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定浪漫主義運動始於德國,但這個判斷絕不意味着浪漫主義僅囿於德國境內,相反,這個運動更像一股洪水,它泛濫於歐洲大陸,蓄積這股洪水的細流濫觴於歐洲各國,它最終彙聚在哈爾茨山,彙聚在黑森林咆哮而出。
問:看來浪漫主義運動是歐洲精神中的諸種力量融合的產物。
答:從歷史上,看這個判斷是準確的。伯林說它產生於1760年到1830年之間,首先是德國,然後擴展開去。但他這個話只講了一半,因為在浪漫主義擴展至全歐洲之前,它的胚芽早已萌孽於豐饒的歐洲文化的沃土之中。那麼,浪漫主義的最基本特徵是什麼呢?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立刻就面臨著給浪漫主義定性的問題。說它是一場運動,這是指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但人們隨後會問,它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嗎?它是一種對社會、歷史、人生的新感受方式嗎?從宏觀角度看,它是一種新世界觀嗎?從微觀角度看,它是一種藝術創作方式嗎?如果我們閱讀那些被確鑿無疑地歸入浪漫主義家族的藝術作品,我們迎頭撞上的是拜倫、雪萊、華斯華茲、科勒律治的詩歌,是西風勁吹,夜鶯婉囀,水仙綻放,英雄現身的詩境,是夏多布里昂筆下幽暗的美洲森林中的阿達拉,是雨果筆下掙紮於驚濤駭浪之中的海上勞工,是斯達爾夫人筆下在金色沙灘上婆娑起舞的柯麗娜,是諾瓦利斯歌吟的月夜下的蘭玲花。若我們聆聽,則舒曼的《童年情景》、舒伯特的《小夜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立刻把我們帶入一個夢幻的世界。這些藝術珍品的創造者是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甚至當伯林說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是“浪漫主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先驅,偉大的鼓吹者和預言家”時,他又承認“盧梭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是很正確的稱謂。”可研究浪漫主義的大學者一致認可浪漫主義是對啟蒙運動的反動。
問:從你的敘述來看,定義浪漫主義的性質確實很難。
答:難,可並不意味着做不到,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邁克爾·費伯在他的《浪漫主義》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他認為:“如果我們借用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關於家族相似性的觀點,對於定義本身採取不太嚴格的定義,我們就能更有建設性的接近這個問題。”維特根斯坦在他的名著《哲學研究》中指出:“我們有一種傾向,在我們通常置於一普遍詞項下的事物那裡尋找它們的共同點,我們傾向認為,例如所有遊戲都必定有某種共同的東西,而我們就是依據這種共同的性質把普遍詞項遊戲’應用於各式各樣的遊戲。然而,各種遊戲形成一個家族,其成員有着家族相似,’他們之中有些有一樣的鼻子,另一些有一樣的眉毛,還有一些有一樣的步態,這些相似之處重疊交叉。”維特根斯坦的睿見確實能幫助我們梳理出浪漫主義這個詞項下的共性,儘管這個詞被用於詩歌、小說、繪畫、音樂等不同的領域 。研究近代文學批評的大師雷納·韋勒克舉出浪漫主義的家族相似特徵是崇尚自然,注重感性,熱愛象徵,迷信神秘,這是韋勒克從大量浪漫主義的藝術創作中提取的基本要素。
問:但它過於精鍊了。
答:是的,費伯將之稍微擴展,他的定義是:“浪漫主義是一場歐洲文化運動,或是一組相似運動的集合體。它在象徵性和內在化的浪漫情境中發現了一種探索自我,自我與他人,及自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工具,認為想像作為一種能力比理性更為高級,且更具包容性,浪漫主義主張在自然界中尋求慰藉或與之建立和諧的關係,認為上帝或神明內在於自然或靈魂之中,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性,並用隱喻和情感取代了神學教義,它將詩歌和一切藝術視為人類至高無上的創造,反對新古典主義美學的陳規,反對貴族和資產階級的社會及政治規範,更強調個人內心和情感的價值。”這個定義雖然稍顯囉嗦,可也實在是勉為其難了。如果我們不求面面俱到,黑格爾的定義倒是切中要害:“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以及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黑格爾的這個判定極其概括,因為他揭示了影響整個歐洲精神文化的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的內在動力,那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個體化,內在化。這個趨勢預示着個體的解放和自由。正是因為這個思潮出自個體的內心又回到個體的內心,所以每一個與之相關的參與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內心感受來定義浪漫主義,從而更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施萊格爾對浪漫主義的研究從歌德入手,他做《論歌德》,稱讚歌德是“真實和純美之曙光”歌德卻認為浪漫主義是一種疾病,是狂野詩人和天主教反動派虛弱的,不健康的戰鬥口號,而古典主義則是強健的,鮮活的,愉快的,合理的。身為浪漫主義一員大將的海涅完全不認為浪漫主義是什麼革命,“而它不是別的,就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復活,這種文藝表現在中世紀的短歌,繪畫和建築物里,表現在藝術和生活中,這種文藝來自基督教,它是一朵從基督的鮮血里萌生出來的苦難之花。”
問:看來是身為浪漫派一員的人對何謂浪漫派也是各執一詞。
答:是的,歌德說浪漫派是疾病,尼采卻說浪漫主義是藥方,用來治療疾病。讓·保爾說浪漫主義詩歌也完全可以稱作基督教詩歌,馬麗琳·巴特勒卻稱浪漫派詩人是叛逆者。她所論的對象是拜倫、雪萊等英國浪漫派詩人,她的判斷當然有道理。所以儘管我們依照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來歸納浪漫主義的一般特徵,但也不得不承認浪漫主義者自身對這個觀念各有不同的解釋,也正因為浪漫派本身的差異,洛夫喬伊才專門去討論諸種浪漫主義的區別。他的視野包括德國、英國、法國將近百年的精神生活史,這裡包含了許多變化。因此他主張:“這些浪漫主義中的每一種都應該通過對其基本原理更全面更敏銳的分析,分解其為基本元素,分解為它賴以建構的若干觀念和審美感悟,只有其基本的思想元素或動機傾向被清楚的加以區分或詳盡列舉之後,我們才能夠判斷其與已經適用於浪漫主義這一稱謂的其他複合觀念的相似程度,才可以明白更多的浪漫主義共有何種心照不宣的預設動機或明確主張。”伯林告誡我們:“研究浪漫主義唯一明智的方法就是耐心的歷史方法,通過回顧十八世紀初期,逐一思考當時的情形,逐一思考哪些因素顛覆了18世紀,引起西方意識最偉大的變革。”洛夫喬伊和伯林提出的這種方法正是我們將要遵循的方法 。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