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之聲發刊詞 Eng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隱私條款 Privacy Policy
  • 提供新聞 Authors contributions
  • 連絡我們 Contact us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 首頁
  • 關注熱點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老陳時評】六四感言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二)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比爾曼自傳】 第二十六章 咬緊牙關,日子還得過下去(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誓言: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紀念「六四」活動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英偉達CEO黃仁勳:不能低估中國在芯片行業追趕的能力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六四」真相不容忘記

    誓言: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紀念「六四」活動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國殤之柱」重現柏林 六四精神永續

    全球超過百位媒體領導人與無國界記者一起要求釋放香港新聞自由象征人物黎智英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萬潤南紀念「六四」詩詞四則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辱軍辱華現象 習近平新時代躬逢其盛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香江寄語】:中國貝利亞的多面人格——讀余汝信《康生年譜》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淇園漫步】走出聖經到「米兔」的蘇珊娜 ——記科隆瓦爾拉夫博物館特展

    「算香」義大利麵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萬潤南紀念「六四」詩詞四則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詩寫臺灣 臺灣更美 —–序《詩寫臺灣》

    馬克吐溫筆下的華人形象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達賴喇嘛和屠圖宗師——《喜悅》紀錄片帶給人類什麼?

    他的謙遜和人性力量-STATEMENT on the 5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IU Xiaobo

    永不熄滅的明燈——劉曉波逝世五周年倫敦紀念活動YouTube視屏

    與曉波討論西方的「綏靖政策」——劉曉波逝世5週年倫敦紀念會上的講話

    紀念劉曉波的重要而現實意義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聯邦外交部和法國外交部關於中國數名人權捍衛者被定罪和逮捕的聯合聲明

    美國筆會強烈譴責中國當局重判許志永和丁家喜PEN America Condemns the heavy Sentence to Xu Zhiyong and Ding Jiaxi

    王怡:出於信心的不服從者

    Faithful Disobedience: Writings on Church and State from a Chinese House Church Movement

    上一個 下一個
  • 首頁
  • 關注熱點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老陳時評】六四感言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二)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比爾曼自傳】 第二十六章 咬緊牙關,日子還得過下去(二)

    上一個 下一個
  • 政經論壇

    誓言: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紀念「六四」活動

    武統未至 台灣朝野三黨兩岸政策已先被北京統一

    【田牧筆談】走出「六四」的迷惘與疲頓

    巴基斯坦依然是恐怖中心 更造成阿富汗動盪

    英偉達CEO黃仁勳:不能低估中國在芯片行業追趕的能力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權觀察

    「六四」真相不容忘記

    誓言: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紀念「六四」活動

    人權觀察譴責中國當局在天安門屠殺34年後禁止紀念活動

    「國殤之柱」重現柏林 六四精神永續

    全球超過百位媒體領導人與無國界記者一起要求釋放香港新聞自由象征人物黎智英

    上一個 下一個
  • 人文天下

    萬潤南紀念「六四」詩詞四則

    【田牧筆談】:日本的矢志與苦情

    辱軍辱華現象 習近平新時代躬逢其盛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香江寄語】:中國貝利亞的多面人格——讀余汝信《康生年譜》

    上一個 下一個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淇園漫步】走出聖經到「米兔」的蘇珊娜 ——記科隆瓦爾拉夫博物館特展

    「算香」義大利麵

    【淇園漫步】「猶太母豬」宣判無罪

    上一個 下一個
  • 文學世界

    萬潤南紀念「六四」詩詞四則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反對戰爭是作家的使命與任務 ——2023年布萊德第55屆國際作家會議簡報

    詩寫臺灣 臺灣更美 —–序《詩寫臺灣》

    馬克吐溫筆下的華人形象

    上一個 下一個
  • 視頻薈萃

    達賴喇嘛和屠圖宗師——《喜悅》紀錄片帶給人類什麼?

    他的謙遜和人性力量-STATEMENT on the 5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IU Xiaobo

    永不熄滅的明燈——劉曉波逝世五周年倫敦紀念活動YouTube視屏

    與曉波討論西方的「綏靖政策」——劉曉波逝世5週年倫敦紀念會上的講話

    紀念劉曉波的重要而現實意義

    上一個 下一個
  • 專文
    • 田牧新著
    • 淇園漫步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香江寄語
    • 北京觀察
    • 比爾曼自傳
    • 潤南文苑
    • 雪山下的火焰
  • 古典音樂

    精選舒伯特鋼琴古典音樂Ⅱ

    約翰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維瓦地古典音樂精選

    孟德爾松古典音樂

    布拉姆斯古典音樂精選

    上一個 下一個
  • English

    Imagine: Tyrants love to write poetry!

    聯邦外交部和法國外交部關於中國數名人權捍衛者被定罪和逮捕的聯合聲明

    美國筆會強烈譴責中國當局重判許志永和丁家喜PEN America Condemns the heavy Sentence to Xu Zhiyong and Ding Jiaxi

    王怡:出於信心的不服從者

    Faithful Disobedience: Writings on Church and State from a Chinese House Church Movement

    上一個 下一個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首頁 專文

【比爾曼自傳】第一章 母乳的真相(一)

比爾曼著/ 廖天琪譯文 /比爾曼著/ 廖天琪譯
2022 年 1 月 24 日
在 專文, 比爾曼自傳, 關注熱點
【比爾曼自傳】第一章	母乳的真相(一)

比爾曼的父母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共產黨員。圖中前排口叼香煙的是他父親達格貝爾,他是漢堡船塢的工人。圖:比爾曼提供

转换简体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Twitter分享到 Line分享到 WeChat

1. 母乳的真相 家庭和共產黨人的反抗

推薦新聞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2023 年 6 月 5 日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2023 年 6 月 5 日

卡爾-沃爾夫(Karl-Wolf)1936年誕生於漢堡

卡爾-沃爾夫(Karl-Wolf)。這是我的出生證上登記的名字。不是沃爾夫,而是卡爾-沃爾夫‧比爾曼(Karl-Wolf Biermann)。在千年帝國的第四年,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在漢堡出生,時間是十二點過五分,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足足八個月的嬰兒。我娘細聲細氣地問著那標準的問題,聖喬治醫院的接生婆剪斷了躋帶後,從牙縫裡擠出:「是男孩。」艾瑪喜不自勝地笑著。產婦艾瑪‧比爾曼(Emma Biermann)是工人,她竟然哼出那首挺蠢的小曲「我們有個兒子,繼承王位的皇子…」接生婆大約很惱怒,她頂著舌尖說:「這娃有個小猶太鼻子!」

這個禮拜天的晚上,我爹趁他在德國船塢加班的空隙中,趕到醫院。達格貝爾(Dagobert)善意地瞄了一眼娃娃,但他眼裏卻只有他的艾瑪。他多麼開心,他深愛自己的妻子,同時也感激她。「妳不僅是我鍾愛的人,也是我擁有的最佳同志」,他在後來給她的信中如是寫道。

比爾曼的猶太工人家族

達格貝爾‧比爾曼學過鎖匠和機械製造的工藝。有一個援助猶太困難家庭的「拉澤如斯-顧姆佩爾」協會(Lazarus-Gumpel-Stift),座落在許拉赫特街(Schlachterstrasse),是一所陽光照不進的後院屋子,他就是在那兒長大的。我爹的爹叫約翰‧比爾曼(John Biermann),是個單幹戶的流動電工頭。他的「公司」除了他,就是一個整齊地擱放著工具的木盒子,外加一架梯子,幾卷電纜和一個沈重的小盒子,裡面裝滿了小的電工用具。我父親的弟弟卡爾(Karl)比他小兩歲,也是電工。他們有個漂亮的妹妹,名叫羅莎(Rosa),比父親小十二歲,是做帽子的。由於祖母露薏莎(Louise)出身在東正教的樂文塔爾(Loewenthal)家庭,她就把孩子們都送到塔爾木德‧脫拉實業中學(Talmud Tora Realschule)去受教育,塔爾木德以及脫拉都是希伯來語,學校就在格林德爾(Grindel)的猶太教堂隔壁。不過達格貝爾十四歲就到漢堡港口的布羅姆&佛斯(Blohm & Voss)船公司去當學徒了。他不僅是猶太人,也更要作一個有用之人,他加入了金屬業工會,於是他的宗教信仰立即就被共產主義所取代了。他活兒幹得出色,還能說會道,就被其他學徒們選為發言人。

他坦蕩的風格引起了公司上層的注意。四年學徒藝滿之後,雖然他名列前茅,得到學徒結業證書,卻被一紙辭書解僱了,並且也上了「黑名單」。這意味著,即便在造船業危機過去之後,他依然將長年失業。

父母親結識成婚,雙方的家庭成員都成為共產黨人

達格貝爾在德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德國共青團」那裡認識了艾瑪‧迪特里希(Emma Dietrich),他們彼此傾慕。他愛慕她的直率,她愛慕他的耐心。艾瑪的中學老師跟她父母親說:「艾瑪應當繼續求學,她能夠當老師。」但是父親迪特里希先生厲聲說:「我們可負擔不起一位女公爵」。於是一九一九那年,艾瑪就去學藝當織工。學了兩年,她總是超額完工,賺錢不少。之後她到蘇爾特(Sylt)島上去工作,編織講究的時裝。到了一九二四年她更漸入佳境,受僱於漢堡的盲人中心。

在那裡她為機械紡織廠獨自組建了一個盲人作坊。

這對情人於一九二七年結為連理,兩人都加入了德國共產黨,成為工人運動中的積極份子。艾瑪的妹妹洛特(Lotte)和弟弟卡爾(Karl),也被稱為卡里(Kalli),也與達格貝爾相處融洽,他們既是家人又是同志。同樣的,艾瑪的父母親,卡爾(Karl)和瑪莎(Martha)也加入了。迪特里希一家本在薩克森(Sachsen),經由基爾(Kiel)來到漢堡定居。她父親在薩爾(Saal)河畔的哈勒市(Halle)的鑄鐵廠當學徒工時,滾燙的鐵漿將他的一隻眼毀了,以致他在舉槌時,測不准距離,只好改行到工地上去當挑夫。肩上每每扛著二十五塊磚頭爬上工地的梯子,落下了弓背和病痛。

這個薩克森人在漢堡成為共產黨的「紅線戰鬥隊」(RFB)的領頭人物。卡爾是會員們公認的保護傘。同志們取笑他說,真不賴啊,他那隻玻璃眼在盯人的時候能夠不眨眼呢。也許這真是他這一生唯一的優勢:每年參加為世界革命勝利而舉辦的射擊比賽中,他都名列第一,得到一整條的火腿作為獎品。

納粹黨在三十年代初取得了政權。有一次,納粹的衝鋒隊(SA)與共產黨的紅線戰鬥隊和工會及社民黨組成的「鐵前線」(Eiserne Front)相互惡鬥,砸爛了組織的會場時,達格貝爾成功地、不流血地跟青年資產階級的納粹份子進行爭辯,而沒有陷入雙方的拳腳混戰,他因而出了名。一九三二年我父親不幸被自己人指控為「異己份子」,因為他主張共產黨應當和社會民主黨合作起來對抗納粹,這是違反共產黨所標榜的立場的 。

納粹禁止共產黨,共產黨人卡爾被判死刑

與社會民主黨的命運不同,德國共產黨在納粹一九三三年上台之後,立即遭到禁止,黨的機關報《漢堡人民報》也旋遭封閉,共產黨人只能非法地繼續工作。我的父母和舅舅卡里都屬於聖喬治的黨小組,接著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我父親被捕了。他當時正在一個畫家的畫坊中,用很低級的油印機在複製被禁報紙的號外,想要非法地傳播。他當場被捕。由於原來的報紙編輯從三月份起就已經被預先抓捕,關進福爾斯畢特爾(Fuhlsbuettel)的集中營裡,達格貝爾就取而代之寫了社論,報導了即將進入審判程序的阿彤納爾週日流血案(Altonaer Blutsonntag):將近一年之前,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七日那天,納粹衝鋒隊和共產黨人之間發生暴力打鬥,有十八個人被射殺。納粹一上台就把四個人,包括未成年的青年男子,其中一名是鞋匠卡爾‧沃爾伏(Karl Wolff)送上了火速成立的法庭。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四個人判處死刑,定於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行刑。極刑就在法庭的後院執行,他們被劊子手一個接一個地用斧子砍頭。當最後輪到卡爾‧沃爾伏將頭伸到斬板之際,他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將被綑綁在背上的雙手鬆綁。這名年輕的鞋匠說,想在生命最後一刻能伸直一下軀體。繩子剛一鬆開,他就反手用手銬去敲擊旁邊一個官員的牙齒。

納粹將父親下獄兩年,我被命名卡爾

我父親於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四日被判刑兩年。他謊報那張非法報紙上的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因而救下兩名同犯。他的妻子在判刑的當天被公司解聘,往後一切的求職信都被拒絕。幾個月之後,勞務局把她介紹到一家工廠去幹最低級的粗活。

不久艾瑪的弟弟卡里帶來一個新人。他是被處死的卡爾‧沃爾伏的哥哥,他是工人,也是紅線突擊隊裡的共產黨員,就像其他同志,他也必須逃避納粹的追捕。艾瑪負責藏匿這個漢斯‧沃爾伏(Hans Wolff)兩三天,直到通往漢堡港口的逃亡之路通暢了,他就可以前往丹麥。她將沃爾伏的哥哥藏到動身那天,用普通的報紙包了三個香腸麵包,以淡定的口氣說出了很大的承諾:「同志,如果我丈夫在一年半後出獄,如果我懷孕,如果生下一個男孩兒,我們會給他起你弟弟的名字。這樣我們就造出一個新的卡爾‧沃爾伏了。」

母親艾瑪金髮美麗,也是個共產黨人。他們為初生的嬰兒命名卡爾‧沃爾夫。是紀念那位被納粹處死的勇敢青年共產黨人,卡爾。圖:網絡截屏

然而離達格貝爾釋放還有很長的時間。有一個星期日的下午,暫時守寡的艾瑪穿過處女堤街(Junfernstieg),適逢一隊衝鋒隊敲鑼打鼓威風凜凜地走過。就在這不幸的時刻,一朵幸運之花綻放了,艾瑪愛上了另外一個男人。

母親艾瑪的情人

他又是著了甚麼迷呢?有著一頭卷髮的青年女子站在路邊,是唯一沒有對他們行希特勒式舉手禮的人。他把她叫過去問話。

這名來自漢堡內阿斯塔湖(Binnenalster)的瀟灑男子是個家庭富裕,有教養的人,並且也反對納粹。他比艾瑪小幾歲。福里德爾‧龍格(Friedel Runge)是介於社會民主黨、紈絝富家子和共產黨人之間的混合物。他是左傾的獨行俠,擔任商務的代理人,已經擁有自己的私人汽車。他吸引了鎖匠達格貝爾‧比爾曼的妻子,帶著她去看歌劇,也跟她上床。週末他們像普通老百姓一樣到比勒(Bille)河畔去溜達,或小資產階級品味十足地到阿斯塔湖(Alster)邊來,他們也去易北河(Elbe)對岸的老區漫遊。福里德爾跟他朋友打賭逞強,潛身在木橇下面穿過易北河,這等於自願在水中接受酷刑。他很強悍,卻不失溫柔,迷上了那個金髮的女共產黨人艾瑪‧比爾曼。艾瑪丈夫在獄中,但她很好奇,什麼都想知道。艾瑪很美,容易興奮激動,她又是那麼孤獨單身。

兩人渡過了既是天堂又是地獄的漫長一年,然而時間實在又短促得殘酷。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達格貝爾釋放出獄之日臨近了,他的妻子對這個開心卻尷尬的日子滿心憂慮。艾瑪心中千百遍地悸動著、思考著,最後她決定強迫自己接受黨的任務,出於對黨的忠誠,出於對自己丈夫同志的尊重,她犧牲愛情!

在她丈夫出獄的頭一天,艾瑪和情人最後一次見面,他們親吻、傾訴、哭泣、沈默。她的心已經從身體裡被活活掏空了,她还歇斯底里地扯下了自己的一大把金髮。

丈夫出獄,一年後小夫妻合好,小卡爾‧沃爾夫出世

那天早上,艾瑪乘坐地鐵抵達福爾斯畢特爾的監獄,去迎接被自己戴了綠帽子的丈夫。他背著小包袱提前十分鐘出來,迎面走向她。他們有點羞澀地輕吻,不是真的接吻。還在路上她就向他坦白了一切。她說:「如果你要,如果你能忍受這些,我就留在你身邊。如果不要,我就跟那個人了。」丈夫決定不要離婚,但是當他和艾瑪回到家中,兩人躺在床上時,她說:「不,不,我還不能夠,我還愛著那個人。」

達格貝爾就在廚房裡搭了張床。他不願孤單度日,卻獨自忍受著孤獨的滋味。他的心抽緊了,他既悲傷欲絕,卻依然心中暗喜。我無法知曉,艾瑪後來為什麼,又是怎麼樣給了她丈夫一個信號,表明他們不只是同志,他仍可作她的枕邊人。由於我在娘胎裡足足八個月後呱呱落地,我可以算出來,他倆是何時親密合好的,日子應該是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達格貝爾釋放出獄後幾乎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兩個共產主義的貞潔份子並排躺在床上,孤獨地渡過殘酷的長夜。他不能強迫她就範,她也不必驅趕他,一切都需要時間啊。

他們愛撫、親吻、擁抱。後來呢?沈默…他們在幾乎三年的空白之後,終於激情地結合,重新言歸於好。他微笑著,接著就蠕蠕地說:「糟糕,我沒有當心呢!」按照艾瑪事後的描述,她好似被蠍子蟄了一般騰地跳起來,叫喊著從床上跳下來,跑到小廚房。衝到洗碗台邊,忿怒地跨上台子,像使用無產階級的洗腳盆那樣,打開水喉,對準放水口, 沖洗下體。她罵著、怨著、惡意冷笑、哭泣著喃喃吐出一些模糊的字句,詛咒埋怨著,擦乾身子,裸坐在廚房的桌子上,兇狠狠地沈默著。我母親的憤怒後來自動地化解成為一種幸福感。不久這女子反而讚揚她丈夫不懂體貼,接著就快樂地笑開了。當然艾瑪信守諾言,他夫妻倆給我取名為卡爾‧沃爾夫。

標籤: 比爾曼父母比爾曼自傳
分享Tweet分享分享
上一篇文章

律師王宇法院遇襲 人權報告:習時代特色是迫害人權

下一篇文章

土豆與習近平的「糧食怎麽辦?」

比爾曼著/ 廖天琪譯

比爾曼著/ 廖天琪譯

相關文章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專文

紀念六四34週年 美提名中國這3人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2023 年 6 月 5 日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專文

「六四」34周年紀念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大型燭光紀念活動已成絕響

2023 年 6 月 5 日
【老陳時評】六四感言
專文

【老陳時評】六四感言

2023 年 6 月 5 日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二)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專文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二)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2023 年 6 月 4 日
【比爾曼自傳】 第二十六章 咬緊牙關,日子還得過下去(二)
比爾曼自傳

【比爾曼自傳】 第二十六章 咬緊牙關,日子還得過下去(二)

2023 年 6 月 4 日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專文

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紀要

2023 年 6 月 5 日
下一篇文章
土豆與習近平的「糧食怎麽辦?」

土豆與習近平的「糧食怎麽辦?」

【老陳時評】:金城毒案不簡單清零不果鐘承擔

【老陳時評】:金城毒案不簡單清零不果鐘承擔

中國野蠻摧毀佛像是在藏人傷口上撒鹽

中國野蠻摧毀佛像是在藏人傷口上撒鹽

熱門文章

【比爾曼自傳】第一章	母乳的真相(一)

【比爾曼自傳】第一章 母乳的真相(一)

2022 年 1 月 24 日
永不放棄追求真相的權利——「六四」34周年紀念活動召集

永不放棄追求真相的權利——「六四」34周年紀念活動召集

2023 年 5 月 25 日
【田牧筆談】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

【田牧筆談】追憶六四 展望未來 ——倫敦「六四」34 周年紀念研討會

2023 年 5 月 23 日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彭帥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附錄:彭帥微博原文)

2021 年 11 月 23 日
習近平的弱點-狂妄與偏執如何威脅中國的未來

習近平的弱點-狂妄與偏執如何威脅中國的未來

2022 年 9 月 7 日
廖天琪:追憶六四-痛心 展望未來-灰心

廖天琪:追憶六四-痛心 展望未來-灰心

2023 年 5 月 25 日
釋放政治犯王炳章、秦永敏、陳樹慶、呂耿松——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舉行抗議活動

釋放政治犯王炳章、秦永敏、陳樹慶、呂耿松——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舉行抗議活動

2023 年 5 月 9 日
歐洲之聲

歐洲之聲網站根植於歐陸,創刊於庚子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之際。數據化時代早已來臨,面對浩瀚的知識和信息海洋,太容易迷失方向。作為長年的媒體工作者,本網刊願為華語世界的讀者傳送平實可靠的資訊,也為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有識之士及愛好文藝的友朋提供寫作發文的平台。祈望這裡成為志同道合者共同耕耘的園地。

分類

  • English
  • 人文天下
  • 人權觀察
  • 北京觀察
  • 古典音樂
  • 墨爾本夜語
  • 專文
  • 政經論壇
  • 文學世界
  • 未分類
  • 歐洲風情
  • 比爾曼自傳
  • 淇園漫步
  • 潤南文苑
  • 田牧新著
  • 田牧筆談
  • 老陳時評
  • 胡平論政
  • 視頻薈萃
  • 關注熱點
  • 雪山下的火焰
  • 香江寄語
  • 歐洲風情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小村演大戲 「耶穌受難劇」歷四百年經久不衰

2023 年 4 月 14 日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法國喜劇新片《男接生婆》顛覆產房沙文主義

2023 年 3 月 21 日

適用電子郵件訂閱網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關注我們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首頁
  • 關注熱點
  • 政經論壇
  • 人權觀察
  • 人文天下
  • 歐洲風情
  • 文學世界
  • 視頻薈萃
  • 專文
    • 墨爾本夜語
    • 香江寄語
    • 胡平論政
    • 北京觀察
    • 潤南文苑
    • 淇園漫步
    • 老陳時評
    • 雪山下的火焰
  • English
  • 古典音樂
  • 田牧新著

© 2020 歐洲之聲 Sino Euro Voices.

歐洲之聲網站使用 cookie 為您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通過使用表示您確認並同意我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