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宣誓就職,正式開啟賴清德時代。作為北京眼中“頑固的台獨分子”,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承諾:要打造一個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關於兩岸關係,賴清德表示:將秉持維持現狀的兩岸基調,同時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新總統正式履新,面臨諸多挑戰:對外,他需要面對從未放棄要“收復”台灣的北京日益增長的威脅;對內,則不能忽視分裂的議會以及年輕一代的新理念。我們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政治學教授夏明先生來剖析一下台灣新總統肩負的責任。
法廣:首先請您就賴清德就職演說中關涉兩岸話題的表述做一下點評。
夏明:是,賴清德的講話內容很多,我們 現在就兩岸關係做點評。首先,在賴清德的講話裡邊沒有兩岸關係,其實就是台灣跟中國的關係。他其實不斷地提出中國、中國、中國,基本上定位成台灣更大的層次上是一種外來勢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第一個,這真的是一個“台灣國”的宣言,從台灣國的歷史上來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一點恐怕是大陸非常不願意見到的,尤其是講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都是同樣的一個名稱。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台灣未來會越來越多的用“台灣國”來稱呼自己,而不會是用“中華民國”,當然也會減少“中華民國台灣”。儘管從法理意義上來說,它們都有效,但是我相信,在實際運用中更多地會用“台灣國”。
台灣現在要進行這麼一個大的宣誓,它的立國的根本是什麼?從賴清德總統的講話,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從人民主權來詮釋台灣獨立的主權,同時他在強調民主價值體系的外交,來強調台灣是跟全球的民主歷史發展大趨勢、跟全球的主要的民主國家聯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政治力量、跟它們是一體的。所以民主聯盟成為台灣的一個護衛。
另外,台灣如果真的要像賴清德講到的要“台灣國”的這種力量的話,那我看有兩個着重點:一個,就是科技創新要繼續強化台灣的地位,同時要加深鞏固台灣在產業鏈條上的地位。所以他提出的一個非常有新意的這麼一個口號就是:讓台灣成為民主世界的MVP(最有價值隊員),他用MVP,一方面顯示台灣的教育程度增加,同時也顯示推動台灣的雙語教育。所以英語會成為台灣越來越重要的語言。其實整個總統就職演說裡邊在強調台灣本土化,但是,同時又其實在強調了台灣的更大的一個全球化,用《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弗利德曼講的,叫“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
在就職演說裡邊,其實也就看到:賴清德其實是台灣本土化最重要的一個推手,但同時他又是現在全球化的推手。我認為他做得比前任蔡英文總統還強,就是一個典型的“ glocalization”的這麼一個新的綜合。當然他在產業鏈和科技創新上,一方面要推動科技的全球化,同時他要提升台灣的地位,用科技來捍衛台灣的本土,所以科技的全球主義,其實也在為台灣的科技的民族主義在提供幫助。這是他的講話很重要的看點。
另外,我想說一下,他在講話裡邊,他對台灣這個價值的不斷地認同的地位的強調,其實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的關節點:台灣在書寫自己的新的台灣史。首先,賴清德講到他就職總統以後,要到台南去舉行國宴,歡迎參加總統典禮的貴賓,要從台南開啟的台灣的全球化,是以1624年-他說是四百年的歷史-。如果我們明白這個歷史的話,那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台灣,在台灣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這麼一個管轄權的治理的體系。那你可以看到,作為台南來認同台灣的起點的話,當然跟所謂的台灣自古以來“只屬於中國”,從明朝開始到清朝等等,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歷史的起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第二個關節點,他講到1921年,就是說台灣當時有蔣渭水先生-就是台灣的民主人權運動的先驅之一-,他就提出:台灣是世界和平的第一關守的守衛。而1921年,正好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日子, 1921年,台灣跟大陸其實在走不同的方向;他選擇1949年,作為中共來說,中共建政,是一個新紀元。但是從台灣的角度來說,是國民黨撤到了台灣,其實對台灣的本土進行某一種壓榨,所以他把1949年作為台灣歷史上的一個(挫折)-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國民黨的某種譴責;同時他又以1996年為另外一個重要的起點:這就是台灣進行了直接的總統選舉。他用台灣的人民主權來強化台灣的獨立的主權。因為大陸從來就沒有實行過人民的主權,因為大陸從建政以後到今天,從來沒有進行過全國的普選,他不斷地用台灣的民主主權來強化台灣的國家的主權的概念,走到今天的2024,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另外一個看點就是:2024跟2050連接在一起。他認為台灣會進行到一個新的第二次的經濟奇蹟,實現新的復興。整個賴清德的講話,從歷史、理論和現實三層,在強化台灣的獨立觀。當然對大陸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惱火的事情。因為台灣的存在、台灣彰顯的一切,包括選舉、多黨的競爭,這些多元的社會、在各種的社會進步上、在亞洲、在全球都有許多的領先的表現,對大陸來說當然是非常惱火的。同時,大陸現在不斷地急於想“統一”–尤其是習近平把“統一”的時間表變得越來越提前,或者越來越成為他想實現的近期的一個目標-,但是,賴清德他重新界定了什麼叫“現狀”,他的“現狀”是兩國主權互不隸屬。台灣也不要反攻大陸了,也沒有說要去中原逐鹿了,大陸也不要想着要“統一”台灣。這種重新界定,然後賴清德提出要維持現狀。他的這個“現狀”跟習近平的解讀不一樣。所以這我們也就理解為什麼5月23號,中國方面就宣布軍演、兩天的軍演來回應,這就是賴清德不斷地警告說:外來勢力對台灣進行這種文攻武嚇,這些恐怕是賴清德就職演說里對兩岸話題最重要的一些評述,也可以看到兩邊信任要建立會非常的艱難,所以以現在的大陸的軍演為開始,恐怕未來還有很多的意想不到的危機。
法廣:民進黨在本次台灣大選中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選票,由此不難看出,年輕一代人的理念似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有着怎樣的訴求?賴清德如何做才能重新俘獲更多民心?
夏明:是,從去年總統大選,民眾黨當然是拉走了一大批年輕選民。這批選民支持民眾黨的比例是高於民進黨的。而在總統選舉以前的、兩年以前的“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年輕選民中已經失去了許多它的原來的魅力。民進黨長期以來是以社會運動來擴展、來生存的。他在對抗國民黨的時候,對年輕人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輕人現在越來越多的追求台灣的本土認同,追求台灣新的獨立的意識。台灣的年輕人,尤其是80年代以後這些人,到了九六年、民主選舉以後這批人,另外很多、就是到了本世紀,這些年輕人對大陸的看法就沒有像原來的國民黨、或者更老的關注。
失去了很多的年輕人,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它過去在跟國民黨競爭中,年輕人是它的一個長項。面對着這麼一個問題,賴清德他怎麼樣在他的就職演說中能夠回應?或者怎麼樣能夠把年輕人心給收回來?他其實(提出了)幾個重要的目標和政策:第一個,他在整個演講中就意識到:台灣的立法院現在是三黨,沒有一個政黨是過半的;而在總統就職典禮的前、後,我們都看到,有在立法院抗議的、立法院內部有這種打鬥的行為等等。尤其台灣定義為自己是民主的一個楷模,在亞洲, 民主自由指數都是領先的,那麼對台灣的民主形象來說,當然是一個傷害。所以你看到賴清德的演講裡邊,不斷地提出怎麼樣能夠面對這個三黨必須要合作。
所以我覺得賴清德在這個講話裡邊有一種味道,就是對待中國,大家更有底氣,更能夠強硬起來,內部必須要進行緩和、要妥協。所以我感覺到這個講話賴清德提出了一個非常妥協的(辦法):我們大家要少數服從多數,多數要尊重、要保護少數這樣一個原則。從某種程度上,我的解讀是:台灣有它的一個比較發達的經濟的基礎和民主和自由的這些發展程度,它會模仿北歐的一些國家-包括像瑞士和比利時這樣的-製造出一種協和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因為賴清德做過市長、也做過立委、做過行政首長或者是行政院長、副總統。他對各個政府的層面都比較熟悉。我希望台灣能夠把這個關給過好,能夠不斷地運用協和民主的方式,使得三黨競爭的場面能夠維護台灣的團結。
賴清德給年輕人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夢想,真要解決這些就業的問題、解決工資一直不漲的問題、解決房價飛漲的問題。同時社會內部的這個撕裂,賴清德在講話裡邊講到:要用人唯才、清廉勤政,同時他又提出要鼓勵大眾,尤其是青年人參與的慾望,給他們開闢更多的參與渠道,其中一個就是他要推動18歲公民權,因為現在在台灣,18歲是公民要服役的最低年齡,但是台灣的公民權的年齡是20歲。有40多萬的台灣的年輕人是沒辦法成為選民的,所以賴清德當然通過這種方式,也會增加年輕人對他的認同。我的一個總的感覺就是說,他想把台灣的年輕人,一方面通過高科技帶領來第二次創業、第二次的經濟奇蹟,同時帶向全球主義的方向,帶領台灣作為一個在國際空間裡面,能夠在新的一代高科技、包括他提出的許多人工智慧、新能源的工業,還有就是航天和深海的這些高科技。這些也都是在給年輕人提出了一些空間,給年輕人的一種許諾。
但是,賴清德有一個必須克服的一個困難,就在於:台灣不斷地在全球主義和本土主義之間要怎麼樣建立一個平衡?因為台灣它作為一個在國際空間中,還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單位,它現在被幾個大國所圍繞,顯然中國跟美國兩個大國,它們有大國的邏輯。台灣能夠怎麼樣在明白大國的邏輯、能夠跟大國打交道這些過程中,我還是覺得台灣的本土意識有時候忽略了對這些大國的大國觀、大國意識的一種更深入的了解。我覺得台灣恐怕也必須的就是怎麼樣擺正這個。其實在統、獨的爭論中,尤其台灣的政治被統獨綁架,傷了很多的年輕人,很多年輕人被國民黨跟民進黨離異了,因為他們覺得在統獨大的意識形態的構架下,真正的沒有關心台灣人的就業、薪資、還有住房等等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恐怕是要考慮的。
另外,我覺得整個總統就職演說裡邊,沒有任何跟中國有關係。但是我覺得從香港的整個命運來看,當香港提出香港獨立,跟北方建立完全的井水不犯河水,完全的獨立,其實對香港的毀滅最後是起了一個加速的作用。我認為台灣現在、尤其是總統就職演說裡面提到,明年就是二戰的80周年勝利的紀念,而這個80年的和平,怎麼樣能夠維護?戰爭怎麼樣能夠避免?那我覺得台灣怎麼樣在處理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方面,恐怕還是需要下些功夫。不管你認不認同中國,不管你是想逃離中國,台灣的和平和台灣的繁榮跟中國有極大的關係。而台灣的永續的和平和繁榮,跟中國的民主化也有關係。它在處理中國民主化這個問題上,無論從賴清德作為一個總統,還是台灣青年,還有台灣民進黨內部或者台灣的朝野,也都是應該關注的這麼一個課題。怎麼樣擺正它的位置?
法廣:最後請談談您如何看待賴清德政府的對外戰略布局以及今後的外交關係走向?台灣將如何繼續保持自身的國際地位?
夏明: 是,台灣在蔡英文八年的執政時期,當然是把台灣的國際地位提升了,讓台灣更多地融入到全球的民主國家聯盟和全球的生產鏈條。但是,蔡英文提出的主要還是,主要還是東南亞地區。當然蔡英文總統也是強化跟美國、跟日本的關係。但是今天,賴清德總統會更全方位地遠離中國,更全方位地擁抱世界。這裡面是更明顯的。所以整個國際格局的變化-當然台灣是意識到-是對它是很重要的。因此它的整個擁抱世界、台灣的國際戰略布局就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你可以看到(在)這整個演講(中),賴清德玩了一個文字的小遊戲,因為他演講的主題其實就是介紹民主、和平、繁榮。民主(democracy)、和平(Peace)、 繁榮、(Prosperity)、這個簡寫正好是台灣的民進黨的簡寫“DPP”,這裡面就非常有意思。無論是“民主”,他要談的話,民主是跟全世界的民主聯盟連在一起,而“民主“這個話是講給大陸聽的,因為你不民主,所以你對我們進行這種威脅;“和平”,顯然也是給美國和盟國、包括像日本這些國家聽的,因為我們是和平裡邊的第一個鏈條,第一個防衛點,所以如果沒有台灣的和平,也就沒有世界的和平。
但是同樣的,“和平”也是對大陸講的:你對我們如果沒有尊重、沒有平等,那麼你這種文攻武嚇的,我們不接受你,沒有誠意給你兩個能夠合作,因為你大陸是在威脅和平。同樣的,賴清德講得很清楚就說:如果我們放棄統一,我們承諾說只有“一個中國”,你未必會對我們更好,我們也未必能夠獲得和平,尤其是和平跟專制其實是矛盾的。所以當香港接受了“一國兩制”,最後我們看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的都市,作為原來的國際三大金融中心,現在被毀掉,當然對台灣來說,維護和建設我們的和平,不僅跟世界格局有關、同時跟中國的民主也是有關。所以台灣的這個民主跟中國的專制形成一種不同質的這麼一種體系的對立。我認為也是針對大陸、針對國際環境講的。
當然“繁榮”也一樣:台灣的繁榮到底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長期以來,尤其是國民黨把台灣的繁榮是依賴在大陸上的,當然過去四十年,大陸的經濟繁榮讓台灣可以搭個順風車,當然台灣的繁榮是跟大陸有關的。但是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大趨勢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不僅中國的經濟恐怕不能繼續推動台灣的經濟像過去一樣的帶來更多的繁榮,那麼台灣必須擁抱更大的全球環境,所以要有自己的外交的對外戰略布局。同時中國其實現在習近平的領導集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後我們回望的話,他這個領導集團恐怕是中國領導人的整個一路走來的一個窪地,或者是有一種陝北窯洞的世界觀在困擾、或者在局限當下的這些領導人。所以我覺得台灣如果能夠維持它的和平,能夠繼續通過參與全球的產業鏈條、通過高科技的發展,因為台灣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基礎。
但是在這個整個講話裡邊,沒有提到任何關於教育。 根據我對台灣的理解,我認為台灣的大學需要有非常重要的反思,怎麼樣能夠讓教育配合台灣的繁榮的構架?所以我覺得民主、和平、繁榮,當然是跟台灣的整個戰略布局和自身改革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但是賴清德講的也非常的清楚,就是:他不挑釁、也不迴避大陸的威脅,他也不會妥協。所以我覺得台灣最後的發展,也就是民主、和平、繁榮的目標,不僅跟大陸聯繫的非常緊密,跟國際大格局的變化和走向也聯繫的非常緊密,尤其是跟美國聯繫的尤其緊密。
所以我們看到:不僅是台灣、或者是以色列、或者是烏克蘭,它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決定,而美國的選民在十一月份就要投票,美國的選民對全球的認識是比較差的,所以這裡面就有風險存在。多大的程度上、美國選民在今年的11月份能夠帶來世界的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的穩定和美國的願景能夠繼續實現,這恐怕也是給台灣的發展也提出了一種變數,這也值得我們觀察。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