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後果正在日益彰顯,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地球上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世界各地高山的降雪量也都創下了歷史性的底記錄。最近幾年來,歐洲的阿爾比斯山的降雪量逐年遞減,許多海拔較低的滑雪站都不得不縮短營業期甚至轉向開發別的旅遊模式。被認為是世界第三極的喜馬拉雅山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而喜馬拉雅山是亞洲主要河流的源頭。位於尼泊爾的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日前出台報告警告說,在經歷了降雪量最低的一年之後,數百萬依靠喜馬拉雅融雪取水的人今年將面臨 “非常嚴重 “的缺水風險。
報告指出,融雪是發源於該地區高山的 12 個主要河流流域總水量的四分之一。喜馬拉雅山上的冰雪是山區約2.4億人以及山下河谷中另外16.5億人的重要水源。
報告測量比較了最近二十年來喜馬拉雅山的 “積雪持續時間”,也就是-積雪在地面上停留的時間,測量結果顯示,今年整個興都庫什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積雪量比正常水平低了近五分之一。
報告指出,流經印度的恆河流域的積雪持續率是有記錄以來 “最低的”,比平均水平低 17%,超過了 2018 年的 15% 。印度河流域比正常水平低 23%,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積雪持續率則比 正常水平減少 15%。報告敦促有關部門 “採取積極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旱情”。
喜馬拉雅山冰川為亞洲多條河流提供水源,其中就包括中國的長江與黃河。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成員國除了尼泊爾之外,還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和巴基斯坦。 那麼,喜馬拉雅冰山融雪的減少對同樣源自喜馬拉雅山的長江以及黃河的水量是否會產生影響?中國的水力發電在能源比例中占近14%,水流量的減少是否會對水利發電的正常運作造成衝擊?
面臨可能出現的 “非常嚴重 “的缺水風險。受到威脅的國家與地區應該如何採取預防措施? 未來幾年內喜馬拉雅山融雪量減少的幅度將會是多少?
就以上一系列問題,法廣電話採訪了報告的撰寫者之一,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研究人員Sher Muhammad博士,和該發展中心的中國研究員劉蓉昆博士。
法廣: 非常感謝Sher 博士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請您簡單地介紹一下造成喜馬拉雅山融雪大量減少的因素是什麼?
Sher 博士: 今年,我們興都庫什-喜馬拉雅(HKH)地區的積雪持續時間(積雪留在地面上的時間)創下歷史新低,主要原因是來自西部的風力的減弱。西風擾動是一種氣象現象,其特點是源自地中海、裏海和黑海上空的低壓系統,這對該地區帶來冬季降水(包括積雪)至關重要。這些擾動風暴從西向東移動,穿過興都庫什-喜馬拉雅以西的國家,進入巴基斯坦,然後到達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尼泊爾西部。由於氣候的變化和全球變暖,這種模式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西風擾動發源地區的海面溫度持續偏高,進而擾亂了西風擾動的形成和移動,導致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冬季降水和降雪量減少。這種高溫和天氣系統改變的模式解釋了 2024 年積雪持續時間創歷史新低和類似歷史記錄的原因。此外,氣候變化也使厄爾尼諾現象日益加劇,也導致太平洋海水變暖以及西風的減弱。
法廣: 那麼,面對即將到來的嚴重的乾旱威脅,各國的政府以及民眾應該如何預防應對?
Sher 博士:融雪儲量的下降對下游社區的用水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在西部地區尤為明顯,因為那裡的積雪對供水的貢獻最大。阿姆河(74%)、赫爾曼德河(77%)和印度河(40%)等主要流域的大部分水量都是由融雪提供的,而今年則是上述三個流域水量最少的一年。我們敦促水資源管理官員迅速實施管理策略,為初夏缺水做好準備。迫切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並開展區域合作,以減輕降雪量低於正常水平對該地區下一季供水的影響。政策制定者和水資源管理官員需要實施相關戰略,為初夏的水資源供應做好準備。此外,通過跨部門合作和積極主動的措施來採取綜合方法,對於減輕降雪量低於正常水平對下游可用水量的影響至關重要。
最後,喜馬拉雅冰山融雪的減少對長江以及黃河的水量是否會產生影響?水流量的減少是否會對水利發電的正常運作造成衝擊?就此,法廣電話採訪了尼泊爾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中國研究員劉容坤先生。
法廣: 感謝您接受法廣的採訪,首先想請您澄清一下:看到許多中文媒體都報道說,喜馬拉雅山今年渡過了一個無雪的冬天,喜馬拉雅山今年冬天真的沒有下雪嗎?
劉蓉昆博士: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所討論的區域。喜馬拉雅山區長約2400公里,寬約350至150公里。整個區域的持續降雪量的平均減少只能歸因於區域降雪量的巨大變化的差異導致的。一些特定區域,尤其是西部山區,由於地理位置或山脈走向,位於乾旱或雨影區(即山脈背風坡的乾燥區域),缺乏大規模降水降雪條件,同時也更容易因氣候變化和局部地區氣溫變化導致降雪減少。這大概是境外中文媒體提及的喀什米爾或者一些尼泊爾區域無降雪情況的原因。而這些情況主要在冬季旅遊勝地造成直接影響,媒體報道較多。這與奧地利2023至2024年滑雪季降雪不足,提前結束滑雪季,並獲得大量媒體報道的情況類似。相較之下,喜馬拉雅山區東部卻經常遭受雪災影響。例如,2023年1月17日,西藏林芝派墨公路發生雪崩,導致28人死亡,這是近年來中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雪崩災害。2024年2月6日,西藏林芝再次發生雪崩,導致5人死亡。然而,這些事件卻沒有得到廣泛報道。同時,根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的信息,今年1月,拉薩市和山南市的降水量大部分偏多。拉薩月降水量為7.2毫米,超歷史同期極大值約3成,超過2015年1月的歷史紀錄5.5毫米。1月18日,拉薩的日降水量為5.7毫米,積雪深度達3厘米,超過了2015年1月8日的歷史紀錄5.5毫米。此外,1月24日,墨竹工卡的日降水量為10毫米,積雪深度達10厘米,月降水量12.5毫米,超過2005年1月的歷史紀錄11毫米。受高原槽影響,拉薩在1月16日迎來2024年首場降雪,之後的18日、24日和27日又經歷了三次降雪過程。
法廣: 也就是說,整個興都庫什-喜馬拉雅的降雪量存在着很大的地區差異,那麼, 如果說阿富汗以及印度等國的河流的水源將會受到影響的話,中國的長江黃河的狀況如何?
劉蓉昆博士:首先,報告里提及的是流域內冬季積雪持續覆蓋面積在時間尺度上的變化對比,而非持續降雪量。報告提到,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與過去20年的平均積雪持續覆蓋面積對比,黃河流域的積雪持續覆蓋面積比正常值高出20.2%,而長江流域比正常值低13.2%。去年乾旱對水電運作的影響主要是由於蒸發量大於徑流量。河流水源的除來自源頭,還包括大量中下游支流的水量來源,同時也依賴雨季降水的補給。然而,乾旱會影響這些中下游支流的水量補給和增加的蒸發量,進而影響乾旱期間的水電發電,但是乾旱之後部分區域又出現了旱澇急轉的情況。根據2023年中國氣候公報, 2023年全國降水資源量雖然比常年偏少,但是仍舊比2022年多。從歷年降水資源量變化及全國年降水資源量豐枯評定指標來看,2023年屬於正常年份。2023年黃河流域538億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0.2%, 長江流域9900億立方米,僅比常年偏少6.4%。 所以是否今年的情況會變得更糟,僅憑積雪量數據無法判斷。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如乾旱、降水、徑流量和蒸發量,以及社會經濟用電量等,才能全面評估對能源產業,特別是對水電產業的影響。
非常感謝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謝爾·默罕默德(Sher Muhammad)博士和中國研究員劉蓉昆博士接受法廣的採訪,也感謝該中心的中國辦公室的馮源女士的合作。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