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中國官員一直譴責美國要求TikTok的中國所有者出售其美國業務的行為,稱其為光天化日之下的搶劫。現在,中國官方媒體卻將近期推進此項交易的談判稱為雙贏。週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川普總統通電話。川普稱雙方在「批准TikTok交易」及其他議題上取得了「進展」。習近平表示支持達成惠及雙方的TikTok商業交易。
儘管此次通話並未如外界預期的那樣敲定協議,但習近平願意與川普討論TikTok一事本身就揭示了北京的策略考量。對中國來說,在TikTok上讓步可以讓美國總統在一個心頭大事上獲得象徵性的勝利——保全這個他認為幫助自己與年輕選民建立聯繫並贏得連任的超級熱門影片應用。作為交換,北京將爭取在關稅、技術和台灣等核心關切領域獲得更多談判空間。
「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決,」華盛頓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說。「如果中國可以利用這些小小的讓步來換取積極的氛圍、改善美中關係,他們會願意的,」她指的是TikTok。中國政府稱這次對話是「務實、積極、建設性的」。關於TikTok,習近平表示,中方「尊重企業意願,樂見企業在符合市場規則基礎上做好商業談判」。
川普表示,兩位領導人將於下月在韓國舉行的亞太峰會上會面,這是兩人在川普第二任期首次面對面會晤。川普還表示,他將於明年初訪問中國,但北京對這次通話的官方摘要沒有提及任何即將舉行的會晤。.TikTok對中國來說可能是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款應用在美國被視作國家安全威脅,但其在美命運與北京面臨的其他問題相比已無足輕重——諸如可能制約中國自身經濟科技發展的美國出口管制及關稅措施。與五年前圍繞TikTok的波瀾剛剛開始時相比,TikTok的推薦算法也已經不那麼新穎,因此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其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雪城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主任迪米塔爾·格奧爾古耶夫指出,所有這些都使TikTok成為「一個可犧牲的讓步」。「中國官員多年來一直讓這個問題持續發酵,把它作為一個儲備籌碼,以待將來化解華盛頓壓力時使用,」他說。「如今達成協議對北京的成本低於談判開始時,卻仍能最大限度展現妥協姿態。」
在北京的戰略考量中,當下正是打出TikTok這張牌的最佳時機——憑藉對關鍵礦產的掌控,中國自信已掌握與川普會晤時的最大籌碼。「中方經驗豐富得多,更有耐性,也更有策略,」北京清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他們知道美國想要什麼,也了解川普的談判風格。」
為了讓川普降低對中國的關稅,北京可以承諾購買更多美國大豆——總統曾公開表示希望看到此類進展——或者購買波音飛機。但北京需要迅速行動以兌現承諾。現在購買今年的大豆作物已經較晚,波音的訂單簿也在快速填滿。對中國領導人而言,與川普這樣難以預測的人物談判存在實際風險。
「他們明白,需要達成一項貿易協議,為川普訪華鋪平道路,他們希望確保這是不可撤銷的——他們不願看到自己掏出心來,卻被美國捅刀,」孫韻說。「他們無法預測這種情況是否會再次發生,但他們知道,這種事一旦發生,將是對中國領導人的羞辱。」儘管如此,習近平在下月與川普會晤時很可能底氣十足。在美國施壓之下,他非但未被孤立,反而展現出北京擁有眾多夥伴的事實。本月初,他在北京主持盛大閱兵式時,俄羅斯總統普丁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站在他的兩側。
川普幾個月來一直表示有興趣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稱習近平為「好朋友」,並一再表示欽佩。最近幾週,國務卿魯比奧和國防部長海格塞斯與中國同級官員進行了會談,川普與習近平可能舉行會晤的勢頭不斷升溫。川普政府還採取了被視為對中國有利的措施。川普允許英偉達生產的某些人工智慧晶片出口到中國。今年6月,白宮告訴台灣總統賴清德取消原定訪問行程中的紐約過境安排,因此舉勢必會引發北京抗議。
中國領導人「已看到川普願意在此前不可協商的問題上作出讓步」,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弗里曼主席的高級研究員亨麗埃塔·萊文說。中國希望華盛頓放鬆對先進晶片的出口管制,並減少對台灣的支持。北京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國際危機組織美中關係高級研究和倡導顧問阿里·韋恩說,中國意在向外界表明,是美國「更渴望達成協議,而不是相反」。中國官員表示,本週早些時候在馬德里與美方達成的協議綱要——這是過去四個月來的第四輪談判——不僅限於TikTok,還包括降低投資壁壘,深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內容。
在週五的領導人通話中,習近平呼籲美國避免採取破壞貿易談判進展的單邊貿易限制措施。習近平還表示希望美國為中國企業在美投資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兩國領導人上次通話是在6月,當時習近平將中美關係比作由兩位強大舵手掌舵的巨輪。他告誡川普要「排除各種干擾甚至破壞」,這顯然是指川普政府內部更強硬的聲音。「川普和他的顧問們之間存在重大意見分歧。中國可能會尋求探查並利用這些分歧,」國際危機組織的韋恩說。在部分人士看來,兩位領導人能進行對話這一事實表明,兩國關係正趨於穩定。這種情況能否繼續,取決於兩國領導人的面對面會晤進展如何。
「在那之前,我們尚不能斷言兩國關係已進入相對穩定可控的階段,」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心伯說。「可以說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但主要指標將是即將舉行的峰會。」
轉載自《紐約時報》郭莉莉(Lily Kuo)是《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記者,常駐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