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建立
今天,4月8日,是現代維吾爾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天,這一天讓維吾爾人充滿驕傲與榮耀——這一天,東突厥斯坦正式建立了一支軍事力量。這是1945年4月8日在伊寧(今伊寧市)建立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紀念日。
從20世紀初到中期,世界政治氛圍的劇烈動蕩強烈影響了東突厥斯坦,使其成為一個陷入嚴重政治混亂的地區。從1931年到1934年,以及從1944年到1949年,東突厥斯坦針對中國占領當局的解放運動在現代維吾爾政治史上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1945年4月8日建立的東突厥斯坦國民軍,在1949年10月20日中國入侵軍進入東突厥斯坦並於12月22日占領該地區後解散。到1969年,這支軍隊被徹底消滅。在此期間,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鬥爭在維吾爾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印記。

東突厥斯坦軍隊在閱兵式中行進
1943年,盛世才突然背棄蘇聯後,1944年,東突厥斯坦爆發了第二次大規模革命。1944年4月9日,在前蘇聯駐伊寧領事館的支持和協助下,一個地下組織——伊寧解放組織——在伊寧縣城(現伊寧市)成立,反對盛世才和國民黨政府。艾力汗·吐烈被選為主席。
1944年8月,在法提赫·巴圖爾、阿克巴爾·巴圖爾、賽義特·巴圖爾、格尼·巴圖爾、哈米特·巴圖爾等人的領導下,在尼勒克縣烏拉斯台山區建立了遊擊隊司令部,開始了對殖民國民黨政府的解放鬥爭。法提赫被選為遊擊隊總司令,哈米特為副總司令,阿克巴爾為前線指揮官。遊擊隊動員了來自周邊地區如加侖古爾、加爾圖汗和科克賽等地的各族人民,為反對中華民國在伊寧的殖民統治準備武裝起義。

經過充分準備,1944年10月6日,遊擊隊在法提赫的指揮下對尼勒克縣城發動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後於10月7日占領該城。隨後,東突厥斯坦民族獨立革命史上第一個人民政府在尼勒克縣成立。在這場戰鬥中,哈米特英勇作戰,為自由和解放光榮犧牲。在此期間,遊擊隊消滅了國民黨約30名憲兵,俘虜了140多名士兵,繳獲66支步槍、8把手槍、3挺機槍、150枚手榴彈、數千發子彈和一輛車,同時從監獄中解放了100多名各族人民。
占領尼勒克縣城後,烏拉斯台遊擊隊改編為三個大單位。第一單位由近300名哈薩克人組成,阿克巴爾被任命為領導,賽義特為副領導。第二單位由維吾爾人、蒙古人和少量錫伯人組成,約250人,格尼被任命為領導。第三單位主要由俄羅斯人組成,伊萬·西托夫被任命為單位領導。遊擊隊員總數超過800人。

1944年11月4日,伊寧解放組織在蘇聯駐伊寧領事館的建議下,決定利用中華民國國民軍主力離開伊寧鎮壓尼勒克叛亂的機會,在伊寧發動起義。在秘密組織和武裝城內群眾的同時,他們還通過蘇聯領事館的幫助向尼勒克遊擊隊送信,請求他們在伊寧起義中提供協助。
1944年11月6日晚,在解放組織的領導下,與各武裝力量負責人舉行聯席會議,成立了領導起義的軍事指揮部。蘇聯紅軍軍官彼得·羅曼諾維奇·亞歷山德羅夫被任命為軍事指揮部司令,拉希姆江·薩比爾·哈吉約夫、阿布杜克里姆·阿巴索夫、瓦爾沙諾夫·米哈伊洛維奇·馬紮羅夫和卡西姆江·坎巴里為成員。
11月7日淩晨,由法提赫·巴圖爾指揮的尼勒克遊擊隊、阿布杜克里姆·阿巴索夫和彼得·羅曼諾維奇·亞歷山德羅夫領導的霍爾果斯遊擊隊,以及解放組織領導下的伊寧市內各族地方起義者和群眾,聯合對伊寧市內國民黨國民軍的主要軍事據點、總督府、伊犁地區警察總部及分局、電站、電話局和專業公司發動全面進攻。11月12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政府在解放組織的領導下於伊寧成立。

在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政府高級指揮部下令對伊寧殘存國民黨軍隊駐紮的哈蘭貝格、機場和朗尚寺發動全面進攻後,遊擊隊在蘇聯軍事人員的協助下,於1945年1月28日淩晨對各目標發動猛烈攻擊。盡管蔣介石曾電告部隊“以超越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堅守到底”,但被圍困在哈蘭貝格等三處的國民黨國民軍殘部無法抵擋伊犁遊擊隊的猛烈攻擊而被擊敗。結果,遊擊隊繳獲了2100支步槍、98挺輕重機槍、2門高射炮、5門迫擊炮、54架飛機(其中許多已被敵人損壞)、16輛車、8台無線電設備及其他軍事裝備。占領哈蘭貝格後,除精河和博爾塔拉縣外,整個伊犁地區完全解放。
1945年4月8日,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授旗儀式在伊寧舉行,正式宣布正規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建立。軍隊制服仿照蘇聯軍隊設計,設立了肩章、領章和旗幟,並分發了獎章和勳章。在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總參謀部下,設立了軍事供應部、政治部、軍事建設部、軍事法庭和軍事行動部等機構。曾為沙皇白俄羅斯士兵、從蘇聯紅軍逃亡並定居伊寧的帕列諾夫被任命為總司令,馬紮羅夫被任命為參謀長,維吾爾人祖農·泰伊波夫被任命為副總司令,格尼·巴圖爾被任命為軍事法庭負責人,阿布杜克里姆·阿巴索夫被任命為政治部負責人。正規軍士兵總數超過4萬人。
盡管國民軍剛剛成立,但他們解放東突厥斯坦的決心和戰鬥精神極為強大。他們將中國軍隊驅逐出北部三個地區,摧毀了被稱為烏魯木齊“鋼鐵堡壘”的石河子和精河防線,並在跨過距烏魯木齊僅150公里的瑪納斯河後準備進攻烏魯木齊。同時,他們組織了南方戰線部隊,開始攻擊天山以南地區,並秘密派人到各地組織反對中國國民黨政府的起義。在南方,他們以塔什庫爾幹和塔什米利克為中心建立了一支武裝叛亂部隊,對中國軍隊占領的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正規部隊解放了戰略上重要的拜城和溫宿縣,將中國軍隊包圍在阿克蘇城墻內。其他武裝叛亂團體也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將中國軍隊逐出其領土。中國軍隊基本上被限制在各地的城墻之內。

1946年4月,雙方簽署了“11點協議”。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名稱被廢除,與國民黨政府成立了聯合政府。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縮減並改編為6個團。南方數萬武裝叛亂分子也放下武器回家。然而,由於中國國民黨政府未遵守協議,聯合政府崩潰,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代表於1947年8月從烏魯木齊返回伊寧。他們再次擴軍,組建了一支由5個騎兵團、3個步兵團和1個騎兵營組成的3萬人的更完善的部隊。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戰鬥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因此,國民黨政府逃往台灣。同年6月,劉少奇前往蘇聯進行秘密會談。會談中,蘇聯建議中國共產黨加快進入東突厥斯坦。1949年8月14日,中國共產黨代表鄧力群攜三名工作人員和一名無線電操作員經阿拉木圖抵達伊寧。據中國政府資料,8月18日,毛澤東致電艾合買提江·卡斯木,邀請他參加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8月20日,艾合買提江·卡斯木回電毛澤東,接受了這一邀請。
根據在1944-1949年東突厥斯坦解放革命期間活躍於伊寧的蘇聯安全人員哈基姆·賈帕爾博士和亞魯拉·別科夫的采訪記錄(蘇聯解體後出版),由革命領袖艾合買提江·卡斯木率領的代表團於1949年8月24日在阿拉木圖與莫斯科高級官員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安全局的一位哈薩克領導人舉行會談。
會談中,蘇聯方面建議艾合買提江·卡斯木等人參加中國共產黨首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不提出任何政治要求或條件,並支持中國的政治計劃。艾合買提江·卡斯木堅決拒絕這一建議,堅持在解決東突厥斯坦政治命運時要求獨立,或至少按聯邦制賦予權利。他堅定表示,如果這不可能,就沒有必要參加會議。會談氣氛極為緊張,一直持續到午夜。由於辯論加劇和壓力增大,艾合買提江·卡斯木、伊沙克別克·穆努諾夫、達利爾汗·蘇古爾巴耶夫等人最終表示,中國共產黨至少應按照蘇聯模式解決民族問題,即授予聯盟共和國地位。然而,莫斯科代表對此也沒有給出滿意答覆,會談無果而終。
根據中國政府為掩蓋真相而編造的虛假歷史,艾合買提江·卡斯木及其代表團於1949年8月24日離開阿拉木圖前往北京參加會議,並於8月27日因天氣原因在貝加爾湖附近墜機身亡。據稱他們在即將於北京舉行的會議上將完全承認共產主義中國政府,不要求任何民族或政治權利。然而,維吾爾人認為艾合買提江·卡斯木及其同伴是陰謀和暗算的受害者。這一真實歷史無疑將在東突厥斯坦實現獨立時揭露。
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解散
在蘇聯的支持下,侵略性的中國共產主義軍隊於1949年10月20日占領了東突厥斯坦。1950年1月20日,東突厥斯坦國民軍正式解散並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完全融入中國軍事結構。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政府部署了前東突厥斯坦戰士對抗印度軍隊,試圖迅速消滅他們的存在。在這場沖突中,他們展現了成為傳奇的非凡英雄主義。這讓中國政府感到震驚和威脅,隨後將他們分散到中國軍隊的各個單位,並以戰後就業為借口,將他們分散到全國各地的城市和村莊。第五軍第13師第38團和第14師第40團這兩個最後殘存的單位於1969年被吸收到北疆野戰軍中並被消滅。在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東突厥斯坦國民軍的將領和士兵通過各種陰謀和借口被系統性地殺害或消滅。
盡管代表著維吾爾人及其他突厥民族崇高驕傲的東突厥斯坦國民軍被侵略性的中國共產主義者摧毀,並在我們民族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在我們的歷史上占據了輝煌的一頁。它仍然是我們的歷史驕傲,也是我們未來革命的靈感來源。
來源:納比江·圖爾蓀,《維吾爾通史》,奧爾洪網站,維基百科, 本文照片為作者提供
日期: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