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肆虐香港封港的一天,我去了神往已久的萬宜水庫東壩。
車子從西貢市中心出發,沿著風景如畫彎彎曲曲的西貢海岸行馳,然後轉入西貢半島郊野公園的腹地北潭涌。此處是麥理浩徑的起點,西貢東西兩個郊野公園的交匯處,有兩個渡假營、巴士終點站和一個遊客中心。車到此處,可看見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的徒步郊遊者。我們的車子繼續行馳,進入西貢東郊野公園,沿著風波不興的萬宜水庫西岸,越過西大壩,來到東大壩的南端。
迎面一隻重達兩噸半的錨型巨大弱波石(也稱削波塊),這是萬宜水庫紀念碑,旁邊是世界地質公園標誌。落車後走上大壩,下方是緩衝水塘和防波堤。大壩北端有座亭子,排着一長列綠色的士。所有車輛到此止步。
我沿著斜坡走下高聳的大壩,經過緩衝水庫,走上了面對浩渺太平洋的防波堤。這道防波堤外側壘砌有七千塊消波石,壯觀無比,站在巨石旁邊不由得感到壓迫,覺得人的渺小。這時回首望向大壩,頭頂一汪湖水,無風無浪,在被雲層過濾的陽光下,泛著白色無奇的微光,而防波堤下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水藍如碧玉,深不可測,風吹浪起,拍打在岸邊,激起一圈圈的白浪。上是懸湖,下是大海,頭上腳下,兩種水域,兩種色彩,兩種風光,神奇無比。
萬宜水庫原是香港第四大島糧船灣洲與西貢半島之間的一個半封閉海灣,只在東西兩端有狹窄水道通向外海。水庫工程在這兩個水道最狹窄處建成兩道大壩,將海灣封死,然後抽乾海水,使海灣成為香港面積第二大,但儲水量最高的淡水湖。
封堵海灣的兩個大壩,西壩和東壩,為了抵禦海浪的衝擊和侵蝕,在大壩外建有緩衝水庫和副壩(防波堤)。兩個大壩中東壩是旅遊勝地,最值得參觀。一是因東壩直接面向一望無涯的南海,視野直達太平洋。二是防波堤用如同巨人的消波石壘成,宏偉壯觀,而西壩的防波堤因面對的是風浪較弱的內海海灣,採用的是岩石碎塊。三是東壩有世界地質奇觀。糧船灣方圓18公里是一座已死的超級大火山,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億4千萬年前,爆發的威力,相當於現2021年冰島火山大爆發的1萬倍。大壩旁和防波堤外的小島破邊洲可見這次超級火山爆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的六角形岩柱。這種鬼斧神工的奇特地質, 在全球都是罕見奇景,這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的原因。此外從東壩翻一個山頭約半個鐘頭就可以到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最美沙灘之一的浪茄灣,再翻幾個山頭,就會來到香港排名最高的海灘大浪西灣。
但萬宜水庫不是香港唯一封堵海灣建成的水庫,在這之前已有船灣淡水湖,完工於1968年,是全世界第一座攔海興建的海灣水庫,主壩長2.1公里,為當時全球一項工程奇蹟,現在是香港第一大水庫,整個區域屬於受到保育的船灣郊野公園,是香港人郊遊的好去處。船灣淡水湖與萬宜水庫雖然不敢與舉世聞名的荷蘭三角洲水壩工程等相比美,但堪稱香港最偉大的水務工程。
萬宜水庫的興建源於香港一段動盪的歷史,也涉及中港兩地的供水糾紛。
香港自開埠以來的1860年即開始建水庫為居民供水,迄今香港有飲水水庫18座,灌溉水庫12座,以及改為遊樂用的水庫1座,共計31座。現在這些水庫均是風景優美,港人郊遊的好去處。
香港水庫的修建是隨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香港人口的增加在中共上台前為緩慢漸增,中共上台後即呈直線上升。1945年香港日佔結束時人口為75萬,但到中共上台,大量難民南逃香港,5年間香港人口就驚人地暴增到220萬。此後逃離中共暴政的大陸難民仍源源不絕,為香港經濟起飛帶來人口紅利,但也帶來供水的壓力。水庫蓄水量無法滿足暴增的人口,加上發生空前大旱災,香港上世紀60年代曾出現水荒,港英當局遂與廣東當局簽署協議,開始購買東江水補足香港的供水。
誰知1966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1967年文革動亂之火蔓延到香港,引發香港六七暴動,中英兩國衝突,而中國一方竟然以停止東江水供應作威脅。為免受制於人,港府於1968年船灣淡水湖完工後,加高堤壩擴大蓄水量,並開始興建蓄水量更大工程更艱巨的萬宜水庫,同時開始籌劃建世界最大的海水化淡廠,以實現香港供水完全的自給自足。
1978年底萬宜水庫建成,與船灣淡水湖僅僅這兩個海洋水庫已能夠提供全港近90%的淡水。但這個時候,中國文革已結束,中國已開啟鐵幕。萬宜水庫也就成了香港最後建成的水庫,也成了香港最引以為傲的水庫。
站在震人心魄的東壩防波堤上,看著波浪翻滾的碧藍色大海,吹著涼涼的微風,再遙想1億4千萬年前那場驚天動地的火山大爆發,這真真是偉大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