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我,如何解讀「反賊」?這個問題很有趣,我不妨試做一番解讀。
當然,「反賊」是個戲稱或昵稱,用正式的書面用語,就是「持不同政見者」。以我自己為例,我被稱作「持不同政見者」,從民主墻運動和北大競選運動算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了。我並不拒絕這個稱謂。不過我總覺得這個稱謂有些不對勁:有「持不同政見者」,難道還有「無不同政見者」嗎?在今日中國,還有誰能夠無不同政見呢?
其實,在中共專制制度下,「持不同政見」的反面不是「無不同政見」,而是「無政見」。道理很簡單:只要你有自己的政見,你就不可能時時處處都「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你勢必會在這個問題上或那個問題上持有不同政見。中共不但規定對各種重大政治問題的唯一正確答案,它還朝令夕改,翻雲覆雨,反復多變。在這種環境中,除非你打定主意無政見,否則你總歸會成為持不同政見者的。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作者)早就發現,極權主義正統教義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多變性。奧威爾說:「在極權主義和過去所有正統學說之間,不論是歐洲的或東方的,都有好幾個至為重要的不同點。最重要的不同是,過去的正統學說並不變化,或者至少並不很快變化。在中世紀的歐洲, 教會決定你該信仰什麽,但是至少它允許你從生到死保持同一信仰。它並沒有叫你星期一信仰這個,星期二信仰那個。今天不論什麽樣的正統基督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或者伊斯蘭教徒,或多或少都是這樣。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他的思想是有限定範圍的,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在同一思想框架內度過的。他的感情不受幹擾。」

然而極權主義卻不同。奧威爾指出:「在極權主義方面,情況恰恰相反。極權主義國家的特點是,它雖然控制思想,它並不固定思想。它確立不容置疑的教條,但是又逐日修改。它需要教條,因為它需要它的臣民的絕對服從,但它不能避免變化,因為這是權力政治的需要。」
奧威爾說得好,對當時的正統教義口頭上表示奉承是容易做到的,上面改口了你就跟著改也是容易的。但要在感情上跟著轉彎子,說轉就轉,那從心理學上來說就是不可能的。由於極權統治者翻雲覆雨,並強迫其信徒「和黨中央保持一致」,這是一切憑真心真情信仰的人萬萬難以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政治觀點抱嚴肅態度,他就不可能無不同政見。如果你一定要避免不同政見之名,唯一的辦法就是壓根不要有自己的政見,至少是不要公開發表自己的政見。
由此可見,「持不同政見者」這種稱謂很不確切,因為中國並不存在與之對應的「無不同政見者」。在中國,不存在「持不同政見」與「無不同政見」之分,只存在「有政見」與「無政見」之分;只存在公開講出自己政見與不公開講出自己政見之分。被稱作「持不同政見者」的我們,無非是堅持對政治問題有自己的見解並且公開講出來而已。
光傳媒首發。2023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