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初,看到俄羅斯虎狼之軍來勢洶洶,我和許多香港人一樣憂心如焚,為烏克蘭人擔憂,有好幾個晚上我憂慮到無法安枕,夜晚數度起身打開手機,看戰局到底如何發展,唯恐基輔被俄羅斯攻陷,直到烏克蘭人民奮起抵抗,戰局膠著才稍微感到安心了一點。
對於這次烏克蘭戰爭,香港人可以說是一邊倒地同情烏克蘭人民。香港人對烏克蘭戰爭的取態,與全球多數人一樣主要是出於人性中的同理心,對恃強凌弱不義野蠻行為的痛恨,對弱者的同情,對敢於反抗強權英雄的敬佩。
而作為香港人,與烏克蘭人其實還有一種同病相憐同道相扶的戰友情誼。早在香港人的反送中運動展開之時,遠在歐陸一方的烏克蘭人已開始關注香港的運動,在網上成立Free Hong Kong Center 聲援香港人,讓港人又驚又喜。
但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因為國安法的執行,香港言論自由受到打壓,抗議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竟然會被親中媒體定性為反中亂港。政府一家民間獨立調查機構發郵件了解港人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親中媒體上綱上線說是煽動反華和支持港獨。上街聲援正在抗戰中的烏克蘭人民更不可能,甚至有幾位定居香港的烏克蘭人走上街頭也被警方拘捕並被罰款,理由是違反了新冠疫情限聚令。香港人現只能在社交媒體上為烏克蘭人打氣,及捐款支持,但熱情不減,我有個特別熱心的朋友還特地約我出來討論戰局,並發信來叮嚀我捐款支持烏克蘭人民。我當然義不容辭。
烏克蘭,這個蘇聯解體後新獨立的國家,對於很多港人,或許可能是2014年的橙色革命才開始聽聞,但對於我來說,因出生成長於中國大陸,青少年時代已知有烏克蘭。中共建政最初十幾年是中蘇蜜月期,視蘇聯為老大哥,一切以老大哥馬首是瞻,蘇聯意識形態是中國主流價值,蘇聯文化為中國流行時尚,唱蘇聯歌曲,讀俄國和蘇聯小說,少女穿蘇聯布拉吉(即俄語連衣裙),盤蘇聯式髮辮,高興歡呼時喊烏拉。我中學外語學的是俄語,很巧的是還交了一個蘇聯中學女生筆友,她家住基輔,應該就是烏克蘭人,但只通過幾封信,用非常簡單的俄語,內容很幼稚,交談的無非是學校教授的正統思想。我對烏克蘭較多的認識是閱讀兩本暢銷的蘇聯紅色文學作品。
一本是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故事背景正好是此次俄烏兩國爭戰激烈的東烏克蘭頓巴斯地區,小說開場的描述「她們說的是頓巴斯特有的、不很好聽的混合方言,這種方言揉合了俄羅斯中央幾個省份的語言,夾雜著烏克蘭土話、頓河哥薩克的方言以及亞速海幾個港埠——馬利烏波爾、塔甘羅格、頓河羅斯托夫——的口語。但是世界上無論哪一種語言,只要從姑娘們嘴里說出來,就都變得美妙動聽了。」這些美妙口語的地方,現在全世界都很熟悉,都是燃著熊熊烈火的戰場,而這本小說寫的也是戰爭,是80年前的蘇德戰爭,納粹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戰火燃燒到烏克蘭,當時的東烏克蘭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小說寫一批頓巴斯烏克蘭青年如何英勇抵抗德國軍隊的侵略。
其實當時的烏克蘭戰場除了蘇聯和德國兩方,還交織著烏克蘭人民複雜的感情,德軍進入烏克蘭,烏克蘭人民一度誤以為德軍是來解放他們,夾道歡迎,一些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甚至投向德國一方作戰,也有烏克蘭軍人為爭取烏克蘭的獨立同時與蘇德兩國戰鬥。烏克蘭戰場的性質非常複雜,但法捷耶夫是蘇共御用作家,蘇共作家協會總書記,他自然是從蘇共的立場和俄羅斯沙文主義來描繪解釋這場戰爭,小說特別凸顯烏克蘭青年對蘇維埃國家的忠誠。蘇聯這部主旋律的戰爭小說,中國當時不但翻譯出版,還出了專給孩子看的連環圖書,在中國青少年一代中影響很大。
第二本就更為著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蘇俄紅色經典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布爾什維克英雄,一位忠於蘇聯紅色政權的烏克蘭人保爾·柯察金,而故事背景就是俄國二月革命後沙俄帝國解體,烏克蘭陷入戰亂,曾短暫出現一個烏克蘭國家「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但迅即被蘇聯布爾什維克滅國這段動盪的歷史。這部小說當年不知感動了多少中國青年,矢志要把一切獻給共產主義事業。中國還出了一個山寨貨「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從蘇聯留學歸來的紅色公主孫維世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改編成中國話劇《保爾·柯察金》放上舞台,劇中一首主題曲《在烏克蘭原野上》:
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
在那清清的小河旁,
長著兩顆美麗的白楊,
這是我們親愛的故鄉;
彼得留拉兇惡的匪幫,
來到我們的家鄉,
烏克蘭原野變成戰場,
白楊樹葉飄落地上;
·······
這首歌立刻唱遍大江南北。
但歷史的雨水最後沖走了紅色戈培爾們塗抹在真相外的血色。後來的歷史發展頗為諷刺。
斯大林的御用作家法捷耶夫在赫魯曉夫清洗斯大林罪行時自殺。而紅色經典《鋼鐵時怎樣煉成的》也在蘇聯解體後被烏克蘭人民所否定,布爾什維克英雄保爾·柯察金被視為烏奸,他在小說中為蘇維埃政權徵糧,是斯大林製造的烏克蘭大飢荒的幫凶。而「兇惡的匪幫」彼得留拉,這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領袖現在是烏克蘭的民族英雄,他的塑像挺立在基輔的街頭。彼得留拉帶領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爭取烏克蘭獨立失敗後流亡巴黎,1926年被蘇聯特務暗殺,葬於巴黎。2005年烏克蘭總統尤申科和夫人訪問巴黎曾前往彼得留拉墓地祭拜。那首《在烏克蘭原野上》的抒情歌曲實際上是孫維世改寫的一首烏克蘭歌曲,為另外填詞的山寨貨。紅色公主孫維世本人則在文革中遭迫害慘死,真實演出了一齣革命吞噬自己的兒女,「白楊樹葉飄落地上」的悲劇。
烏克蘭肥沃豐饒的原野號稱歐洲的糧倉,但卻是一個悲情的土地,被沙俄帝國兼併300多年以來,在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及歷代沙皇壓迫下,這片土地上的烏克蘭人民一直不懈地尋找自己的身分,渴望自由。而近代一百多年烏克蘭原野更成了動盪不息的殘酷烽火戰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涉及的時代背景就是連年的殘酷戰爭。沙俄帝國解體後,烏克蘭人民爭取獨立,而包括布爾什維克紅軍、白軍、德軍等各種勢力則爭奪烏克蘭的統治權,戰火屠戮,你方打去,我方來,在烏克蘭最後被蘇聯兼併之前,首都基輔的政權更迭多達十三次,小說中有句話說,每天起來小市民就會問,「今天城裡哪一派當權?」但當歸屬最終塵埃落定,成為蘇俄一部分後,烏克蘭這個歐洲糧倉迎來的不是和平,竟然是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飢荒,有240萬至750萬烏克蘭人死於這次慘絕人寰的災難,烏克蘭認為這是斯大林政權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
僥倖逃過大飢荒而活過來的烏克蘭人幾年後又面臨殘酷的蘇德戰爭,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圍城戰就發生在烏克蘭土地上,即1941年秋的基輔圍城戰,雙方投入兵力總計達120萬人,鏖戰一個月,血流成河,傷亡幾十萬,蘇聯戰敗,66萬蘇軍被俘。在基輔戰役任紅軍政委的赫魯曉夫傖惶突圍才逃得一命。然後戰火燃到頓巴斯,即《青年近衛軍》的故事背景。
在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頓巴斯地區的戰爭已打了八年,也打得相當殘酷,戰爭中馬來西亞航空一架班機飛經烏克蘭上空時被頓巴斯親俄叛軍飛彈擊中而墜毀,導致機上298人全部罹難,事件震驚全球。
現在俄羅斯又入侵烏克蘭全國,將戰火燃遍整個烏克蘭原野,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最慘烈的戰爭。布查大屠殺曝光那天,我整夜無法闔眼,為烏克蘭人哭,也為香港人哭。
烏克蘭民族多災多難,百年悲情百年血淚,中國學者趙雲中寫中國第一本烏克蘭史,他對烏克蘭民族滿懷同情,書名就叫做《烏克蘭:沈重的歷史腳步》。烏克蘭人民遭受過的痛苦太多太沈重了,我希望這次烏克蘭戰爭將是烏克蘭最後一次陷於戰火,硝煙散去後的美麗烏克蘭原野將撫平創傷,享有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