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當時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的話,對這項決議案的詮釋近年來卻日益成為兩岸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攻防焦點。而且不僅美國國會,還有英國議會、歐洲議會等近年都曾先後通過相似的決議,強調聯合國2758號決議,並未確定台灣的國際地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聯合國大會第80屆年會在紐約開幕之際,美國在台協會9月12日回復台灣媒體查詢時強調,北京當局引以為據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報”等二戰文件“從未決定台灣的最終地位”。此番表述更將“台灣地位未定論”重新推上兩岸爭辯的核心。北京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9月18日對此做出回應,稱“歷史不容篡改,台灣屬於中國地位已定。”這項半個多世紀前誕生的決議為何重新成為爭議焦點?中美台三角關係在特朗普任下微妙互動之際,如何理解美國政府關於台灣地位未定的表述?台灣朝野各自的立場又有何不同?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宏仁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介紹了他的觀察與分析。
法廣:最近,聯合國2758號決議又成了一個熱點話題。這個決議其實是在1971年的時候通過的。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以後這項決議突然又成為爭議熱點呢?
王宏仁:2021年是這個2758號決議的50周年,可以說是一個有象徵性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北京當局很多在國際上的攻勢,就是透過北京自己對2758號決議的解讀,去要求聯合國體系,無論是它的周邊組織或者是聯合國本身,不能讓台灣人,包括記者,用他們的識別證等證件入場,有點是限制或者是說阻撓台灣的國際參與。 所以在那個時間點,台北也連同當時自己的友邦,發起了一場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拆解迷思的努力,拆解中國方面的解讀,也用重新詮釋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與北京當局打宣傳戰。也就是說,雙方圍繞這個話題的互動在2021年就已經開始。
除此之外,我覺得,美方過去這幾屆政府,雖然是不同政黨,從拜登到川普,其實他們也相當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比如,川普第一任期的時候也有通過一些法案,去支持台灣的友邦協助台北方面來爭取國際參與。最近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25年的時候,(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也把“不支持台灣獨立”的這樣的措辭刪掉了。
最後,其實美國方面也有一些改變,導致於說這些情況就晉陞到了中美雙方圍繞台灣的國際參與的一個角力。大概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就會知道,為什麼最近這段時間聯合國2758號決議又變成了國際論述戰裡面的一個焦點。
法廣:從兩岸各自對2758號決議的解讀來看,雙方關鍵的爭議焦點是什麼呢?
王宏仁:中國方面在解讀2758號的決議的時候,將它與“一中原則”綁在一起的,把這樣一個國際文件解讀成證據,去證明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這些國際組織就不能讓持有台灣護照的或者相關證件的人進入這些場所,除非中國同意。也就是中國在藉由這項決議,去要挾其他國家這樣做。我們認為這是過度解讀。過度之處是2758號決議的原始文件裡面,講到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政權的唯一代表。這一點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份決議並沒有提到台灣……
法廣:但是提到將蔣介石政權的代表驅逐出在聯合國的席位……
王宏仁:對,就只有這個。但是中國方面認為,這意味着國際社會當時承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但這是中方的解讀。
台北的解讀與美國的解讀相近,或者說跟美歐國家支持的立場比較一致。也就是認為2758號決議只解決了當時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歸屬問題。決議中提到的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取代了蔣介石政權在聯合國的席位,涉及的是它在聯合國權力的代表性,並沒有涉及到台灣主權或代表權這個部分。那就不能過度解讀說,之後,聯合國的各種活動因為有這個文件就不能讓台灣參加。 因為決議裡面沒有這樣說。如果把一個文件過度解讀,國際社會會認為這對台灣當然是不公平的。
法廣:但是當時1971年這項決議解除蔣介石政府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並將它排除出聯合國之後,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也就否認了對台灣中華民國的國際承認呢?
王宏仁:我覺得這就是現在北京希望大家這樣過度解讀的部分。可是,如果就法論法,從法律意義的層次來講,這個文件上面沒有提到的內容,我們能不能把它衍生某個意涵?不同的法律專家對此當然有不同的想法。就看你是要用局限的方式來解釋還是用擴張的方式來解釋這個部分。北京和台北的立場當然完完全全相反。北京方面要擴張解釋。可是,從台北觀點來看,決議當然只提到由中華人民共和取代蔣介石政權的代表席位,並沒有具體去講,在取代之後,怎麼樣處理台灣的國際參與。決議對此並沒有過度延伸。我覺得,站在台北的立場,會認為這其中其實還有一些解讀的空間,而不是像現在北京所說的,它代表確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法廣:中國官方現在非常強調幾個國際歷史文件,一個是《開羅宣言》(1943年11月),一個是《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在這之後,跟台灣有關係的就是《舊金山和約》(1951年9月)。這三份歷史文件是在不同時期。中方承認頭兩個文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但是否認《舊金山和約》的內容,但這三個文件並沒有規定台灣的國際地位……
王宏仁:第一個問題是,我覺得現在台北方面的立場就是不管是《開羅宣言》還是《波茨坦公告》,都比較屬於一種宣示,並沒有法律效益。與treaty不同,不是條約。真正能夠去確認國際共識的文件是《舊金山和約》部分。當時中華民國並沒有參與簽訂《和約》,它是在1952年4月在台北,與日本另外簽訂《中日和約》。我自己去讀《舊金山和約》的時候,想法是,《和約》全文只在第二條提到台灣,在第十條提到中國。理論上講,我覺得有一個解讀問題,對於當時的《舊金山和約》簽署方來講,在第二條和第十條分別提及台灣和中國,代表當時的日方在與其他國家在簽訂《和約》的時候,刻意分開處理,在第二條提及台灣(文件上面寫着Formos和澎湖),在第十條是寫的是China,也沒有明確是People’s Republic pf China或是Republic of China。如此分開處理的時候,就讓人不得不推論說,這是把台灣與所謂China當作兩個不同的東西來對待。 更何況,蔣介石政權後來他也已經沒有辦法代表整個中國大陸地區,因為他實際佔領的地區當時就只有台、澎、金、馬等部分。
法廣:美國在台協會(AIT)9月12號有一段很明確的評述,特彆強調《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並沒有確定台灣的國際地位。在中美台三方關係當前狀態之下,您覺得美方為什麼要做這樣明確的表態呢?
王宏仁:我覺得美方很多舉動其實也是被動而為。就是說他在做很多動作之前,會去觀察兩岸在國際社會上面互動的情況。如果你從近期來看,中共在九三大閱兵之前,包括王毅外長, 在8月的時候,在很多不同的場合,已經開始大肆宣傳九三閱兵。但這次九三閱兵不只是閱兵,它更是將中國官方的二戰史觀重新做立場的聲明和解讀,這其中當然就包括了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這種地位。但它不只是政治宣傳,而是也在利用國際文件,去強化其他國家對於台灣與中國關係的認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美方也認為有必要在歷史文件的解讀上,讓敘事角度更公平,不能讓國際社會只聽中國的一面之詞。當然,台灣也加強了國際宣傳,只是畢竟我們的友邦國家數目現在也只有12個。在中國透過它的友邦國家做宣傳的時候,美方可能還是會比較願意站在一個公允的角度,來替台灣來發聲,為台灣多爭取一些國際空間。我覺得可能是美方的主要出發點。
法廣:台灣朝野兩黨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不同之處何在?
王宏仁:我覺得民進黨的主張是蠻清楚的。第一,它當然反對中國方面扭曲2758號決議的作法。而且民進黨立場認為, 2758號決議沒有處理到所謂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或者說沒有明確表明,聯合國應該禁止台灣加入聯合國和聯合國的周邊組織。何況,民進黨立場是不承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有任何的代表聲音,因為它已經被中共驅逐了(2758號決議)。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唯一代表中國,所以,從民進黨的立場來講,我們不是用中華民國的名稱來去重新訴諸和加入聯合國體系的組織,而是應該用台灣的名稱加入,因為從2758號來看,蔣介石政權和他所謂的中華民國已經是被排除了。假如再去跟對岸去爭執這個部分沒有意義。這是民進黨的立場。
國民黨的立場當然會側重我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在內戰時的狀況,ROC這個中華民國自始至終都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也是主權國家。所以,雖然國民黨和民進黨一樣,也反對中國扭曲2758號決議,可是國民黨主張用ROC(中華民國)這個名義去爭取國際空間,而不是用台灣名稱。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一個比較大的差別。
至於民眾黨,我覺得,民眾黨看起來是比較支持用台灣名稱爭取國際參與。但是,因為它現在要同國民黨在國會合作,所以,它早先支持使用台灣名稱的立場,我感覺它現在也比較猶疑了,會認為,還是可以用中華民國的這個名稱來加入(聯合國及其周邊組織)。我覺得它的立場是比較模糊的。
法廣:台灣民間經常有爭取台灣入聯的團體和活動,在每年聯大會議期間,他們都會去組織一些集會活動。他們所要求的“入聯”是以什麼名義入聯呢?而且假設加入聯合國,那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宣布台灣的獨立呢?
王宏仁:這些每年到聯合國,到紐約遊行,或者其它各種活動的團體,他們當然還是希望用台灣的名稱,因為,第一個,台灣名稱,現在全世界,國際社會都知道;第二,這樣比較不會混淆,因為如果用Republic of China,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做論述對抗的時候,有時候國際友人就會混淆,他會覺得好像對他來講都一樣,只是多一個People’s字眼,不清楚,這到底是不是指同一個東西。所以,那些入聯的支持者還是會認為,要用台灣的名義。
那這是不是就是台獨呢?我覺得,就看你怎麼去定義“台獨”。如果按照現在台北方面的說法,那當然沒有“台獨”的問題,因為台灣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有軍隊、人民、土地,它也在國際上行使主權。 即便由於國際打壓,受到中國的威脅,我們好像只有12個正式的外交關係友邦,可是問題是這12個友邦之外,還有很多支持我們台灣的、這些我們叫做partner的國家,他們和我們都形成一個很強的partnership(夥伴關係)。這當然包括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我覺得就這個狀況來講,之所以現在去不斷地呼籲,要加入國際組織,是因為受到中共打壓,很多在國際上應該享有的聯合國權益和權利,我們都沒有享受到。這其實非常不公平,也是不對的。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我們應當修憲等等,類似向世界宣稱獨立等等。但是也有一些人會比較務實,不認為我們必須要特別宣布獨立,反而現在比較務實地,只是去爭取我們在國際上作為一個國家應該要有的權益。
的確,在台海兩岸的政治輿論攻防戰之外,台灣島內人民的國家認同也不斷與兩岸關係歷史遺留的爭議相互糾纏。而由於對岸不斷施加的各種壓力尤其是軍事壓力,王宏仁教授認為,其實島內民眾缺少一個能夠從容思考自身身份認同與國際名義的時間與空間。
台海兩岸圍繞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爭辯之際,聯合國大會第80屆年會上,巴勒斯坦國正以加沙走廊幾乎被以色列軍隊夷為平地的代價,爭來新一波國際承認。這些遲來的承認是否能讓戰火停息尚不得而知,但一名學者評述指出:國際承認不能建立起國家,沒有國際承認也並不阻擋一個國家的存在。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