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最高領導層在北京召開了二十屆四中全會,此次全會為下一個五年規劃確定了方向。即將出台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年)將引領中國度過全球增長放緩、技術競爭和國內調整的時期。
西方媒體上很多關於十五五規劃的分析,大都帶著意識形態的濾鏡。事實上他們都看錯了。
與受選舉周期影響的西方體制不同,中國的規劃模式提供了連續性和協調性,使國家目標能夠長期保持一致。
此項規劃出台之際,正值全球供應鏈轉移,各國重新思考其資源和技術來源之時。中國這一新規劃,並非要徹底改革其體制,而是在完善其基礎——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求增長、創新與穩定之間的平衡。
再次聚焦增長
本規劃的核心之一,是一個熟悉的表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再次重現。這句表述由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所倡導。
這一表述的回歸標志著,中國將重新聚焦於務實的經濟建設優先政策。中國認識到持續的經濟發展仍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增強公眾信心的基礎。
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了4.8%的增長——這是過去四十年正常發展年份中的罕見低點。而下一個五年規劃旨在進行結構性調整,計劃通過創新提高生產率而非短期刺激,力圖將增長率提升回5%以上。
重點是結構,而非速度——建設一個更穩定、更智能的經濟,減少對過去擴張中那種大起大落模式的依賴。
產業現代化
全會公報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置於議程首位,其次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裏釋放的信息很明確:中國的未來取決於其制造業基礎的升級,而不能重蹈產能過剩或投資密集型擴張的覆轍。
這是中國旨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在這一階段,許多發展中經濟體一旦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消失,便會失去動力。中國並非計劃縮減規模,而是向價值鏈上遊移動,將其工廠轉變為創新中心。
這與英國上世紀80年代的去工業化形成鮮明對比,這導致當時英國的制造業急劇衰退。與之相反,中國未來五年的道路將保持工業處於中心地位,但通過自動化、人工智能和綠色能源使其更高效、技術更先進。
創新與新經濟邏輯
十四五規劃承諾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五五規劃則深化了這一理念——將創新視為韌性的基礎。
在經歷多年來自海外的出口限制和芯片禁運之後,中國並非尋求孤立,而是追求在融合中的安全——確保即使面臨外部壓力,發展也能持續。半導體、綠色能源、生物技術和先進計算等關鍵領域仍將是此項努力的核心。
在10月26日吉隆坡舉行的中美談判中,這一目標再次得到強調,雙方討論了技術轉讓和出口管制問題。對中國而言,這些談判再次表明,為何自力更生與國際參與必須齊頭並進——中國的目的不是為了脫鉤,而是為了構建穩定性。
與此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優先級從第九位上升至第五位——這一顯著變化反映出日益增強的信心,即技術自主與全球融合可以共存。
與美國和歐盟傾向於保護主義和產業補貼不同,中國倡導一種開放創新的模式——將國內能力與全球合作相結合。當其他國家以安全為名關閉市場時,北京主張真正的韌性源於參與而非退縮。
供需平衡
新規劃還引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概念:“新需求引領新供給,新供給牽引新需求”。
這標志著其擺脫了早期規劃側重供給側的模式,當時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雖然拉動了增長,但也導致了產能過剩。
如今的側重點在於將創新與人民的實際需求聯系起來——從醫療保健、綠色住房、教育,到可持續交通,確保消費與生產相互促進。
借鑒日本,對標美國
西方分析人士常常將中國現狀與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放緩相提並論。雖然中日經濟可比性不強,但具有警示意義:美國的貿易壓力和貨幣重估在日本經濟停滯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中國執政者絕不願重蹈覆轍。他們並非通過削減投資來迎合市場,而是將其引導到能夠增強生產力和自主性的高科技產業。這種做法摒棄了唯效率論,轉而追求增強韌性、降低對外國技術依賴並緩解外部沖擊的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規劃不僅關乎國內改革,更旨在重塑全球增長格局——表明創新與開放能夠相輔相成。
開放與發展活力
規劃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視也反映了一個國內目標:避免過度和不良競爭,確保創新驅動進步而非導致內耗。挑戰在於,維持一個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會——在鼓勵創業精神和創造力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的平衡與可持續性。
電動汽車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鼓勵該行業快速發展和創新,同時政府也已經采取措施,以防止生產過剩和價格戰——引導企業追求長期效率而非短期利益。
中國的目標不是限制發展進取心,而是引導它,使經濟發展既充滿活力,又能保持市場公平。
更廣闊的視角
十五五年規劃不僅僅是一份政策文件,它是對中國規劃模式能否從容應對碎片化世界經濟的又一次檢驗。它再次聚焦增長,將創新重新定義為韌性,並將協調能力視作遠見而非僵化。
許多西方評論者仍透過意識形態濾鏡看待中國的五年規劃,將其視為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而非發展的戰略。要準確理解這項規劃,必須透過中國自身的經驗視角:即改革、試驗,以及對“成果勝於空談”的信念。
在五年計劃實施了76年後,這一體系已反覆證明:長期協調能夠給國家的發展帶來穩定和方向感。如今,它面臨新的考驗——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維持增長、驅動創新並保持中國發展的穩健。
如果說十四五規劃讓中國成為綠色轉型的“世界工廠”,那麽十五五規劃或將定義中國為科技時代的引擎——自信、適應力強,從容塑造自己的未來。
轉載自《觀察者》,作者為觀察者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