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克平,艾未未,胡平
王克平在巴黎羅丹博物館舉辦個人展覽,班門弄斧,這位雕刻家將在美術館的花園里,在羅丹鑄銅雕塑的遠近圍繞中,創作四件正在進行中的巨大木雕。此次是羅丹博物館第一次邀請一位藝術家,面對公眾進行創造。
展覽從5月3日到6月5日,
每周二、四、六、日下午王克平將在現場工作。
地點:Musée Rodin, 77 rue de Varenne, 75007 Paris
王克平:與羅丹——— 巴黎羅丹博物館王克平雕刻展前言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史中,我們只知道書法家與畫家的名字,尊稱“書聖”與“畫聖”,書法與繪畫是最崇高的藝術,沒有雕刻家的名字,不是雕刻家稀少,因為他們不是達官貴人,不是讀書寫書人,古聖賢孟子說有勞心者與勞力者,雕刻家被算為工匠,體力勞動者。古代雕刻家不算是藝術家,雕刻也不是上層高雅的藝術。
在我青少年時期,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有雕刻這門藝術,自然也沒有雕刻家的存在,更不知道國外有雕刻家,因為根本看不到外國的雕刻藝術品,其實我也看不到中國歷史上古舊輝煌的雕刻,藝術是從共產黨的新中國開始。
當然在紅色中國 ,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雕塑品是無處不在,大大小小的毛澤東的塑像遍布在廣場,街道,城市,農村,幾乎所有的家庭,甚至人們的身上,這雖然也算是雕塑品,可我不知道有雕刻藝術。
1976年毛澤東死後,中國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我第一次聽到西方的音樂,看到西方的油畫,當時的感受用我們當時的話來說:“這麼多年是白活了 ! ” 我在一個畫家的家里看到了他們珍藏並暗地傳閱的幾張羅丹雕刻的印刷圖片,啊,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好的藝術,讓我第一次知道不僅有畫家還有雕刻家,我知道的第一個雕刻家就是羅丹。
再看官方宣傳的塑像,虛偽與醜陋,充滿愚昧與階級仇恨,與羅丹的雕刻形成鮮明的對比。羅丹的雕刻才是真善美,充滿人性,對女人裸體的塑造,閃爍著愛的光輝,是一種對自由的召喚,這些都是被極力批判的西方腐朽的文化,而這正是我們這些年輕人的追求。
當然羅丹對於我來說非常遙遠望塵莫及,但從此我知道有雕刻藝術,我開始對雕刻感興趣,當然沒有想到我也可以做雕刻,更不可能想到當一個雕刻家,我曾經當農民,當兵,當工人,後來搞戲劇,從來沒有學過美術,只是我喜歡動手動腳,喜歡用各種工具,喜歡擺弄各種材料。
當然更喜歡找到一種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這在當時與現在都是很危險的。而那時我們太喜歡做危險的事情,我開始用木頭來做被禁止的表達:政治反叛,人體色情 ,美與愛 。從此誤入歧途,走上勞力者的不歸之路。
羅丹的寫實技藝對我來說是高不可攀,可是羅丹作品的對人性的熱愛,對女性的讚美,給我深深的烙印,一直縈繞在我的創作思維,從頭到手,從1978年到現在,從北京的圖片到巴黎的羅丹博物館。(2022 春)
艾未未:《王克平畫冊》序
我喜歡王克平的雕刻,從他的開始一直到現在。
我們之間彼此像是一家人,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我的父親與他的父親都因為文學創作而遭到政黨的迫害。而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少有人像克平那樣頑固不化,堅持他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勞作。這樣的努力我中斷過多次。
克平的性情天生率真,具有原始性,他的行為更接近一個動物,猶如一頭野牛,一只鳥…… 他自言自語,閉門造車,生活和拓展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欲望與行動一貫而完整,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少有裝腔作勢、投機取巧之舉,既不時尚,也無見風使舵取媚權勢的劣跡,這在所謂成功的藝術家身上普遍可見。這是我認同他的主要原因,盡管我和他各自走在異途上。
我佩服克平的勇氣,“星星美展”的時候 (1979),人們驚喜他是從天上掉下的這麼一個人,敢於公開嘲諷政治領袖,直指社會最尖銳的弊端:言論自由,政治審查。克平覺悟高,同時有自己的完整的表現手段,尤為特殊。在中國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態度,能達到同樣成就的藝術家算是麟毛鳳角。
克平的雕刻跟他的身體和本能有關,他的靈感不是來自教育,他沒受過起碼的美術教育,更不可能接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在他身上幾乎沒有落下文明的烙印,他利用原始的材料的自然形態和特征來制作一件說不清楚的東西,似是而非地表達他的潛意識、揮之不去的性幻想。作品的野蠻特質是異常明顯的,從單純的雕刻範疇來談,雕刻家可以跟王克平相比照的,少之又少,它完整,獨立,自成體系。(艾未未 2020 於柏林)
胡平:王克平紀念劉曉波的「鐵椅LXB」
一
這是著名旅法華人藝術家王克平設計的紀念劉曉波「鐵椅LXB」:一把鐵椅子,挪威奧斯陸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上的空椅子;椅背、椅座和前面兩條椅腿間的根根鐵條,象征著監獄的鐵窗,象征著監獄;椅腳處三個大寫的英文字母LXB(劉曉波),右邊是劉曉波的生卒年份“1955-2017”;椅背上一副眼鏡,在劉曉波的骨灰撒入大海之後,和劉曉波的肉身聯系最密切又最足以代表劉曉波的遺物莫過於他的眼鏡。
整個設計極其簡約,無一處贅筆,體現了王克平風格。
二
我是在1979年的星星美展上第一次看到王克平的作品的。在眾多令人眼目一新而不免眼花繚亂的展品中,王克平的一組木雕,尤其是“偶像”和“沈默”,以其大膽的反叛精神、鮮明的時代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讓人一見鐘情,過目不忘,從此銘刻於腦海,幾十年後記憶猶新。
和多數星星美展的藝術家一樣,王克平也是自學成才,無師自通。難得的是,王克平一出手就是風格,一出手就是經典。當王克平把他的木雕作品送到星星美展時,誰能相信,他自學木雕的歷史剛剛才一年(王克平是在1978年才開始自學木雕的)!王克平的作品是那麼現代,而他所知道的最晚近的雕塑家卻只是羅丹。這就是說,王克平對當代非寫實派雕塑家一無所知,他的非寫實風格幾乎完全出自獨創。
1984年王克平移居法國,三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創作。我到巴黎去參觀過他的工作室,他還送給我一座木雕和一本作品集。
由於當代圖像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圖像藝術家幾乎逼到絕境。於是,非寫實派便大行其道。藝術家們唯有靠創意才能生存,各自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爭奇鬥勝,把想象力推到極致。然而現代藝術的作品雖然浩如煙海,我卻疑心其中有太多的贗品假貨。某些鼎鼎大名、赫赫天價的作品,我疑心不過是皇帝的新衣。還有一類叫觀念藝術,其作品非得要藝術家本人或評論家長篇大論的文字解說你才能知道它在表達什麼。袁子才說:“詩到無題是化工。”我倒覺得,一個圖像藝術作品必須要借助於大量文字才能看懂,那還不如幹脆寫文章算了。
王克平的作品就不是這樣。王克平的作品樸實、簡單、自然,或有意義,或有意味,或有意境。欣賞他的作品不需要看文字解說,也不需要看標題。尤其是他的木雕,甚至不用看作者署名:王克平木雕的風格就是如此鮮明又如此獨特。
三
不久前,王克平給我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王克平講到,遇羅克的《出身論》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是刻骨銘心。當他讀到我那篇《為遇羅克立一座雕像》,心中一陣隱痛,身為雕刻家,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他也思考過為遇羅克、林昭、張志新做一些什麼,只是以他的非寫實手法,深感力不從心。
王克平在信里寫道:
劉曉波去世,我又一時沖動,但絞盡腦汁一無所獲。不斷聽到看到為劉曉波建立紀念碑的呼籲,慚愧與內疚。
前些日子巴黎的漢學家瑪麗(Marie Holzman)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他們找到一位知名的芬蘭雕刻家,願意創作一座劉曉波的大型銅像,我說太好了,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我一定盡力。
放下電話我就開始嫉妒與自責,我也要做,我應該做,成不成都要再一努力。
在網上搜尋大量的圖片資料,翻來覆去,惶惶不可終日,最終構思了這個“鐵椅”方案。
瑪麗收到“鐵椅”設計圖後,馬上在巴黎郊區找到制作的工廠,“鐵椅”由鋼鐵焊接,鐵銹天成不做任何塗飾,首批制作高3M,亦可根據比例自由伸縮。我的設計力求簡略,制作起來並不困難,椅座與椅背分開,便於運輸,即可陳列於博物館,公園、海灘,也可在廣場集會時作為講台,目前即將就做出1/8,2/8 兩件。
說明:王克平信中提到的漢學家瑪麗,中文名字是侯芷明,曾留學北京大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就關注中國民主運動,是中國民運人士最好的朋友,2009年獲得法國最高國家榮譽獎–榮譽騎士勳章。我有兩本書都是她翻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的。
在這封信後面還有一段附言——
又:給你的信一直沒發,想等作品實物做出來後,與照片一起給你發上。今天突然看到你轉發的在美國的雕刻家陳維明創作的劉曉波塑像,深受鼓舞,英雄所見略同!我用作品與陳維明遙相呼應,讓我們的悲憤與思念遍地開花!
無獨有偶,心有靈犀。日前,在深圳舉行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上,有一幅空椅子的壁畫,作者、旅法華人藝術家胡嘉岷告訴友人這幅畫是紀念劉曉波。
四
讀王克平的信,我感受到藝術家的焦灼。是的,用寫實的手法表現遇羅克、劉曉波這些人物比較容易,用非寫實的手法表現則非常之難。由是,我不能不佩服他設計的“鐵椅LXB”。
如王克平所說:“有淚可以無聲,有血不可無詩。有碑豈能無文?”王克平的作品自己會說話,我若說反而畫蛇添足。只是,作為王克平的老朋友,作為劉曉波的老朋友,我有義務向大家推薦王克平的紀念劉曉波“鐵椅LXB”。我希望,這把“鐵椅LXB”陳列於博物館、公園、海灘。我想,是否可以把它做成真椅子一般大小呢?這樣,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圖書館、辦公室;放在家中,或客廳,或書房,或庭院。
《北京之春》首發。2022年5月1日
鏈接: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400/430202261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