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衆多事件表明,台灣賴清德政府正在加強與歐洲的外交關系。促成這一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台北對川普政府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友好性的反應。川普的對台政策降低了台灣政府對美國作爲合作夥伴的信心,並迫使賴清德政府將重點放在歐洲外交上,尤其是在民主價值觀、防務合作和安全保障等領域。
台灣近期與歐洲的外交接觸
自2025年1月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台灣與歐洲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接觸,暗示其政策將從依賴美國轉向與歐洲建立夥伴關系。 2025年5月8日,台灣政府舉行中華民國曆史上首次歐洲勝利日(VE Day)紀念儀式,紀念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過去,台灣僅在9月3日紀念盟軍在亞洲戰場的勝利。此次史無前例的紀念儀式,彰顯了賴清德政府開啓與歐洲合作的新篇章的意願。 2025年6月4日,台灣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吳釗燮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台灣三邊論壇上表示:「歐洲現在正在覺醒,不僅僅是在外交層面。我們看到這種覺醒正在付諸行動。」吳釗燮強調了台灣地緣政治地位對歐洲日益重要的意義。 2025年7月22日,賴清德總統在台北總統府會見歐洲議會「歐洲民主盾」特別委員會委員,並指出台灣與歐盟不僅經貿往來密切,更共享民主自由的價值。賴總統在會談中表示,期盼歐洲與台灣持續攜手守護民主自由,構建更具韌性的社會。 8月5日,台灣外交部與遠景基金會在台北舉辦「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英國前首相強生和法國前國民議會議長弗朗索瓦·德呂吉分別發表演講。兩位歐洲知名領導人的加入,象徵著台灣重新重視與歐盟及英國的關系。 2025 年 8 月 28 日,謝志偉成爲新任台灣駐歐盟和比利時大使,此前他在陳水扁和蔡英文執政期間擔任駐德國大使。由於他對台灣獨立的立場以及過去與中國爭奪外交空間的表現,他被稱爲「深綠戰士」。事實上,在他 2016 年至 2025 年駐德國期間,台德關系取得了顯著發展。2024 年 9 月,兩艘德國軍艦,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和法蘭克福號護衛艦,部署到台灣海峽。與此同時,謝志偉參加了由流亡歐洲的中國異見人士組織的多個旨在對抗中國共産黨影響的論壇。相較於前任謝哲明(經濟學家出身)大使,賴政府的「換將」明顯顯示台灣正全面強化與歐洲的外交關系,期望在安全、防務、民主價值等領域建立更穩固的合作。
歐洲的積極反應
上述事件清晰地表明,賴清德政府正積極發展與歐洲的關系,並加強與歐盟和英國的安全合作。與此同時,台灣的努力也得到了歐洲更大的支持。2025年5月30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稱,烏克蘭戰爭的結果可能對台灣産生影響:「如果我們考慮到俄羅斯可以不受限制地占領烏克蘭部分領土……你會如何描述台灣可能發生的事情?」 馬克宏認爲,對領土完整的不一致支持將損害全球民主國家的信譽。這位法國總統不僅批評川普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還試圖捍衛台灣。 在7月11日於倫敦舉行的領導人峰會上,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強調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戰略重要性。兩位歐洲重要領導人的講話表明,歐洲對台灣尋求幫助的請求做出了善意的回應。 7月27日,當《每日電訊報》問及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關於與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爆發衝突的問題時,他表示:「如果我們不得不像過去那樣開戰,澳大利亞和英國是願意並肩作戰的國家。」 這些言論反映了英國致力於爲印太地區安全及防務做出貢獻的決心。
美台灣政策促使台北轉向歐洲
賴清德政府爲何開始將外交重點轉向與歐洲?我認爲原因在於美國。川普總統今年上任後,其國際政策嚴重損害了台灣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首先,川普抛棄了以往基於價值觀的外交傳統,轉而推崇交易性協議,將經濟利益置於民主價值觀之上。其次,台灣政府對川普政府最初削弱對烏克蘭的支持感到震驚,並擔心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將遭受同樣的命運。最後,川普總統對台灣徵收關稅、賴清德總統取消過境以及對半導體産業施加巨大壓力,迫使它們在美國投資,這些都破壞了兩國之間的信任感,並對台灣的利益産生了負面影響。
價值觀錯位
拜登政府將推進民主作爲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將全球局勢描繪成民主與專制的衝突。作爲自由世界的領導者,拜登主張美國必須捍衛包括台灣和烏克蘭在內的民主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面對中國的挑戰,台灣前總統蔡英文也多次呼應拜登對民主、進步價值觀和法治的強調。 相比之下,川普在其第二任期內實施極端現實主義和「強權即公理」的外交政策。與拜登不同,川普拒絕宣布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將保衛台灣。相反,他只關注美台關系中的經濟利益,甚至威脅要收取保護費來保護台灣。
川普前後矛盾的烏克蘭政策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政府不斷宣傳台灣與烏克蘭具有相同的地緣政治地位和命運相連的敘事。蔡英文政府時期的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強調「保衛烏克蘭,就是在保衛台灣……台灣的命運,如同烏克蘭的命運一樣,將是世界民主國家不容忽視的關鍵考驗」。然而,川普上台後對烏克蘭援助的銳減,對澤連斯基總統的輕視,以及美國國務卿盧比歐承認,美國正面臨一個多極世界,美國尊重俄羅斯、中國在全球的利益。台北方面可能將這些視爲華盛頓對中國在東亞勢力範圍的讓步。 與此同時,正如牛津大學教授瑪格麗特·麥克米倫所說,美國「站在自己的民主盟友的反方,與俄羅斯和其他專制國家(如朝鮮和白俄羅斯)站在一起,投票反對一項譴責俄羅斯侵略的聯合國決議」,這加劇了台灣的焦慮。
川普對台脅迫政策
最後,川普政府對台灣採取了多項脅迫措施,損害了台北方面的信任。美國國務院拒絕賴清德總統經紐約過境,前往南美訪問其外交盟友,這違背了美國歷屆政府的慣例。 與此同時,川普對從台灣進口的商品徵收20%的互惠關稅,高於對日本和韓國徵收的15%。與此同時,川普還多次威脅對進口半導體徵收高額關稅,最高可達100%,以迫使晶片製造商在美國設廠。這些行動恰逢台灣民衆對美國信任度下降之際,從而促使台北尋求其他外交和經濟夥伴。
歐洲:台灣的堡壘
鑒於川普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賴清德政府將注意力轉向了歐洲。從二戰後至今,歐洲國家一直強調民主、多邊主義、人道主義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歐洲對台灣所共有的民主價值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捷克共和國以及曾深受共産主義蘇聯壓迫的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尤其熱衷於加強與台灣的外交關系和民主價值觀合作。 此外,歐洲是一個強大的全球合作夥伴,可以幫助台灣應對諸多挑戰。歐盟和英國已經制定了印太戰略,旨在加強包括台灣在內的印太地區的穩定、安全和共同繁榮。歐洲在聯合國、北約和其他國際組織中也發揮著僅次於美國的重要作用。一旦發生台海衝突,歐洲國家可能會成爲倡導幹預台灣的第三方國家的領導者。
結論
傑出的政治學家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斷言:「川普繼續推行現行外交政策將削弱美國,並加速對二戰以來爲衆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帶來良好服務的國際秩序的侵蝕。」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台政策影響了台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友好情誼。在此背景下,台灣正傾向於發展與歐洲的關系。 因此,除了加強與日本、菲律賓等亞洲盟友的關系外,賴清德政府繼續致力於加強與歐洲的外交關系也勢在必行。如此一來,賴清德政府不僅可以使歐洲成爲台灣的經濟和技術合作夥伴,更可以使其成爲台灣強大的國防和安全盟友。 要點:面對川普政府外交政策重經濟利益而非共同民主價值觀的局面,賴清德政府日益轉向歐洲,尋求與台灣擁有共同民主價值觀、並在兩岸發生衝突時維護台灣利益的夥伴。對此,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宏等歐洲領導人就台灣安全的重要性發表了積極肯定的聲明。
轉載自《上報》原文發表於美國首都的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作者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亞洲研究碩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