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設定的8月1日期限前五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特朗普7月27日宣布,雙方達成協議,將對美國進口的大部分歐洲產品徵收15%的關稅。歐盟27個成員國還承諾增加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採購,並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和所有報紙一樣,周二上市的《世界報》頭版繼續關注這個主題,認為歐盟吞下的是一個苦澀的協議,為避免貿易混亂送給了特朗普一個政治勝利。
之所以說是貿易混亂,是因為特朗普曾威脅,若超過8月1號的期限達不成協議的話,歐洲出口將面臨30%的懲罰性關稅。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一稅率是致命的,因為它實際上會中斷跨大西洋貿易。美國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市場,2024年其商品銷售額將達到5320億歐元。15%的普遍稅率將特別適用於汽車行業(目前汽車對進入美國的商品徵收27.5%的關稅)以及半導體行業。一位歐洲外交官表示,雖然這是個不對稱的協議,但對大多數行業來說也並非難以承受。他們認為,15%的稅率足以吸收衝擊力度。
因此,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做出有利於美國的不平衡妥協,而不是冒着結果無人能預測的大規模貿易戰的風險。用歐盟貿易委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的話說就是: “寧願選擇穩定,也不願完全不可預測。” 協議達成也意味着暫停了歐洲人已開始籌備的,自8月7日起對價值930億歐元的美國進口產品加征關稅的貿易反制措施。
從各國的反應看: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和意大利梅洛尼對該協議的存在表示歡迎,但並未表現出過度的熱情,而比利時首相巴特·德韋弗最能概括歐洲領導人的感受,他說:“這是一個令人如釋重負,但並不值得慶祝的時刻。” 在法國方面,歐洲事務部長代表本傑明·哈達德於7月28日星期一承認,該協議將帶來“暫時的穩定”,但“不平衡” 。
德國工業聯合會立即作出反應,稱“歐盟正在接受痛苦的關稅”,這將“對(德國)高度依賴出口的工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德國化學協會評論道: “雙方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而除了協議之外,歐洲還承諾在未來三年內購買價值 7500 億美元(6400 億歐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向美國投資 6000 億美元,併購買具體比例尚未確定的美國軍事裝備,但特朗普已經透露,這是一個“巨額數目” 。
《世界報》指出,有待澄清的要點是,歐盟委員會在這些領域沒有實際權力。它無法對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發號施令。如果這些承諾導致美國液化天然氣採購量增加,也可能危及歐洲的氣候雄心。歐盟委員會也不能代表企業進行投資。然而,正如歐洲人所料,特朗普先生還是大肆宣揚了他的主張。
事實上,面對特朗普的攻勢,歐洲的雄心壯志逐步消退。最初,歐盟委員會希望說服華盛頓建立一個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雙方互免關稅。後來,歐盟委員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對美國共和黨總統來說太過敏感。布魯塞爾機構當時認為,可以簽署一項協議,對歐洲進口產品徵收10%的關稅,並可能對汽車行業實行豁免制度,但特朗普卻揚言要徵收30%的關稅。
面對這種虛張聲勢的舉動,二十七國對如何應對存在分歧。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認為有必要展示力量。但許多其他國家則希望避免衝突,其中一些是出於經濟原因:2024年,德國向美國出口了價值超過1610億歐元的商品,愛爾蘭出口了720億歐元,意大利出口了650億歐元,它們更傾向於避免公開的貿易衝突。其他的,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最接近的國家則更擔心貿易關係的惡化將伴隨美國加速撤出安全領域。一位北歐高級外交官最近總結道。“我們不能將這些談判與其他跨大西洋關係孤立出來。”
接下來是什麼?特朗普說,“如果我們今天達成協議,那就沒問題了,” “再次討論這個就是幾年後了。”
但《世界報》認為,歐洲人仍然保持警惕。因為如果說他們認為自己在喬·拜登的繼任者身上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的不可預測性。
該報社論也指出,歐盟達成的是一項苦澀的協議。作者認為,談判結果存在諸多陰影,令人感到苦澀。因為考慮到歐洲市場規模(4.5億消費者)及其作為美國第二大商品供應國的地位,歐洲似乎在爭取將關稅稅率降至15%以下方面比日本擁有更有利的條件。但談判代表們設定的目標的變化概括了他們遭遇的挫折。6月底,他們的目標是低於10%。7月中旬,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接近10%的目標,即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英國談判達成的待遇……
社論認為,德國和意大利在跨大西洋貿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們並不準備與美國對抗。確保美國在烏克蘭的支持以及美國對歐洲防務的貢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說各話的對話中歐峰會三天後達成的這個有苦味的協議,凸顯了布魯塞爾在推動貿易再平衡方面無能為力。特朗普與馮德萊恩的握手,概括了當前的權力格局: 在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中,歐洲並未背離其倡導的價值觀,但其目前純粹防禦性的策略,無法抵禦新的強硬舉措。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