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始終很害怕俄國與烏克蘭啟動和談程序,正是因為那會揭發歐盟最赤裸的一面
~希臘前財政部長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自從3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各國領袖唯一考慮的戰略目標始終都是強迫俄國退回2014年以前的邊界,再將烏克蘭納入北約。可惜,早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爭取第二任期以前,這個目標就注定無法達成。失敗的跡象早已顯現。
首先,俄羅斯戰時經濟已證實是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政權的一場及時雨。其次,就連川普的前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最終也不願意替烏克蘭爭取北約成員資格,一直用模糊的承諾糊弄烏克蘭。最後,美國兩大政黨一致強烈反對北約與烏克蘭軍隊共同作戰的想法。
因此,許多人展現了驚人的偽善,宣稱「普丁就是新希特勒」,但這些說法從未促成任何國家承諾與烏軍共同作戰,直到擊退普丁的軍隊。取而代之的是,懦弱的西方世界持續運送武器給精疲力盡的烏克蘭軍隊,代表西方世界打倒「新希特勒」──但他們只能孤軍奮戰。
儘管烏克蘭軍人能在武器數量與兵力處於持續惡化的劣勢中英勇奮戰,歐洲各國領袖的唯一戰略目標仍無法避免地徹底失敗了──無論去年11月由誰勝選美國總統,這都已經成為無法否認的現實。川普僅僅是提早將它實現,他的粗暴手段不僅反映了他長期以來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輕蔑態度,也展現了他始終蔑視歐盟本身的心態。因此,沒有任何B計畫的歐洲,近二十年又受到經濟蕭條影響而衰弱,現在正苦苦掙扎著要回應川普對烏克蘭的政策。
1938年慕尼黑協議(Munich Agreement)簽署完成後,當時在野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宣稱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在避免重蹈覆轍的焦慮不安中,歐盟各領袖準備用反過來的方式重複這件事:他們「戰到勝利為止」的策略將會失敗,而最終轉而乞求川普時,他會欣喜地強迫歐盟與澤倫斯基政府接受羞辱式的和平。
歐洲必須挺身應對,或是分崩離析,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問題是:如何挺身而出?歐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歐盟最缺乏是什麼?
教人難以置信的是,歐洲人看不出擺明在我們眼前的答案:歐洲缺乏妥善運作的財政部、一個相當於美國國務院的行政機構,和具有實質權力的議會,有權罷免自詡為歐洲政府的歐盟議會。更糟的是,目前依舊沒有任何人在討論如何填補歐洲機構體制中的這些重大破口。
歐盟始終很害怕俄國與烏克蘭啟動和談程序,正是因為那會揭發歐盟最赤裸的一面。即便川普邀請我們上談判桌,要由誰出面代表歐洲?就算歐盟執行委員會與歐洲議會能揮一揮魔杖變出一支大規模、武裝齊全的歐盟聯軍,在符合民主原則之下,誰有民主的權力派遣這支聯合軍隊打仗,在戰場上殺人或犧牲?
此外,哪個國家有辦法徵到足夠稅金以確保歐盟聯軍能一直從容應戰?歐盟各國政府間的決策方式使得任何單一成員國都沒有足夠的民主正當性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最近宣佈了新的「歐洲再武裝」(Rearm Europe)倡議計畫,讓人不禁想起過去無能的「榮克計畫」(Juncker Plan)、「綠色新政」(Grean Deal)、「復甦計畫」(Recovery Plan),種種傷心回憶一湧而上。一如既往,高層領袖再次拋出各種吸睛、誇大的數目,不料在仔細檢查後,這些數字被拆穿只是煙霧彈。真的有任何人會認真期待法國會提高早已無法長期維持的公共財政赤字來資助軍備發展嗎?
歐洲缺乏能夠施行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的機構(譯註:無法在大規模投資軍備的同時帶動經濟成長),歐盟唯一能重整軍備的方法就是調度公共資金,在逐漸崩潰的社會服務與基礎建設上減少支出,這只會進一步弱化已因公眾不滿嚐盡苦頭的歐洲,而這也助長極右勢力在整個歐洲大陸日益崛起。而且,投資軍事發展又是為了什麼?歐洲需要有聯邦政府體系才能做出發動戰爭或啟動和談等重大決策,但它正與這個願景背道而馳,就算它未來可能增添一些砲彈與榴彈砲,有人相信這樣的歐洲能成功威攝普丁嗎?
「歐洲再武裝」計畫對於烏克蘭贏得戰爭不會有任何幫助。然而,它幾乎肯定會造成歐洲現有的經濟蕭條更加嚴重,而這也是造成歐洲軟弱無力的潛在原因。為了在川普與普丁的雙重挑戰之下保護歐洲人民安全,歐盟必須開始推動多管齊下的「現在就要和平」(Peace Now)進程。
首先,歐盟必須立刻阻止川普奪取烏克蘭天然資源的掠奪性舉動。其次,歐盟在提出放寬對俄制裁與歸還3000億美金的凍結資產(不能同時當作談判籌碼和用於重建烏克蘭)的可能性之後,應該與克里姆林宮開啟談判,提出一項綜合性的戰略安排計畫,讓烏克蘭的狀態如同冷戰時期的奧地利:保有主權、維持武裝軍隊、成為中立國,並依照烏克蘭人民的意願決定與西歐整合。
第三,與其讓歐盟與俄羅斯這兩大軍事集團沿著同意的(烏克蘭)邊境形成永久對峙,歐盟應該提議在邊境兩側分別設立寬度500公里以上的非軍事區,賦予所有流離失所的人民重返家園的權利,比照「貝爾法斯特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處理爭議地區的治理權,並推動一項類似「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計畫,由歐盟與俄羅斯共同出資,協助飽受戰爭摧殘的區域重建。所有未解決的問題都應該由聯合國主持談判處理。
最後,歐盟應該表達願意減輕中國關稅(尤其針對綠色科技產品)並放寬對其科技產品的制裁,藉此與中國開啟談判,最終達成新的安全協議。這個協議會緩解雙方的緊張關係,並拉攏中國一起捍衛烏克蘭主權。
如果我們真心地想要壯大歐洲的力量,首要之舉不是重整軍備,而是打造民主聯合陣線。否則歐洲將受經濟蕭條影響而持續衰敗,而在普丁放過烏克蘭以後,也無力重建烏克蘭剩餘的一切。
轉載自《上報》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希臘前財政部長、希臘左翼「歐洲現實不服從陣線黨」(MeRA25)黨魁,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翻譯:楊崇一,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ase Against European Rearm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