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本是一段血淚史。然而在今天,它卻被不同政治力量,各自塑造成意識形態的戰場。統派以之強調「國共內戰的犧牲者」;獨派則以之強調「台灣人被中國政權迫害的記憶」。兩種敘事,看似在爭奪正義,實則都在改寫歷史。
白色恐怖本質是「國共內戰」的延長
歷史上,1949 年前後的台灣並非孤島,而是整個國共內戰的一環。那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自由中國與共產中國的對決。當時的戒嚴體制、特務系統、言論審查,其根源不在「台灣人對抗中國人」,而在「中華民國對抗中共政權」。 白色恐怖的真正悲劇,是它在對抗敵人的同時,也犧牲了無辜的人。那些被冤枉、被羅織成共諜的知識份子、學生、軍官,他們既非叛國,也非革命,只是被時代的恐懼與政治的黑暗吞噬。 這才是「白色恐怖」的原貌:不是國族仇恨,而是制度恐懼。
統派把「白色恐怖」變成「統一烈士的英魂」
近年來,一些統派團體開始以「白色恐怖受難者」之名,紀念那些為中共工作、潛伏在中華民國政府或軍隊內部、試圖顛覆中華民國政權的中共情報人員。他們被稱為「烈士」、「革命英雄」,甚至被包裝為「追求祖國統一的先行者」。 這種敘事,等於是把像吳石這樣,潛伏在中華民國政府或國軍為中共服務的情報人員——共諜,他們的叛國行為神聖化。它模糊了「信仰與背叛」之間的界線,讓「為敵方服務」也能被納入「受難者」的範圍。 更深層的問題是:當這些被中共表揚的情報人員成為「秋祭主角」,「白色恐怖」就不再是人權記憶,而成了意識形態的投影——成了另一種紅色信仰的祭壇。
獨派把「白色恐怖」變成「台獨受難史」
另一方面,民進黨主導的轉型正義,也逐漸將「白色恐怖」框進「台灣民族受害史」。在官方文件、紀念館、課綱中,「白色恐怖」被描述為「外來政權壓迫本土人民」。 這種敘事固然回應了歷史的不公,卻也忽略了:當年的受難者,絕大多數並非主張台獨,而是因「左派思想」或「被懷疑通匪」而遭受迫害。 他們的信念是「民主、自由、反獨裁」,而非「建國、分裂、去中國化」。把他們納入「台獨烈士」的敘事中,是一種政治化的再度掠奪。 白色恐怖不應成為任何一方的政治資產,無論是紅色的,還是綠色的。
真正的「轉型正義」是敢於承認歷史的複雜
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有人是被冤枉的普通人,有人是為理想犧牲的思想者,也有人確實是為敵方服務的情報員。 但民主社會的進步,不在於選擇誰是「我們的人」來紀念,而在於有沒有勇氣面對真相的多面性。 「轉型正義」若淪為「轉型政治」,就成了另一種顏色的恐怖。
誰有資格定義歷史
白色恐怖是台灣共同的歷史,不是統派的,也不是獨派的。它屬於那些曾經被時代踐踏的人,屬於那個讓人噤聲、讓家破人亡的恐懼年代。 任何政黨、任何意識形態,若企圖用自己的立場去重寫這段歷史,都是對受難者的再次傷害。 真正的和解,不是改寫歷史,而是承認歷史的複雜與痛苦。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資格說,台灣真的走出了白色恐怖。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