及資料中心要能夠自備(或自購)綠電,這是最沒有爭議的做法。任令半導體產業陷入電力需求的爭議,對台積電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無助益。
傳統能源方案的困境
面對電力需求成長,新增電力來源不外乎再生能源、核能發電及天然氣發電廠三大類。然而傳統方案都面臨重大挑戰。
增設燃氣發電廠是最傳統的思維。台電一直宣傳從燃煤改為燃氣可減少碳排及空污,卻忽視燃氣仍有碳排與空污問題。如果燃煤發的是「黑電」,燃氣電廠發的就是「灰電」,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更重要的是,灰電無法滿足台積電等企業RE100的承諾,產業需要的是真正的綠電。
再以核電廠而言,過去核四興建時程長達二十年以上,預算不斷地增加,最後得到「永久封存」的夢魘。同樣規模的美國喬治亞州Vogtle第3、4號機組,2024年剛加入商轉,其建造歷程耗時超過15年,總成本高達約368.5億美元,超過新台幣1兆元。
儘管目前全球有核電復興的趨勢,但在台灣,發展核電社會爭議大,建廠時程緩不濟急,核能安全始終存在高風險。台灣地狹人稠,一旦發生重大核安事故,後果將難以承受,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環保團體也大多支持再生能源而反對核電,顯示社會共識已逐漸形成。
再生能源才是永續解方
台灣需要新的能源發展策略,大幅提高再生能源占比。政府應設定明確目標,以發展再生能源來因應電力需求成長,並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承諾。行政院核訂的國家能源轉型計畫揭櫫,2050年再生能源在全電力結構中應占比達到60%至70%。
在現階段,台灣再生能源占比約10%,每年約有300億度的綠電。然而,再生能源發展的困難比當初想像中大。如果我們可以更務實地面對挑戰,例如以十年為一期,每十年逐步提高10%,則至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約可達40%,屆時可以供應約1,400億度的綠電。
台電如何將綠電併網輸送到用戶端,將是再生能源併網的最重大任務。這需要政府投入資源強化電網基礎建設,建立完善的綠電交易與調度機制,並發展大規模儲能系統,確保綠電穩定供應。
再生能源是最具韌性的分散型能源,也是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可以參與的能源形式。從住宅屋頂及停車場安裝太陽能板,到企業投資風力發電,都是具體實踐。然而要真正落實,仍需克服技術、土地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接受度等實務挑戰。
再生能源是能源安全的關鍵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發展再生能源更具有戰略意義。台灣98%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無論是燃煤、天然氣或核燃料,都必須透過海運輸入。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能源結構,使台灣在面對區域衝突或海上封鎖時極為脆弱。
相較之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是真正的「本土能源」,不受國際供應鏈中斷影響,也不必擔心運輸路線被封鎖。分散式的再生能源系統更具備抗災韌性,即使部分設施受損,也不會造成全面性的電力崩潰。這種「分散發電、在地使用」的特性,讓再生能源成為提升能源自主性、降低對外依賴的最佳選擇。
更重要的是,天然氣接收站、大型燃煤電廠或核電廠等集中式能源設施,在緊急狀況下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相對而言,遍布各地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組,則大幅降低了單點失效的風險,提升了整體能源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度。
發展再生能源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攸關國家生存的能源安全戰略。在當前國際情勢下,加速推動再生能源,強化台灣的能源自主能力,已是刻不容緩的國安課題。
政府應承擔起領航責任
台灣是意見多元的社會,發展核電有安全疑慮,化石電廠產生溫室氣體及空污,而再生能源也因破壞景觀及人為弊端而被部分人士污名化。每一項能源看似都有問題,但我們必須權衡利弊得失做出選擇。
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應該是台灣以綠電支持台積電或半導體產業的最好機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政府應該勇於承擔領航責任,明確宣示以再生能源作為未來能源政策主軸。面對台積電等大廠「綠電有多少就買多少」的殷切期盼,政府不能只是被動回應,而應主動出擊,設定具體目標與時程,投入資源解決技術與制度障礙,簡化再生能源審查流程,並建立穩定的投資環境。
結語
半導體產業支撐台灣經濟的成長、稅收及社會福利制度,半導體產業的綠電需求不是負擔,而是推動台灣能源轉型的最佳動力。當產業界已經做好準備,球已經到了政府腳下。我們呼籲政府把握這個契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讓台灣在維持經濟競爭力的同時,也能提升能源自主性、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為下一代打造更安全、更永續的未來。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