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弱者才會遵守規則,唯有強者才是安全的。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學榮譽教授 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
以色列和美國對伊朗的核子基礎設施實施了懲罰性攻擊。兩者分別實施的「雄獅崛起」和「午夜重錘行動」,都被描繪成將使伊斯蘭共和國核子計畫陷入停滯的精確打擊。但無論這些轟炸在戰術上取得了什麼成果,它們都有可能在戰略上失敗,因為如今的伊朗會比過往都更堅信,核武才是阻止未來侵略和確保政權生存的唯一途徑。
伊朗曾經被精心策劃組合的施壓和激勵措施帶到談判桌前。儘管不算完美,但這種做法還是奏效了。 2015年各方達成了《聯合全面行動方案》(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伊朗同意限制其核子計畫,以換取減輕制裁和其他讓步。但儘管伊朗顯然遵守了相關條款,但在以色列的敦促下,川普還是在其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拋棄了該協議,破壞了在20個月艱苦外交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互信。
現在,儘管正在跟伊朗進行新的核談判,美國卻與以色列一同放棄了戰略忍耐,轉而訴諸武力。有些人認為,伊朗是因為欺騙國際社會,煽動地區衝突,並將鈾濃縮到遠超任何民用所需水平,才招致打擊。這些抱怨也不無道理。
就連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在以色列發動攻擊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對伊朗履行國際義務的情況表示擔憂。事實上,美國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在分析該報告後,認為「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燃料濃縮廠可以在3周內,將其目前儲存的60%豐度濃縮鈾轉化為233公斤的(武器級鈾),足以製造9件核武。」而川普政府很可能就是受了這一結論的刺激。
不過,國際原子能總署同時也得出結論,稱「沒有可信跡象表明伊朗正在進行未申報的結構性核計畫」,同時強調達成核協議的緊迫性。該機構警告「伊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在生產和累積60%純度濃縮鈾的無核武國家」,距離武器級原料所需的90%純度的技術僅有一步之差。
即便如此,美國和以色列的決策者還是批准了對伊朗位於福爾多、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的核設施的打擊——這些設施都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和基於伊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on-Proliferation Treaty,NPT)承諾的監控之下。這樣一來,兩國就破壞了這個正是為了防止武器化而存在的法律和核查框架。
除了損害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權威及其核查制度,這些攻擊也違反了《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和平利用核能原則(第四條),也觸犯了包括《聯合國憲章》在內的多部國際法。美國是核子超級大國,曾多次發動以政權更迭為目的的災難性戰爭,以色列則是拒絕簽署《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的秘密核武國家。它們藉此發出了一個明確無誤的訊息:只有弱者才會遵守規則,唯有強者才是安全的。事實上,只要擁有核武就可以肆意違反國際法。
不僅大國如此,小國亦然。例如,巴基斯坦就肆無忌憚地扶持跨國恐怖主義和輸出代理戰爭,並威脅對任何越界者進行核報復。這對區域和平的威脅比伊朗的假想炸彈更為嚴重,美國卻保持沉默。
這種虛偽狀況源遠流長。畢竟正是美國在協助和慫恿巴基斯坦暗中製造核彈。在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歷屆美國政府都無視越來越多關於巴基斯坦正在秘密濃縮鈾和製造核武的證據,並繼續向該國提供數十億美元援助。結果,這個脆弱的國家最終擁有「伊斯蘭炸彈」的武裝。
如今,既然外交脫軌、核查失信、脅迫行為常態化、雙重標準被採納,試問還有什麼手段能讓伊朗相信保持無核狀態是明智的,在戰略上是可行的呢?經過多年對核威懾價值的爭論(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甚至發布了反對核武的教令),伊朗決策者幾乎認定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保證國家不受攻擊。
伊朗現在完全有動機退出,或至少限制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框架,並加速向核武突破邁進。正如在1981年,以色列轟炸伊拉克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監督的奧西瑞克(Osirak)核反應爐後,海珊(Saddam Hussein)將其核計劃轉入地下一樣,伊朗也很可能拒絕透明和監督,轉而選擇保密和捉迷藏。這並不是什麼突發的反抗行為,而是對嚴重威脅、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理性回應。
這不僅是伊朗的問題。如果那些強國可以肆無忌憚地轟炸受保障監督的核設施,那試問,還有什麼國家會相信全球核不擴散體制?任何想要避免遭受海珊的伊拉克或格達費(Muammar el-Qaddafi)治下的利比亞(或民主制度下的烏克蘭)命運的政府,都會設法取得核彈,或至少推進到足以讓對手不斷揣測的程度。
實現核不擴散的唯一可行路徑,無論是在現在、將來、甚至永遠,都是外交,而非摧毀。軍事打擊可能會延緩核計畫的進程,卻無法實現長期壓制,尤其是當這些打擊的執行者藐視那些他們聲稱要執行的規則時。最終,「雄獅崛起」和「午夜重錘行動」給人留下的記憶,可能不是針對伊朗核突破的先發制人打擊,而是促使它實現這一目標的催化劑。
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是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學榮譽教授及柏林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學院研究員,著有《水,和平與戰爭:對抗全球水危機》(Water, Peace, and War: Confronting the Global Water Crisis
轉載自《上報》原標題為《An Iranian Bomb Just Became More Likely》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Project 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