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其「對等關稅」政策震撼全球貿易秩序,尤以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態度震懾國際。從歐盟到亞洲,甚至中國大陸,無一能免於高壓關稅威脅。川普視中國為美國貿易逆差的首要來源,試圖以關稅與轉運限制重塑全球供應鏈。
川普對等關稅的霸權邏輯
川普的對等關稅顛覆傳統「相互關稅」,轉為單邊高壓工具。他宣稱美國作為全球最開放經濟體,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導致巨額貿易逆差。2025年2月13日,白宮聲明顯示,對等關稅旨在糾正「非對稱性」,迫使他國接受美國主導的貿易條件。關稅不再依品項差異化,而是針對原產地一刀切,如歐盟關稅從2.5%飆至15%,台灣從32%降至20%,仍高於日韓的15%。
美國市場的吸引力與技術、金融霸權是川普的底氣。他以高關稅威脅(如對部分國家達50%),迫使對手妥協。對大陸,川普態度尤為強硬,指其為貿易逆差「元兇」,並以安全為由,針對高科技產品施加額外限制。對等關稅的「相互」之名,實為美國單方面定義的公平,挑戰全球貿易規則。2025年4月2日,美國平均有效關稅率(AETR)升至22.5%,為1909年以來最高,7月降至18.4%。
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與轉運打擊
川普視中國大陸為美國經濟與安全的最大威脅,延續第一任期貿易戰策略。2025年4月2日,他宣布對大陸進口商品徵收34%關稅,高於歐盟與日韓,4月11日進一步升至145%,並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調查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可能加徵關稅。大陸對美出口以電子產品與機械為主,2023年貿易順差約3000億美元。川普認為,這一順差源於大陸的「不公平」貿易政策,要求大幅開放市場並減少高科技補貼。
為規避高關稅,大陸企業通過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設立工廠,將商品轉運至美國。2025年8月1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對轉運商品徵收40%額外關稅,矛頭直指大陸的轉運網絡。新規適用所有間接運輸貨物,但大陸因其龐大製造業基礎受影響最大。貿易專家史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預測,大陸將強烈不滿,可能影響與美國的談判。為確保執行,川普政府計劃推出「原產地規則」,類似《美墨加協定》(USMCA)要求汽車75%北美零部件的標準。

儘管如此,川普近期對中國大陸態度有所軟化。5月12日,美中在日內瓦談判達成90天關稅減讓協議,美國對大陸關稅從145%降至30%(10%基線關稅加20%芬太尼懲罰性關稅),中國大陸從125%降至10%。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指出,川普因經濟互依、2026年期中選舉壓力及和平締造者定位,傾向妥協。
歐盟的屈服與無奈
歐盟作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2025年7月27日同意對美出口品接受15%關稅,遠高於過去的2.5%。這一妥協源於歐盟在談判中的弱勢地位。歐盟對美貿易享有約2000億歐元的商品貿易順差,但缺乏有效反制手段。報復性關稅只能影響930億歐元的美國出口,且服務貿易的報復因依賴美國數位企業(如微軟、網飛)而受限。歐盟內部企業敦促盡快達成協議,以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
歐盟的技術落後進一步削弱其談判籌碼。2022年,美國研發支出達8860億美元(GDP占比3.5%),而歐盟僅3820億美元(GDP占比2.2%)。在人工智慧與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歐盟企業幾無競爭力。義大利經濟學家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警告,歐盟若不加大公共投資與整合資源,將在全球競爭中持續落後。德國反對大規模聯合借款,限制了資金動員,迫使歐盟接受不利條件。
歐盟內部對川普的強硬態度引發爭議。德國批評美國的單邊主義,法國則對數位服務稅的爭議保持沉默。歐盟試圖透過WTO反制,但該機制自2019年起癱瘓,無法即時約束美國。報復性關稅可能引發美國對歐盟葡萄酒等產品徵收50%關稅的報復,使歐盟陷入進退兩難。研究估計,歐盟GDP因關稅長期下降0.3%,但因對美貿易敞口有限(約2.9% GDP),不至於引發衰退。
亞洲的妥協與策略調整
亞洲國家難逃關稅壓力。日本承諾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韓國承諾3500億美元並開放市場,換取15%的較低關稅。台灣關稅從32%降至20%,但仍高於日韓,顯示談判弱勢。台灣對美出口以伺服器等電子產品為主,佔46.2%,以20%關稅實施,估計通膨上升0.02%,GDP下滑0.03%。半導體關稅尚未明朗,但美國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調查,可能進一步加壓。
日韓的妥協伴隨策略性讓步。日本強調投資僅1-2%為真金白銀,其餘為融資擔保;韓國以能源採購與市場開放換取喘息空間。台灣因談判未達最終協議,面臨較高關稅,但仍有下調空間。這些國家依賴美國市場與技術,難以採取強硬對抗,只能以投資承諾或市場開放換取關稅減免。
東南亞國家面臨轉運關稅挑戰。越南與美國達成協議,對轉運商品徵收40%關稅,馬來西亞(15%關稅)則努力簡化海關流程,減少大陸零部件比例,以符合美國的原產地規則。然而,這些措施難以完全規避大陸的轉運影響,顯示川普政策的廣泛衝擊。研究顯示,亞洲經濟體服務出口預計2025年成長4.4%,但商品貿易受關稅影響可能下降0.2%。
全球經濟結構的脆弱性
川普對等關稅的成功,根植於全球經濟的不對稱性。美國主導消費市場、數位技術與金融體系。歐盟與亞洲企業在雲端運算、串流服務等領域依賴美國技術,難以替代。大陸雖在製造業強大,但高科技領域受限於美國技術封鎖。2022年,大陸研發支出雖領先歐盟,但與美國相比仍有差距,鞏固了美國技術霸權。
WTO規則的弱點助長川普的氣焰。對等關稅違反WTO的最惠國待遇與關稅限制原則,但WTO爭端解決機制自2019年起癱瘓,無法有效約束美國。歐盟與大陸雖可訴諸WTO,但程序冗長,難即時反制。報復性關稅可能引發美國更強硬回應,如對大陸高科技產品或歐盟葡萄酒加徵高關稅。大陸以稀土出口限制反制,顯示其報復能力,但短期內難以脫離對美市場依賴。全球商品貿易預計2025年下降0.2%,若關稅全面實施,可能進一步萎縮1.5%。
結語
川普的對等關稅以美國經濟霸權為後盾,針對中國大陸的轉運與高科技限制尤為嚴厲,卻因經濟互依與政治考量展現妥協空間。歐盟因技術落後與內部分歧無力抗衡,亞洲國家以策略性讓步換取喘息,中國大陸則在強硬與談判間尋求平衡。全球經濟的不對稱性與WTO的無力,讓川普得以主導貿易秩序。未來,各國或將加速技術自主與市場多元化,以降低對美國依賴,但短期內,川普的關稅霸權難撼動,全球經濟正面臨單邊主義引發的深刻變革。
轉載自《銳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