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25年10月26日。
十月的倫敦,寒意如刃。冷風自海德公園的深處卷起枯葉,烏雲低垂,體感氣溫逼近零度。
在這片以自由言論聞名於世的土地上,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志願者們頂著刺骨寒風,於「演講者之角」(Speakers’ Corner)發起了為 「劉曉波人權獎」 募款的街頭行動。
他們在秋風中支起展板,搭起募捐箱,手中傳單被風掀得獵獵作響。

然而,沒有一人退縮。每一次講述、每一次遞出傳單、每一次目光的交匯,都在寒風中點燃著信念的火光。
這是一次行動,也是一場無聲的告白——告白於自由,告白於真相。
舌戰群儒:思想的火焰與媒體的鏡頭
海德公園的「演講者之角」自十九世紀以來,一直是自由言說的象征。那裏的空氣,似乎永遠帶著辯論的火氣與思想的溫度。
這一天,中國民主黨的藍白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吸引了眾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聽眾與媒體記者。
最初的提問帶著疑惑:「中國如今經濟強盛,科技騰飛,人民生活改善——為何還要談民主與人權?」

街頭活動總指揮 王魏晉 面對圍攏的記者與路人,語氣平和卻鏗鏘有力:
「真正的強盛,不是GDP的數字,而是一個國家是否允許人們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思想。
在中國,成千上萬的人因為言語、因為信仰、因為追求真相而失去自由。
我們來到這裏,不是為了譴責誰,而是為了讓世界聽到那些被掩埋的聲音。」
幾家國際媒體記者隨即架起攝像機,對胡曉、王魏晉和其他志願者進行了采訪。
手機直播鏡頭同步傳向社交網絡,觀眾的留言實時滾動:「他們來自中國?他們在倫敦為自由發聲?」
風聲中,話語被放大,也被記錄。
志願者 胡曉 隨後登上簡易木台,迎著風與鏡頭,以流利的英語回應著一個又一個質問。
她說:「經濟的繁榮不能掩蓋思想的禁錮。
當一個人不能自由發聲,不能選擇自己的領導人,無論他的口袋多麽充實,他依舊是不自由的。」
胡曉的聲音清澈、堅定,如利刃劃開寒霧。她以事實與邏輯層層剖析中國的言論審查、司法不公與政治迫害,駁斥了「人權已改善」的論調。
她的語言理性而富於情感,使得原本對中國問題模糊的聽眾,開始重新思考「發展」與「自由」之間的真正界限。
記者們記錄下每一句話,有人做了現場直播,有人當場表示將撰文報道。
圍觀的聽眾中,不少人沈默良久,隨後投表示支持,或輕聲說:「謝謝你們,讓我聽到了另一種中國的聲音。」
延續與信念:從街頭到良知的傳遞
這場辯論與募捐持續進行了好幾個小時,寒風不止,討論未斷。
下午時分,志願者的雙手已凍得僵硬。
然而,他們依舊堅守原地——因為他們知道,這不只是一次籌款,更是一場對良知的守望。
事實上,這已是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在十月的第三次街頭募捐行動:
• 10月5日,他們曾在大英博物館門前募捐,黃華先生將個人獎金 200英鎊全額捐出;
• 10月12日,他們又在Ealing Broadway 地鐵站附近繼續宣傳與募款;
• 而今,他們來到象征「自由言說」的海德公園。
募捐箱中匯集的僅是象征性善款,但每一枚硬幣都凝結著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對自由的共鳴。
「我們不在意數字的多少,」 一位黨員微笑著說,
「我們在意的,是這個世界還有多少人,願意傾聽真相。」
自由的溫度:在寒風中呼吸
天色漸暗,志願者們收起展板與募捐箱,臉上帶著疲憊,卻也帶著從容的笑。
寒冷的空氣中,他們的呼吸化作白霧——那是信念仍在跳動的證明。
正如劉曉波在《無敵的微笑》中所寫:
「自由的靈魂不會因恐懼而沈默,
它會在最寒冷的地方,繼續呼吸。」
這一天,海德公園的風格外刺骨。
但在那風中,有一種更深的溫度——那是人類共同的勇氣與希望。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組織信息
組織者
•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街頭活動總指揮:王魏晉
•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活動副總指揮:胡曉
黨員參與名單
• 王魏晉
• 胡曉
• 成小丹
• 韋崇華
• 張學美
• 侯爾斌
• 範可為
• 王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