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議會周四(11月13日)任命一個專家委員會,全面重審德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在北京收緊稀土出口、暴露德國工業供應鏈可被迅速“卡脖子”之後,柏林正加速推動“降低對華風險”(de-risking)戰略。
路透社報道,這個委員會由工業協會、勞工團體及智庫組成,與2023年上一屆政府推出、但僅提出原則性建議的《中國策略》不同,新的委員會將向德國政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並為未來立法提供依據。
據德國政府稱,委員會將重點審查能源與原材料進口、關鍵基礎設施中的中國投資等敏感議題。在該委員會設立之際,德國財政部長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即將訪華,希望向中方闡明歐盟在多項議題上的立場。
德國今年在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上尤其感受到壓力。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新一輪高額關稅衝擊全球貿易;另一方面,中國則以出口管制展現反制能力。
德國經濟研究所(IW)國際經濟政策主管馬特斯(Jürgen Matthes)直言:“在關鍵領域,中國既有能力、也可能隨時切斷供應,而德國對此仍顯得過於脆弱。如今推動改革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外交訪問受阻 德方“風險管理”意識升高
克林貝爾將成為德國新政府中首位訪華的部長。新任外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原訂10月底訪華,但因北京僅確認他所提會面請求中的一項而選擇延期。
一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一個由德國銀行與保險業代表組成的團體將隨同克林貝爾下周赴華。
執政陣營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強調:“未來對華政策中,風險管理將佔更重要的位置。關鍵是識別中國可能用來施壓的槓桿,並找出規避方式。”
稀土震蕩敲響警鐘 德中經貿關係進入調整期
作為歐洲製造業出口大國,德國長期受益於中國龐大的市場。然而,前任政府2023年發布的《中國策略》已首次明確提出要“降低對華經濟依賴”,並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與系統性對手”。這份長達61頁的文件雖呼籲德國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缺乏具約束性的目標。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研究,2024年德國對中國的關鍵性進口依賴程度,與2023年相比幾乎沒有改善。馬特斯指出:“自《中國策略》發布以來,我在實證研究中看不到真正的去風險化進展。原本應敲響警鐘的事件,卻沒有引發足夠反應。”分析結果顯示:德國約200類產品有至少50%依賴從中國進口,一旦受阻,依然可能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在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後,德國對華依賴的風險立即浮現 —— 德國稀土供應約80%來自中國。此外,近期荷蘭與中國因安世半導體企業Nexperia發生爭執,引發全球供應鏈震蕩,德國企業再度受到波及。
轉載自《法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