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25年8月23日 —— 初秋的倫敦街頭,響起一陣陣震耳欲聾的口號聲:「打倒中共獨裁!」「不要超級大使館!」「捍衛自由,支持民主!」「Free China!」「Free Hong Kong!」「No China mega embassy!」 來自香港、藏人、維吾爾社群與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一千五百余名示威者匯聚一堂,以遊行的方式抗議中共擬在皇家鑄幣廠舊址建立所謂「超級大使館」的計劃。
這場始於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途徑大英博物館、特拉法加廣場至白廳的遊行,不僅是一場對建築項目的反對,更是對中共跨國壓迫的警醒。示威者舉起旗幟、橫幅和標語,呼喊聲在倫敦古老的街道間回蕩。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號召與募捐
在示威隊伍中,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身影尤為鮮明。民主黨隊伍與香港、藏人、維吾爾等社群並肩而行,彼此旗幟交錯,口號交織,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不同語言的呼聲此起彼伏,但傳遞的核心卻一致:抵制極權,守護自由。這種跨群體的呼應,令整場遊行氣勢更加磅礴。
民主黨成員還主動向圍觀市民分發傳單,耐心講解中共「超級大使館」背後的風險:它並非單純的外交建築,而可能成為跨國監控與鎮壓的據點。他們強調,這將危及英國社會的自由環境與公共安全。

不少英國市民被感染,紛紛停下腳步,有的鼓掌,有的高舉拇指,有的主動上前交談,表達對中國人爭取自由的支持。甚至有路人即興呼喊「Freedom for China!」,與隊伍形成互動,讓氣氛達到高潮。
活動中,在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總指揮王魏晉的組織與呼籲下,黨內第二次募捐隨即展開。現場黨員慷慨解囊,最終共籌集到 433.22英鎊。
明細如下:
1、王魏晉,118.15英鎊
2、王濤,20英鎊
3、俞傑輝,10英鎊
4、吳志芬,10英鎊
5、成亞利,100英鎊
6、成小丹,20英鎊
7、周鳳雄,10英鎊
8、熊志兵,40英鎊
9、徐偉華,50英鎊
10、吳小海,20英鎊
11、吳冉,10英鎊
12、李申耀,10.07英鎊
13、錢越,5英鎊
14、楊誠名言,10英鎊
王魏晉強調,這不僅是一筆資金,更是一種信念的凝聚:「哪怕是最微小的貢獻,也能匯成對抗極權的洪流。」
多族群的共同呼聲
此次抗議並非單一群體的行動,而是香港人、藏人、維吾爾人、中國民主黨成員等多元社群的聯合陣線。組織者指出,「超級大使館」計劃不僅涉及城市規劃,更觸及人權與安全的核心問題:它可能成為跨境鎮壓的樞紐。
西藏之聲援引藏人行政中央駐英辦事處秘書長貢噶的話說:「英國政府必須聽到這聲音,這不僅是倫敦的街頭之聲,更是全球受中共壓迫群體的呼聲。」

英國政府的延遲決定
抗議當天,英國政府宣布,將原定於9月9日作出的規劃決定推遲至10月21日,以審慎評估被「塗黑」的設計圖紙背後所隱含的風險。這一舉動,被外界普遍解讀為對社會輿論與安全憂慮的回應。
早前,副首相安吉拉·雷納已公開要求中方澄清圖紙中敏感部分,為公眾的疑慮提供解釋。然而至今,中方始終保持沈默。
背景與意義
中共「超級大使館」計劃自2018年提出,若落成將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外交綜合體,占地近兩萬平方米。自2022年起,該計劃屢遭質疑與反對,倫敦塔村市議會已因安全與社區問題而否決,但中央政府介入後,爭議愈演愈烈。
今天的抗議行動,無疑為這場拉鋸戰注入新的變量。
自由之鏈:白廳的象征時刻
在遊行的尾聲,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黨員在白廳手拉著手,組成一條象征性的「自由之鏈」。這一形式源於「手拉手中國自由之鏈」的理念,象征著被中共分割與壓迫的群體,在海外以團結的姿態重新連結。
隊伍靜默而莊嚴,緊握的雙手連成一體,仿佛一道不可撕裂的紐帶。參與者們齊聲呼喊:「Free China!Free Hong Kong!No China mega embassy!」 這一刻,不僅凝聚了華人流亡群體的力量,也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自由的信念可以跨越國界,延續至任何角落。
結語
在倫敦的天空下,橫跨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群體肩並肩,喊出同一個聲音:自由、民主與尊嚴不可妥協。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堅定參與,不僅展示了黨內團結與行動力,也讓世人看到,在海外的流亡群體,正以自身的方式延續抗爭。
正如一位參加遊行的香港青年所言:「超級大使館或許高墻森嚴,但今天我們證明了,高墻永遠擋不住自由的呼聲。」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組織信息
• 總指揮:王魏晉
• 副總指揮:盧靈飛
演講黨員名單:王魏晉、盧靈飛、周鳳雄
活動參與黨員名單:
王魏晉、盧靈飛、熊志兵、周鳳雄、王濤、吳小海、李濤、趙武、成小丹、韋崇華、白林、錢越、雷喜哲、李申耀、張石頭、俞傑輝、吳志芬、張學美、趙玉蓮、戴雪梅、王建、周勇、楊誠名言、丁晨光、吳冉、郭稼瑄、徐偉華、戴超、靳雪涔、廖柳燕、林麗君、範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