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或許並沒有聽說過,剛剛過去的3月29日,是世界賞雲日,這一提議是由法國的一位作家以及律師馬蒂歐-西蒙內(Mathieu Simonet)兩年前提出的,馬蒂歐-西蒙內擔心隨着氣候變化的加劇,各國會進一步開發人工降雨等技術,更加令他擔心的是,國與國之間會因為爭奪雲彩而與鄰國發生衝突,他認為雲彩大戰的爆發並非是聳人聽聞的預測。他因此提議將雲彩列為人類共同享有的財富,呼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們列為文化遺產加以特別保護,他還提議將每年的3月29日定為是世界賞雲日。今年的這一天,他帶領了一批中學生前往法國國民議會遊說,希望有國民議會議員能夠接受他的提議,為保護雲彩而提案立法。
人工降雨是否危害環境?
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目前為止尚未作出正式的回應,不過,將天上的雲彩列為人類共同財富的提案得到了法國媒體的廣泛關注,除了雲彩的歸屬權以及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方面的擔憂之外,輿論的聚焦點更是人工降雨等雲開發技術的環境後果。
首先,人工降雨,也被叫作人工增雨,或者叫作布雲增雨等等,其共同的原理就是在雲團中噴灑碘化銀,乾冰等材料以促進降雨,十多年前瑞士日內瓦大學的一個團隊曾經展示了用激光器來促進降雨的研究結果,不知該成果是否被具體應用。其實早在十五世紀就有人試圖向天射箭以求得降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為了應對加州的旱災,美國政府最早使用人工降雨技術,在之後的幾十年內,該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缺水國家的興趣,今天世界上大約有60 % 的國家使用布雲降雨技術,其目的主要是向水庫蓄水或者滿足農業需要。就拿中國為列,根據中國氣象台網站的消息,中國今天在人工影響氣候方面的操作規模位居世界首位,無論是在人工降雨還是在人工防雹方面。所謂人工防雹就是避免雨水結成冰雹從而減輕其危害。中國四川 雲南等地同前兩年一樣持續乾旱,雲南的石門水庫為了維持水庫的蓄水量今年年初以來已經使用了五次人工降雨。
既然人工降雨,或者人工防雹都會使用碘化銀,那麼,它們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因為,我們知道銀元素對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產生影響,大量的研究顯示,如果在魚缸中加入微量的銀、硝酸銀和碘化銀時,就會影響某些魚類以及水中的某些生物的生長。這也是為什麼自從人工降雨技術被普遍使用之後,相關的研究便應用而生。鑒於中國早已是該鄰域的領軍國家,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從西方轉向中國,網絡可搜尋到的世界影響氣候協會對碘化銀的環境影響的報告的日期是2009。
該報告引述來自美國衛生部門的數據指出,在人工降雨頻繁進行了三十年的地區,採取到的地表水中銀的平均濃度通常低於 0.01 微克。遠遠低於世衛組織制定的標準。報告明確指出,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碘化銀播種作業對環境的潛在影響。所有研究的結論都是碘化銀,對環境造成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中國氣象台網站發表的202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認為中國在人工影響氣候中所使用的碘化銀並不會對水資源以及環境造成影響。
雲彩主權糾紛存在已久
不過,如果說人工降雨的環境影響尚有待於進一步評估,它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分歧卻日益彰顯。事實上,人工降雨從一開始就引發了國與國之間的糾紛: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首次在紐約州上空降雨時就遭到加拿大人的抗議,他們抗議美國人 偷走了他們的一片雲! 更加嚴重的是,1986 年,為了避免其爾諾貝里核污染進入莫斯科以及俄羅斯其他城市,俄羅斯政府曾經在白俄羅斯上空進行人工降雨,對白俄羅斯民眾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這也是為什麼法國人馬蒂歐西蒙內Mathieu Simonet認為有必要就此立法的原因之一,因為根據國際法,雲不屬於任何國家。
今天唯一以此有關的國際法是1978年通過的聯合國《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但是,該公約針對的是在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人工降雨來阻礙越軍進程,它僅僅涉及國防軍事鄰域,而並不涉及民用領域。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