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臺灣的武力威脅升級,正導致地區局勢日趨緊張。多位美國學者指出,美國及盟友夥伴國家應調整威懾戰略,通過針對中國特定企業制裁以及動搖習近平個人的統治地位等,加大中國入侵臺灣的經濟和政治成本,迫使北京重新評估其政策。
近日,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佈的一份報告發現,美國及其盟國一直淡化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但北京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使用漸進式措施對臺灣實施脅迫,解放軍甚至增強了入侵臺灣的準備工作。此外,報告還指出,中國在所謂“灰色地帶”的活動,包括以軍機或氣球侵擾臺灣的海空區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等,有可能會增強中國未來成功入侵臺灣的能力,而這些活動似乎並未引發美國的軍事反應。
這份名爲《遏制中國:以非軍事代價維護臺灣海峽和平》(Deterring China: Imposing Nonmilitary Costs to Preserve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的報告指出,美國對中國應採取動態威懾戰略,以扭轉中國對臺灣日益增長的脅迫和軍事自信。報告警告說,如果不能在中國進行脅迫或侵略活動初期就讓其付出非軍事性的代價,那麼一旦發生軍事衝突,西方社會就將面臨更高的威懾成本。
華盛頓當地時間6月17日,該報告作者之一、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約翰(John Lee)在就這份報告舉行的研討會上警告說,針對中國對臺灣的入侵意圖,美國及盟國需要轉變思維,接受威懾的成本和風險。他指出,鑑於中國在食品、能源和金融方面具有脆弱性,西方應在這些領域採取更強硬的行動,以形成更強有力的威懾。
“現在,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及盟國的現行政策忽視了威懾的成本因素,我認爲這是非常危險的。……正如中國試圖讓我們接受、內化和正常化其侵略行爲一樣,我們需要讓中國內化和正常化這樣一個現實,即如果它繼續以漸進的方式,持續地脅迫臺灣,它將承擔越來越高的成本。”
李約翰建議美國及盟國應考慮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進一步制定針對中國實體的漸進式制裁框架。同時,必須將習近平的個人權威和風險承受能力納入考慮範圍內。
他說:“例如,特朗普政府對華爲的制裁確實讓習近平感到不安。習近平突然放棄新冠清零政策,因爲他認爲這一長期的政策不值得以他個人的領導力和地位爲代價。”因此他認爲,西方需要建立一個有關習近平的針對性策略,從而對中國改變相關政策起到威懾作用。
哈德遜研究所的國防概念與技術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主任克拉克(Bryan Clark)則指出,如果中國入侵臺灣,美國及盟國應考慮採取可能導致中國社會和政治極度不穩的極端措施,以威懾中國改變政策。
他說:“現在,因爲你不再與中國談判而是直接與習近平談判,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哪些因素會成爲習近平的壓力點,可能導致他選擇不入侵臺灣。”
哈德遜研究所的全球經濟專家杜斯特柏格(Thomas J. Duesterberg)同樣認爲,中國經濟並不像其官方描述的那樣強大,而西方可以利用相關經濟弱點,迫使習近平作出讓步。
他說:“如果我們表明要利用這些弱點的具體跡象,習近平將不得不決定是否繼續維持中共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原有契約,即通過經濟增長和繁榮來維持中共的統治,尤其是習近平個人的地位。儘管習近平對公衆輿論有所忽視,但他的做法表明,他在面對足夠壓力時會改變決策。”
轉載自RFA 責編:何平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