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和民主制度不只為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讓人民有知情、討論和參與決策的權利,也有制衡公權力的機會,重要的是過程。12月18日,台灣即將迎來史上第四次全國性公投。
台灣的公投制度起步較晚,雖然1996年便首次舉辦總統直選,但《公民投票法》卻直到2004年才訂立;然而由於《公民投票法》起初規定的提案、連署、通過門檻過高,2004年和2008年舉行的兩次公投,都沒有議案能夠通過「同意票數佔總選舉人數一半」的門檻。直到2017年,台灣立法院修法,大幅降低公投案的各項門檻,而議案的贊成票,只要達到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且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即可過關。
2018年與縣市長選舉一起舉行的公投,終於首次有公投獲得通過,然而包括「反空汙」、「反燃煤發電」、「反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核電」、「同性婚姻」、「性平教育」等議題,公投結果都違背民進黨政府當時所推行的政策,因而被視為民進黨的一次挫敗。
以上片段轉載自《端傳媒》作者為李易安
以下是BBC文章台灣「四大公投」即將舉行 你該了解的看點有哪些
台灣又將舉行公民公投。包含「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遷建」的四大公投案,即將在12月18日舉行投票。此次攸關台灣重大民生及環保的公民投票,外界分析不僅將影響台灣政黨政治,也與台美關係相關。
其中,台灣是否擴大進口美國「萊豬」(即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豬肉)是此次公投最受矚目的議題。輿論普遍認為,公投結果對於台灣正在申請加入的國際經貿組織「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者「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將造成很大影響。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若「反萊豬」公投案通過,會重挫台美雙邊關係,TIFA將再次被擱置,任何美台貿易協定的進展將停滯。
不過,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南樂(Lev Nachman)向BBC中文說,據他觀察,近幾個月台美互動頻繁,即便「反萊豬」公投通過,仍不會如輿論預期的那樣嚴重挫傷美台關係。他說,這幾個月美國參眾議員頻繁訪台,美台關係持續升溫,讓他有上述判斷。他說:「如果再早半年,我的答案可能會不同」。
四大公投議題
此次四大公投議題多為在野黨國民黨人士提出聯署,執政黨民進黨則表達對四個公投案皆不同意立場。
根據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今年擁有公民投票權的人口約有1988萬。《公民投票法》規定,若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即為通過。
- 是否同意核四發電廠重啟發電?提案方說,核廢料有97%仍是可利用能源,僅需2至3年即可商轉。反對者台灣經濟部說,核廢料目前無解,地質安全報告又指出核四廠蓋在地震帶上。
- 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提案方國民黨立委稱國民健康不能成為「特定國家」利益交易籌碼,而且台灣民眾吃豬肉數量遠高於其他肉品,萊劑雖有國際標凖,但未必適用於台灣人。反對方則稱,全球已有101個國家開放含有萊劑豬肉進口,此外美豬進口是國家經貿布局一環,基於平等互惠,台灣不能賣自己的商品到國外,卻反對他國商品進口。
- 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在符合法規定的情形下,公投應與選舉同日舉行?提案方認為一般民意代表選舉與公投合辦可以提高投票率,減少行政成本。反對方認為,2018年公投綁大選投票程序冗長且混亂,而且容易淪為政黨之間較勁的工具,選民會傾向對人不對事而導致議題討論失焦。
- 是否同意中油公司「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提案方稱,桃園藻礁擁有全球最獨特的大型淺海現生藻礁地景及生態系,三接將永久破壞生態。反對方稱三接是減少空污、均衡南北發電的重要建設。
- 「萊豬」與CPTPP
台美為了美國「萊豬」及萊牛進口到台灣的貿易談判歷來舉步維艱。台灣各黨派及民眾對美國肉製品的態度一直有很大差異。從2003年至今,台美各自歷經了三位總統,在2012年,國民黨前總統馬英九宣佈進口「萊牛」,「萊豬」則仍禁止進口到台灣。2021年,蔡英文政府宣佈放寬進口「萊豬」,但國民黨則隨後提出公投連署,要求公投決定禁止「萊豬」。外界估計不論公投結果,相關爭議仍將持續。
其中許多輿論稱,「萊豬」的議題被認為與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有關。
2017年成立,前身為「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CPTPP目前計有墨西哥、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越南、秘魯等八國完成批准程序,等待批准擁有完整會員的的另三個國家為汶萊、智利與馬來西亞。該機制人口規模將近5億(佔全球7%),總GDP超過11兆美元(佔全球13.1%)。台灣外交部稱,CPTPP會員國總貿易值佔台灣貿易總值超過24%,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十分關鍵。
2021年,英國及台灣都提出申請加入。
台灣外交部說,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包含香港)都接受含微量萊劑、符合安全標凖的豬肉進口,台灣也早在馬政府時代即開放含微量萊劑的美牛進口九年,而且CPTPP的每個成員國都進口「萊豬」:「美國目前雖不是CPTPP會員國,但各國都在關注台灣的態度……美豬進口也是台美之間的重要議題,政府致力建構更穩定的台美貿易伙伴關係。」
不過,台灣政黨「時代力量」批評蔡英文政府以台美關係和CPTPP「恐嚇台灣民眾」。他們說,英國今年1月申請加入CPTPP,9月28日也進入入會談判,但英國並未開放「萊豬」進口。國民黨中國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也投書台媒稱,台灣是否能加入CPTPP,決定在未來台灣能開放多少市場,「萊豬」應該不會是CPTPP會員國在乎項目,不該用犧牲民眾健康做為代價。
台灣各大政黨立場
公投提案方多半是親國民黨人士,目前國民黨在民間全力動員支持者投下同意票。執政黨民進黨則對四議題表達全部反對意見,從總統蔡英文到副總統賴清德等人,也巡迴在全台演講,呼籲支持者投下反對票。
本土派政黨「時代力量」則與民進黨意見相左,僅反對重啟核四。台灣民眾黨則表示同意禁止「萊豬」入台以及同意「三接天然益電廠」遷離,但不同意「重啟核電廠」及「公投綁大選」。
台灣中研院生醫所何美鄉教授則對說,台灣政府開放「萊豬」進口,該是宣示台灣食品檢驗標凖與國際同規:「為了要落實人民對『萊豬』的選擇權,豬肉的來源在上、中、下游的食品通路,都有明確的記錄與標示。至於兒童午餐、與軍人伙食等這類團膳,終端食用者卻沒有機會執行他們個人的選擇權,所以這類團膳,排除食用萊豬是最簡單的方法。」
無論結果如何,此次公投在台灣已經掀起激烈的「藍綠對決」。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對BBC中文說,他不認為此次公投完全是台灣政治民粹化的結果。他分析說,國民黨在去年總統選舉大敗,韓國瑜被罷免後,終於在最近成功動員並罷免了來自主張「台獨」政黨的陳柏惟,此刻將趁勝追擊,在公投案試圖繼續挫傷民進黨。另一方面,蔡英文總統也要試圖在此次公投全力動員,避免公投結果落敗,導致2022年開始,也就是就任半途就「執政跛腳」,此次公投是藍綠動員操兵的戰場。
台美關係
台灣智庫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之前向BBC中文解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 一直是目前台美之間最重要的官方經貿議題諮商平台,而美豬、美牛等議題一直是TIFA下多年討論的問題。但她當時也說,重啟TIFA後是否能繼續發展至洽談《台美雙邊貿易協議》(BTA),或甚至進入《台美自由貿易協議》(FTA),還有一大段距離,「因為不論BTA或FTA都涉及開放市場與關稅談判,都是更複雜且敏感的工作。」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在最近一場會議向民進黨人士分析稱:「假設這項公投(反萊豬)通過,我們可能會再次回到沒有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的狀態。」她說,反萊豬公投或通過,可能造成台美貿易致命性的衝擊,外界可能會從美國貿易代表署聽到的是:「正如我告訴過你,台灣根本不是一個可靠的貿易伙伴。」
對此,台灣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回應葛來儀發言時,稱其說法「相當反映現在美國產官學界之看法。」
台灣外交部則說,台灣是否接受國際標凖並履行承諾,是進入CPTPP 等國際經貿機制及國際組織時,「各國觀察台灣的重要指標」。
環保問題浮上台面
其中親國民黨人士要求重啟台灣停擺已久,位於新北市偏鄉貢寮的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核四),引發激烈辯論。
過去台灣核能發電廠的廢棄材料(核廢料)都置放在台灣東部的離島蘭嶼——一個原住民族居住的小島,多年來飽受批評。輿論現在認為,若核四廠重新運轉,核廢料存放地又會成為燙手山芋。目前,許多台灣各縣市地方首長,不分黨派都已表態反對核廢料「來到我家」。此外,也有反對聲音說,核四廠是蓋在地震頻繁的台北地震帶上,對安全有疑慮。
不過,同意方則說,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可降低空氣污染,對缺電的台灣也很重要。
另外一項是否要桃園「島礁」地帶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簡稱三接)遷離也是焦點之一。提案方希望該天然氣站撤出,但台灣中部許多民眾十分盼望天然氣站,能取代現在台灣倚賴甚深的中部火力發電廠。中部民眾認為,火力發電廠所造成的空污,長期以來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
許多分析因此認為,影響台灣已久的環保問題終於在此次公投浮上台面:台灣正持續發展高耗能的半導體科技產業,但民間對於環保的要求也同樣高漲。而且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這兩年遇到嚴重缺水的問題,已經將問題嚴重性凸顯。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林夏如博士統計,在超過人口1千萬的社會,台灣人均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八高,人均能源使用量甚至高於德國、日本和英國。而且,台灣有超過80%的能源供應,依然來自煤炭、石油或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只略高於5%。
她批評說,台灣使用再生能源的腳步仍落後,原因除了私人企業憂慮成本上升,台灣環保人士也有很多顧慮:「有人希望能加速脫離石化產業、反核運動者則要求關閉現有的核能電廠,還有些比較傳統的環境保育者,則是反對任何會傷害環境的能源生產方式。即將來到、而且備受爭議的藻礁公投,便讓上述分歧清楚地浮上了台面。」
無論立場如何,雖然台灣政府這幾年持續提出風力等綠色能源政策,但此次公投仍將考驗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能否與國際接軌。
台灣進口美國豬肉、牛肉歷史
- 1999年 美國開始使用「萊客多巴胺」(瘦肉精)添加於飼料
- 2003年 美國爆發狂牛症,台灣陳水扁政府禁止美牛進口
- 2005年 台灣開放美國低價豬肉進口
- 2005年 美國狂牛症再次爆發 台灣2度禁止美牛進口
- 2006年 台灣有條件開放美牛進口 僅限於30個月以下小牛
- 2006年 台灣將「萊客多巴胺」等多款瘦肉精列為禁藥
- 2007年 台灣向WTO預告將「萊客多巴胺」容許劑量,台灣豬農抗議
- 2009年 馬英九執政 台美簽訂牛肉議定書,開放30月齡牛肉等牛肉產品進口
- 2012年 國際法典委員會通過瘦肉精容許量為10ppb 台灣跟進開放含「萊客多巴胺」的美牛進口
- 2020年 蔡英文政府宣佈2021年比照國際標凖(CODEX) 進口含「萊客多巴胺」容許值以及30月齡以上牛肉進口台灣。
轉載自BBC12/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