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焦點》周刊刊載了德國財經專家和暢銷書作家Matthias Weik的文章。這位專家認為,中國電商Temu會給德國經濟模式帶來致命一擊。雖然德國消費者保護組織以及歐盟都在設法阻擋Temu,但財經專家Weik認為,Temu 不僅僅意味着廉價的網購樂趣,它還揭露了歐洲雙重標準的弱點,並加速了歐洲自身經濟模式的衰落。
2024 年,中國購物應用 Temu 以驚人的速度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從西班牙到波蘭,從愛爾蘭到希臘。幾乎到處都不是歐盟(EU)企業,而是 Temu 佔據了下載榜首。每天有數百萬歐洲人直接從中國訂購低價商品。對一些人來說,這只是網購的新潮流。但實際上,Temu 是歐洲經濟模式“緩慢自殺”的象徵。
Temu 代表着一種簡單卻無比有效的原則:最大化便利,最小化價格。在這裡,便利戰勝了理性。這恰恰是歐盟大多數消費者明顯想要的。很少有人在意可持續性、公平性,甚至更不在乎歐洲的產業鏈因此受到損害。
信息已經十分明確。數字消費的未來不是由歐洲平台決定的,而是由中國平台塑造的。德國和歐盟政客談論轉型、可持續性和價值觀,而民眾卻更願意支持一種完全無視這些原則的商業模式。Temu 是最清晰、最醒目的例子,展示了歐洲民眾與政治家之間的巨大鴻溝。
德國——或者說其部分政治精英——喜歡把自己塑造成道德上的世界強國。政客們舉着道德大旗環遊全球,宣揚環保、勞動者保護、供應鏈法案和嚴格的環保規定。結果是年復一年加重本國經濟負擔,使德國在國際競爭中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德國製造的產品因此不斷變得更貴。然而,顯然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支付高價,或者由於經濟狀況惡化(尤其是稅收和負擔不斷增加)根本負擔不起。
但Temu 卻能做到廉價。不僅德國消費者,連我們的歐洲鄰國也熱衷在 Temu 下單。對於這家中國平台來說,環保、工人權益和人權都不是核心議題。但消費者顯然毫不在意——僅在 2024 年,路透社報道稱,Temu(與 Shein 一起)每天就向德國發出約 40 萬個包裹。
諷刺幾乎再明顯不過:
- 德國和歐盟不斷收緊環保要求,但在遠東以完全不可接受的條件生產的商品卻免關稅流入本國。
- 德國政客和工會宣傳勞動者權益,而公民購買的商品卻沒人關心公平工資或工作條件。
- 政客們談論歐洲的主權,而公民卻把金錢和數據源源不斷地送往中國。
我們的經濟基礎就這樣被自己親手毀掉。德國和歐洲在三個層面上輸掉了:
- 經濟上:資金和價值創造流向中國,本土供應商被取代。
- 社會上:我們自欺欺人,一邊高喊可持續性,一邊在實踐中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情。
- 文化上:由於無法在價格上與中國競爭,歐洲的創新要麼被忽視,要麼被市場淘汰。
如果有人認為這種趨勢只是暫時的,那完全是脫離現實。Temu 不是特例,而是未來趨勢的藍本,並且正以驚人的速度到來。
歐盟政客為供應鏈法案、二氧化碳定價以及無休止的新官僚機制而自我慶賀。與此同時,中國的平台卻正在席捲市場。在歐盟,尤其是德國,企業被系統性地扼殺,而不是通過改善環境來提升競爭力。能源價格遠高於國際水平。官僚主義持續膨脹,卻沒有得到根本性削減。政治上的不確定性阻礙投資。與此同時,部長們還在全球宣揚崇高目標,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繁榮的根基——也就是工業和數字價值創造——正在悄然瓦解。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