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之聲發刊詞 Eng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隱私條款 Privacy Policy
  • 提供新聞 Authors contributions
  • 連絡我們 Contact us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 首頁
  • 關注熱點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三)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二)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一)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老陳時評】:獻忠又到狂潮習近平連任中國必成北韓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悼念張思之大律師

    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普丁被打臉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中共當局閉門庭審許志永「顛覆」案,被斥為荒唐「騙局」

    《蘋果日報》關閉一年後仍有七人遭拘押 / Hong Kong: One year after Apple Daily shutdown, seven still detained

    【老陳時評】:徐州鐵鏈女唐山打女人成為中共處理公共事件的流程

    八九六四,一座流動的紀念碑

    澳大利亞齊氏文化基金會 2022 年第 15 屆推動中國進步獎公告(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北京觀察】鮑彤:護法•維權•愛國——讀《耄耋律師仍少年》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悼念張思之大律師

    【香江寄語】:文明需要力量才能戰勝野蠻

    【香江寄語】:龍鼓灘頭說惶恐——香港的文天祥傳說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永遠不會發生」 烏克蘭抨擊用土地換和平

    Internet Censorship 2022: A Global Map of Internet Restrictions

    獻給蘇菲的白玫瑰——反抗納粹終不悔

    如影隨形,奇幻人間—《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幻故事》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香江寄語】:文明需要力量才能戰勝野蠻

    媽媽的墓冢

    湖邊清晨

    【香江寄語】:烏克蘭原野,悲情的大地

    苦難文學的雙向啟蒙 (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胡平論政】寫在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五十周年

    點起一根蠟燭(一)

    潘永忠談2021大型網絡漢藏民間國際紀念活動

    支持「中間道路」 堅持漢藏對話——全球藏漢民間共同紀念「3•10」抗暴運動記錄(一)

    Remembering Dr. Li Wenliang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Margarete Bause:我們不允許中共質疑人權的普遍性

    Roland Kühne:為六四和所有暴力受害者點燃蠟燭

    Adhere to the June 4th Spirit and Promot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Global Commemoration of the 33rd Anniversary of “June Fourth”

    彼提科夫一家言 烏克蘭與台灣

    Statement by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Michelle Bachelet after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上一個 下一個
  • 首頁
  • 關注熱點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三)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二)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一)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老陳時評】:獻忠又到狂潮習近平連任中國必成北韓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悼念張思之大律師

    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普丁被打臉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中共當局閉門庭審許志永「顛覆」案,被斥為荒唐「騙局」

    《蘋果日報》關閉一年後仍有七人遭拘押 / Hong Kong: One year after Apple Daily shutdown, seven still detained

    【老陳時評】:徐州鐵鏈女唐山打女人成為中共處理公共事件的流程

    八九六四,一座流動的紀念碑

    澳大利亞齊氏文化基金會 2022 年第 15 屆推動中國進步獎公告(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北京觀察】鮑彤:護法•維權•愛國——讀《耄耋律師仍少年》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悼念張思之大律師

    【香江寄語】:文明需要力量才能戰勝野蠻

    【香江寄語】:龍鼓灘頭說惶恐——香港的文天祥傳說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永遠不會發生」 烏克蘭抨擊用土地換和平

    Internet Censorship 2022: A Global Map of Internet Restrictions

    獻給蘇菲的白玫瑰——反抗納粹終不悔

    如影隨形,奇幻人間—《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幻故事》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香江寄語】:文明需要力量才能戰勝野蠻

    媽媽的墓冢

    湖邊清晨

    【香江寄語】:烏克蘭原野,悲情的大地

    苦難文學的雙向啟蒙 (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胡平論政】寫在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五十周年

    點起一根蠟燭(一)

    潘永忠談2021大型網絡漢藏民間國際紀念活動

    支持「中間道路」 堅持漢藏對話——全球藏漢民間共同紀念「3•10」抗暴運動記錄(一)

    Remembering Dr. Li Wenliang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Margarete Bause:我們不允許中共質疑人權的普遍性

    Roland Kühne:為六四和所有暴力受害者點燃蠟燭

    Adhere to the June 4th Spirit and Promot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Global Commemoration of the 33rd Anniversary of “June Fourth”

    彼提科夫一家言 烏克蘭與台灣

    Statement by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Michelle Bachelet after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上一個 下一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人文天下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1

李 紀文 /李 紀
2021 年 3 月 11 日
在 人文天下, 專文, 關注熱點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1

1980年在台北發生的「政治謀殺」案的受害者林義雄,是當時的省議員,一家生活美滿幸福。兇案發生,結果母親,雙胞胎女兒被殺死。長女重傷。圖:tw.apple.daily.com

转换简体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Twitter分享到 Line分享到 WeChat

(編者按:40年前的「政治謀殺案」-「林宅血案」於1980年2月28日發生在當時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台北的家中。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受重傷,此案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選在228這個最具象徵性的日子作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無論如何是脫不了干係的。這篇文學作品,雖然表面平和,但是怨憤悲痛難掩。)

推薦新聞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2022 年 7 月 1 日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2022 年 7 月 1 日

每年這一天,她們都會回來。

2月28日是特別的日子,除了閏年,二月只有二十八天。彷彿預留著某種不完整、帶有悲傷。雖然春天的腳步聲已近,冬天的冷冽卻未遠離。

2000年,二二八這一天,首都近大安森林公園的一條巷子,一早就走進許多人,穿著整齊,絡繹走入一間教會。外頭也聚集著人群,一些警察在路旁維持秩序,提醒路人留出車道。早晨的陽光在教堂對面的建築物前留下陰影,但教會明亮地迎向朝陽。

牧師正在證道,緩緩的語調談到1980年2月28日。

當天,也是末冬早春和煦的天氣,上午的陽光照進一樓住家,小小的庭院裡,植栽的綠葉顯露出日照的光澤。

媽媽當天去看守所探看父親,他因前一年年底的美麗島事件被株連,被拘押在軍法處看守所。其實,12月10日的人權日大遊行,他並未參加,是事後發生狀況,被通知前往協助處理,才匆匆從台北南下。但是,大逮捕的名單也有他。顯然當局已把他列為對象,視為統治體制的敵人。

悲劇就發生在那一天。

牧師的證道複述著悲傷的記憶,接著禱告,帶領與會者齊唱聖詩。

教會的唱詩班在鋼琴聲伴奏下唱著萬邦皆在主的懷抱享有恩寵的歌聲。

亮均和亭均隱身在教堂上方,她們的潔白羽衣有看不見的翅膀輕盈地拍動著,俯視著洋溢歌聲的教堂。這裡是她們熟悉的地方,是兩人小小年紀時的家。

唱詩班的伴奏鋼琴是小時候她們看著姊姊彈奏小奏鳴曲的鋼琴,赭紅的色彩,黑白琴鍵,在手的觸動下鳴響。聲音是熟悉的,永遠記在心裡。

亮均和亭均都看到爸爸、媽媽,他們兩人就坐在前排的位子,靠近司會的檯座。那一天以前,有一陣子,兩人好久都沒有看到父親。原先,每一天,她們都會在父親的懷裡撒嬌,在父親的笑容中入睡。她們一起聽姊姊練琴時,媽媽也常和爸爸在旁邊。那時候,教堂的主空間是家裡的客、餐廳,全家人晚餐時,阿嬤也在一起。那時候,她們很小很小。

當律師的爸爸當選省議員後,人常在霧峰,見面的機會少了。喜歡撒嬌的亮均和亭均,常常要父親抱抱。姊姊已經長大了,上小學後,在家裡的時間也少了。兩個小女孩和阿嬤在家裡,嬉笑聲不停。媽媽上班回來,她們常要媽媽講故事。有時候阿嬤會教兩人唱〈丟丟銅仔〉,是宜蘭民謠。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孔內……回宜蘭阿嬤家,搭乘火車,穿過山洞時,常常哼唱起來。

看到龜山島就知道宜蘭二結阿嬤的家到了,那裡是爸爸成長的地方,媽媽的老家在宜蘭。過年過節,回到宜蘭,是一片不同於台北的家的新天地,山和海就在近處,旁邊的河連結起來的風景就像圖畫,綠油油的稻田在風中吹拂,結穗的稻殼低垂,農人紮起稻草人,嚇阻麻雀覓食。

宜蘭的老家是阿嬤的家,台北的家是爸爸、媽媽、姊姊和亮均、亭均的家。

現在,阿嬤和亮均、亭均不在了。

每年二二八這一天,亮均和亭均都會回到台北的家。現在已是一座教會,這一天,爸爸、媽媽都會在,還有他們的朋友,亮均和亭均認識和不認識的人。

爸爸和媽媽看不見亮均和亭均,但亮均和亭均看得到他們。

唱詩班的歌聲洋溢教會,肅穆中有溫煦氛圍。

「佇彼旁榮光土地/我靈魂的祖家/我歡喜逐日進前/到彼時上天庭/我逐日愈思愈愛/到天父榮光所在/佇彼有親友聖徒/為著我在等待……」

歌聲彌漫在教堂。

這裡原是爸爸、媽媽、姊姊奐均和她們兩人的家,也是阿嬤在台北的住家。

亮均看到爸爸閉著眼睛,眼角似有淚水。她看了看亭均,亭均也看到爸爸的神情。多想在爸爸的懷裡,多想摸摸爸爸的下巴,長出鬍子的下巴讓手心癢癢的,好奇妙的感覺。

記得,有一天,從幼稚園回家的中午,看到爸爸,他難得從省議會回宜蘭出席縣民見面會,中途回家。媽媽那一天也特別從上班的公司抽空回來。爸爸一看到她們兩個,蹲下身來,抱著亮均和亭均,笑著說爸爸的寶貝長大了。

在歌聲中,她們看到媽媽遞給爸爸一條手帕,爸爸在拭淚,眼睛仍然閉著。媽媽轉頭看了一下爸爸,視線又回到司禮台。牧師的背後是樹皮仍在的樹幹十字架,樸實自然,堅毅安定,安置著信仰心。

爸爸經常忙於工作。媽媽去上班的時候,阿嬤照顧她們。姊姊上小學,她們上幼稚園時,阿嬤會到恩主公廟裡幫忙打理一些事情。中午,她們從幼稚園回家,阿嬤就會趕回來,有時候,爸爸的工作助理阿姨會來家裡看看。

一場無意義的「政治謀殺」奪去三個無辜的生命,60歲的阿嬤和7歲的雙胞胎林亮均、林亭均。圖: eatnews.com

1980年二二八這一天,一大早,媽媽就出門,說是要去看爸爸。好久沒有看到爸爸了,亮均和亭均好想爸爸,姊姊也一樣。但媽媽說姊姊要上學,她們兩個要上幼稚園,會跟爸爸說她們想念他。亮均和亭均事先還各畫了一張圖畫,一張是杜鵑花,一張是對面雜貨店攤架的南瓜,在童話裡的南瓜馬車載著灰姑娘,金黃色的南瓜很漂亮,她們要媽媽交給爸爸。

她們不知道,這一天警備總部軍法處在景美看守所開偵察庭,媽媽趕去出庭面會。她們也不知道,軍法處檢察官以叛亂罪起訴爸爸和爸爸的一些朋友。阿嬤在她們上幼稚園後,十一時多出門買菜,中午前就會回來。前一天,媽媽和阿嬤去看爸爸,回來後,眼眶紅紅的,不知道為什麼。當睌,亮均和亭均都聽見阿嬤在哭。她們不敢問媽媽,也沒有去姊姊房間看她彈琴,早早就睡了。

過了夏天,亮均和亭均就要和姊姊一樣上小學了。但是,她們再也無法上學。

那天,從幼稚園回家,已近中午。和往常一樣,她們回到家裡,會看到阿嬤,或是稍等一會兒,阿嬤就從菜市場回來。兩人習慣一進門就大聲阿嬤阿嬤地叫,但這一天,客廳有不認識的大人。等她們一進門,就巴著她們,直往地下室走。來不及反應,亮均和亭均就感覺一陣痛,有銳利的東西刺入身體,在聽不見的叫聲中昏了過去。

阿嬤買菜回來,亮均、亭均,叫著叫著,她走向地下室,想看看雙胞胎孫女是否在地下室。但背後一陣亂刀猛刺,她轉身回看,模糊的陌生人影,又是一陣一陣刺痛,昏迷中倒在樓梯。

不久,奐均放學回來。她走進自己的房間,要放下書包,跟在後面的陌生人用刀刺她,並且用棉被把她蓋著。那人以為她死了,轉身離開。她流了許多血,忍著痛爬到房門,反鎖起來。很害怕那個用刀刺她的人又回來,她爬到窗口,想向窗外呼救,但向著巷口的紗窗啪的一聲掉落空地,奐均也掉下去。她從空地爬進隔壁的爸媽房間,推開落地窗,進去後就伏在床舖,忍著痛,不敢哭出聲。

其實,那一天午後近二點,爸爸的祕書阿姨進來時,在客廳叫奐均、奐均的名字,一夜未眠的她想好好在主臥室的床補一下眠。進房間看到奐均蜷曲在床上,以為是睡著了,奐均聽見阿姨的聲音,微微睜眼,低聲說很痛很痛,說自己受傷了。祕書阿姨看了看她被刺破的學生服,驚慌地問,阿嬤呢?亮均、亭均呢?奐均一直喊渴,喊害怕。

祕書阿姨倒了一杯水給奐均後,屋子四處找阿嬤和亮均、亭均,並打電話向警察局報案,也打給一一九,叫了救護車。在仁愛醫院的醫謢緊急搶救後,姊姊幸而活下來。而阿嬤,亮均和亭均成為天使,在星辰的國度俯看著人間。

每年二二八這一天,亮均和亭均都會向阿嬤說兩人要回人間的家看看,是離開後幾年,家裡改成教會後的事。一開始時,沒有看到爸爸,只看到媽媽。

有一陣子,也沒有看到媽媽,她和姊姊奐均出國去了。後來看到爸爸、媽媽,是1980年代末的事,媽媽看起來不那麼年輕了,笑的時候只是讓人感覺到些微放鬆自己的表情,不那麼緊繃、嚴肅。阿嬤一直守護、顧著她們在天上的家。

一年又一年,看著爸爸頭上漸多白髮,後來,還戴了便帽。在追思禮拜,紀念阿嬤和亮均、亭均的儀式上,爸爸、媽媽都會開口和大家一起唱〈我的邦妮〉這首全家一起唱的歌。唱英文的〈My Bonnie〉也唱漢字中文歌詞。

「My Bonnie is over the ocean, my Bonnie is over the sea.」(我邦妮飄泊遠渡大海,我邦妮飄泊在國外。)

一遍又一遍,悅耳的歌聲,不同於聖歌,不同於祈禱文和啟應文。有一點感傷,幾許牽掛,呼喚遠離的人歸來,期盼和所愛的人相聚。那樣的心,好像在對亮均、亭均訴說。

亮均、亭均感覺彷彿回到從前,但又不一樣。

不一樣。從前爸爸、媽媽,姊姊和她們兩個妺妹一起唱這首歌時,是那麼快樂,聲音環繞在放了鋼琴的姊姊房間,好像每一個音符都是精靈,飛翔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現在呢?每一年這一天,在改成教會的原來家裡,一樣的音符,相同的字詞,但卻像唱向遠方,很遠很遠彷彿沒有盡頭的他鄉。

爸爸、媽媽的表情不是歡喜而是哀傷,每一張臉也一樣。

「Bring back, bring back. O bring back my Bonnie to me.」(歸來,歸來,啊!快叫我邦妮歸來。)

在媽媽眼中,亮均比較喜歡跳舞,亭均比較愛畫畫,兩人都喜歡彈琴。誰先學會彈一首歌就教另一位。雙胞胎心靈相通,一個哭了,另一個會去安慰她。一個不小心跌倒了,另一個會去輕撫。兩個小女孩都喜歡媽媽在睡前講床邊故事,唱催眠曲。

亮均和亭均,兩個小天使在上方看著大家,她們看到媽媽在歌聲中流露哀傷。她們想飛近媽媽身旁,投入她懷裡,也想飛近爸爸,在他懷中被擁抱。但兩個小女孩已成天使,她們看得到爸爸、媽媽,但爸爸、媽媽看不見她們了。

也許,在爸爸、媽媽的夢裡,會看得見她們。

記得,從前,有個晚上,亭均夢見全家在宜蘭阿嬤家旁邊的河川草地放風箏,爸爸在一旁拿著相機拍照,跑啊跑啊,跟著風箏一跑,看向前方的海,看到浪花一波一波襲來,歡喜呼叫後回頭一看,爸爸、媽媽、姊姊都不見了,哇的一聲醒來,哭啊哭啊,媽媽的聲音說怎麼了怎麼了?亮均在一旁也醒來,安慰著亭均。

媽媽說,是爸爸太忙,好久沒有帶大家去放風箏,才會做這樣的夢。那個星期天,媽媽就帶大家回宜蘭的阿嬤家看沒時間回台北家的爸爸。

牧師念一段經文,緩緩流露的語句。

「如果我們所住的這地上的帳棚拆去了/上帝會給我們天上的住宅,是衪親自建造,永遠存在的……/我們住在這地上的帳棚裡,像是負重擔歎息著……/我們現在歎息著/切切地盼望著住進那天上的住宅……」

亮均和亭均就是住進天上住宅的雙胞胎女孩,她們已是天使,保持著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可惜爸爸、媽媽看不見在上方的她們。如果看得見,他們一定會想要緊緊抱著她們兩個,再也不放開。

爸爸是律師,因為從政當選台灣省議會議員,常在霧峰開會,往來於省議會與宜蘭之間,台北的家是中間的休息站。難得看到爸爸,每次他回來,亮均和亭均都爭著要抱抱,還爭著拿畫的圖給爸爸看。她們喜歡爸爸摸摸頭,也喜歡爸爸親親。幼稚園好不好玩啊?有沒有聽媽媽話啊?這樣的話,再也聽不到了。

家裡改成教會後,好幾年的二二八都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姊姊。

(待續)

轉載自《自由時報》

標籤: 李紀林宅血案林義雄
分享Tweet分享分享
上一篇文章

【歐洲之聲】支持「中間道路」 堅持漢藏對話(二)

下一篇文章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2

李 紀

李 紀

相關文章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專文

殖民地與殖民統治:中共在害怕什麼?

2022 年 7 月 1 日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專文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四)

2022 年 7 月 1 日
【老陳時評】:獻忠又到狂潮習近平連任中國必成北韓
專文

【老陳時評】:獻忠又到狂潮習近平連任中國必成北韓

2022 年 6 月 30 日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三)
專文

【田牧筆談】峰迴路轉回到美中博弈世紀主題(三)

2022 年 6 月 30 日
【北京觀察】鮑彤:護法•維權•愛國——讀《耄耋律師仍少年》
人文天下

【北京觀察】鮑彤:護法•維權•愛國——讀《耄耋律師仍少年》

2022 年 6 月 29 日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人文天下

【北京觀察】高瑜:永遠的張思之

2022 年 6 月 29 日
下一篇文章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2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2

【歐洲之聲】支持「中間道路」 堅持漢藏對話(三)

【歐洲之聲】支持「中間道路」 堅持漢藏對話(三)

混亂的中國疫苗與春苗行動

混亂的中國疫苗與春苗行動

熱門文章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1

一個春天的童話 - 2之1

2021 年 3 月 11 日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2021 年 11 月 23 日
北明:讓自由之火從血泊中升起來!

北明:讓自由之火從血泊中升起來!

2022 年 6 月 6 日
1989-2022 從自由的勝利到專制的反撲

1989-2022 從自由的勝利到專制的反撲

2022 年 6 月 27 日
牧野聖修: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33周年發表談話

牧野聖修: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33周年發表談話

2022 年 6 月 14 日
【老陳時評】:國民黨自新反共親美

【老陳時評】:國民黨自新反共親美

2022 年 6 月 10 日
【田牧筆談】2022年「六四」33周年全球聯網紀念活動文告

【田牧筆談】2022年「六四」33周年全球聯網紀念活動文告

2022 年 5 月 25 日
歐洲之聲

歐洲之聲網站根植於歐陸,創刊於庚子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之際。數據化時代早已來臨,面對浩瀚的知識和信息海洋,太容易迷失方向。作為長年的媒體工作者,本網刊願為華語世界的讀者傳送平實可靠的資訊,也為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有識之士及愛好文藝的友朋提供寫作發文的平台。祈望這裡成為志同道合者共同耕耘的園地。

分類

  • English
  • 人文天下
  • 人權觀察
  • 北京觀察
  • 古典音樂
  • 墨爾本夜語
  • 專文
  • 政經論壇
  • 文學世界
  • 未分類
  • 歐洲風情
  • 比爾曼自傳
  • 淇園漫步
  • 潤南文苑
  • 田牧新著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視頻薈萃
  • 關注熱點
  • 雪山下的火焰
  • 香江寄語
  • 歐洲風情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2022 年 6 月 16 日
「永遠不會發生」 烏克蘭抨擊用土地換和平

「永遠不會發生」 烏克蘭抨擊用土地換和平

2022 年 5 月 26 日

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關注我們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首頁
  • 關注熱點
  • 政經論壇
  • 人權觀察
  • 人文天下
  • 歐洲風情
  • 文學世界
  • 視頻薈萃
  • 專文
    • 墨爾本夜語
    • 香江寄語
    • 胡平論政
    • 北京觀察
    • 潤南文苑
    • 淇園漫步
    • 老陳時評
    • 雪山下的火焰
  • English
  • 古典音樂
  • 田牧新著

© 2020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歐洲之聲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通過使用表示您確認並同意我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