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8月9日以來,普丁一直擔任俄羅斯的總理或總統。這位前克格勃官員是如何一步步擴大並鞏固自己的權力的?
2000年3月26日,普丁在俄羅斯總統選舉中以52.9%的得票率正式當選總統,雖然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序上只是走個形式。
選舉結果早已注定。1999年12月31日,時任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突然宣佈辭職,按照憲法規定,自1999年8月9日起擔任總理普丁接任總統職務。
如今,普丁已掌權25年。在此期間他採取一系列戰略手段,使自己成為俄羅斯的獨裁統治者,牢牢掌控政局,即使在某些年份,他在形式上並未擔任總統一職。
克裡姆林宮的“空缺”
根據當時俄羅斯憲法,總統不得連續任職超過兩屆,因此在2008年5月7日的總統選舉中,出現了「空缺」。
普丁的親信、曾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監事會主席的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接替普丁出任總統。僅一日後,在梅德韋傑夫的建議下,俄羅斯國家杜馬以87.1%的得票率選舉普丁為新一任政府總理。儘管梅德韋傑夫擔任了國家最高職務,但普丁仍在幕後掌控大局。

俄羅斯政治學家米哈伊爾‧科明(Mikhail Komin)表示,在這25年裡,普丁已將俄羅斯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個人化獨裁政權」。
科明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普丁在其掌權的25年裡不斷在削弱俄羅斯的政治機構。
掌控地方權力:鞏固統治的基石
科明解釋稱,這一切都始於廢除地區自治權。克裡姆林宮在俄罗斯各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控制機制,為權力鞏固奠定了基礎。
旅居芬蘭的俄羅斯政治學家格裡高利‧尼什尼科夫(Grigory Nishnikov)對此表示贊同。他告訴德國之聲:「如果回顧普丁執政初期的俄羅斯,我們可以看到多個自治的權力中心,既有憲法規定的,也有非正式的,例如寡頭集團。」
「這些都曾是克裡姆林宮的制衡力量。」但尼什尼科夫表示,普丁摧毀了所有這些權力中心,進行中央集權,並將整個俄羅斯的權力體系集中在自己身上。
然而,他並不認為這是普丁能夠長期掌權的唯一原因。在過去25年裡,也發生過不少可能對普丁政治生涯構成威脅的事件,例如:
- 2011年議會選舉後,莫斯科博洛特納亞廣場(Bolotnaya Square)的抗議活動;
- 2014年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被吞併後,克裡米亞地區存在的不穩定風險;
- 2018年備受爭議的養老金改革引發社會動蕩;
- 為支持已故克裡姆林宮批评人士阿列克謝‧納瓦爾尼(AlexeiNavalny)俄羅斯爆發全國性大規模抗議活動;
- 2022年初俄烏戰爭爆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爆發抗議浪潮。
然而,每一次的反抗都遭到了更為嚴厲的鎮壓。「而在這些事件中,新出現的反對派人士總是被清除,」尼什尼科夫說道。因此,他認為,如今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挑戰普丁了。
普丁与川普:惺惺相惜?
在外交政策方面,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有和解跡象,這一變化始於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一個任期(2017-2021)。川普與普丁的首次會面是在2018年7月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美俄峰會上。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政治學家兼歷史學家赫爾穆特‧穆勒-恩貝格斯(HelmutMüller-Enbergs)在接受德國新聞平台T-Online採訪時表示:「對普丁而言,川普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好的禮物。」
穆勒-恩貝格斯指出,這一點在俄烏戰爭停火談判中尤為明顯。他表示,普丁實質上是向川普提供了「[烏克蘭的]原材料以及幫助其實現選舉的承諾」,以結束戰爭。
克裡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近期也向國際媒體暗示,川普和普丁關係密切,二人交流的頻率比外界所知更多。
削弱司法系統:長期掌權的另一關鍵
科明指出,普丁能夠長期掌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刻意削弱了司法體系。忠於當局的首席法官被賦予更大的權力。
科明表示,導致的結果就是,俄羅斯法院如今已不再獨立,最多只能延緩政府對公民的鎮壓,但無法真正阻止政府的鎮壓行動。

此外,選舉制度也進行了修改,使普丁及其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United Russia)受益。
普丁的「影子內閣」
俄羅斯社會學家亞歷山大‧比克博夫(Alexander Bikbov)認為,普丁並未讓其置身於與民主反對派的對抗之中,而是建立了一個「影子內閣」。比克博夫解釋稱,普丁將與他有特定商業利益的人聚集在這個核心圈子裡。
這些人的公司獲得了大筆的國家合同,從而賺取了巨額財富。「普丁始終掌控大全,並親自參與商業交易。」比克博夫說道。
與此同時,政府對社會灌輸了一種有關俄羅斯的特定敘事——即俄羅斯在歷史上始終扮演積極角色,所有負面事件和過去的衝突都被抹去。比克博夫將此描述為對「集體歷史記憶的操控」。這進一步強化了普丁的權力。
這種敘事將俄羅斯描繪成一個堅持傳統價值觀的社會,不支持與當局對抗,而對權力的絕對忠誠則受到推崇並被視為理所當然。
「沒有替代者」
接受德國之聲採訪的三位專家一致認為,這些趨勢將在未來愈演愈烈,普丁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裡仍將掌權。科明指出:「問題在於,沒有其他候選人,也沒有容納其他候選人的空間。」
科明表示,普丁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贏得選舉」是在2004年,而自那以後,所有選舉都不再公平。
尼什尼科夫也指出,俄羅斯民眾認為普丁「無可替代」,並且普遍害怕變革。他觀察到,俄羅斯歷史上一直存在對「鐵腕統治」的偏好傾向。
「他們始終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來做決策、解決問題。如果出現問題,俄羅斯民眾通常會抱怨地方官員,而不是總統,他們會說:『如果普丁知道就好了,他一定會馬上解決問題!』」尼什尼科夫表示,這種想法已經根深蒂固。
轉載自《德國之聲》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