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4年初的總統選舉和立法委選舉產生的朝小野大局面經過一年多的朝野尖銳對立,也經過2025年7月26日和8月23日兩次立委罷免投票的動蕩之後,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兩波罷免投票中31位受到挑戰的國民黨立委都順利過關,保住了席位,立法院的政治版圖絲毫沒有改變。但是,儘管這次罷免國民黨籍立委的運動首先由民間團體發起,執政的民進黨也因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受到重挫。民進黨秘書長已經換人,行政院長卓榮泰領導的內閣團隊也將改組。如何看這次一度風生水起的大罷免運動以失敗收場?它對此後的朝野關係會有怎樣的影響?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介紹了他認為導致兩次罷免投票失敗收場的四大原因。在他看來,執政的民進黨雖然受挫,但也很難說國民黨取得一次勝利。而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策略也因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種種不確定性而失去着力點。
大罷免投票失敗四大因素
法廣:台灣7月26日和8月23日舉行了兩次立法委員罷免投票,針對的都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但是罷免案兩次都沒有通過。如何解釋這樣的一種結局呢?
張峻豪:我想這兩次罷免案最後造成民進黨被玩崩的結果,其實真的是有許多的原因。我覺得首要的第一項原因當然是在2024年的選舉結束之後,這樣的一個政治議程很快就被帶到了所謂大罷免上面。這個會讓許多的選民會認為,民進黨有一種很想要去翻盤,或者是不去承認在國會選舉裡面失敗的狀況。這樣的想翻盤的想法很快就帶入到大罷免的一層,讓更多的選民會認為,民進黨好像把焦點都放在想要去翻盤,而沒有去顧慮到民生經濟上面的問題。 我想,這是讓許多選民最後投下了不同意罷免票的首要原因。
第二項原因,當然也就是在這整段的過程裡面,其實搭配上美國推出的一系列關稅措施,它讓很多的選民會認為,民進黨打着所謂抗中保台的旗號,可是跟美國這邊卻沒有更進一步有更多友好的關係,甚至帶來了在經濟上面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所以,當民進黨在打這場選戰,而要用抗中保台的牌來號召選民,號召力相對也就比較低。這個也是造成在大罷免投票中遭遇這樣的失敗的一個原因。
那麼第三個原因,我覺得也是蠻重要的,就是其實兩次罷免案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屬於藍營相對優勢的選區,也就是在上次選贏的時候,除了幾個選區是屬於比較緊張的所謂五五波的局面,但是許多的選區,比如說傅崐萁的選區,都是在上一次(國民黨)贏得非常的多的選區,在這一次8-23投票涉及的七個選區裡面,也都是贏很多的選區。那麼在原本就是藍大於綠的結構裡面,本來打罷免就是相當不容易。我想這是第三個我們可以看到的原因。
最後一項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原因在於,國民黨在這一次的罷免投票動員中的操作確實奏效。也就是它去打一個危機牌,在地方上面,喊出哪一些的立委可能比較危險,這激起了在地選民的一種危機意識,所以藍營的選民願意出來投票,最後造成了在整個動員上面很有效的情況之下,擊敗了民進黨。
法廣:這次大罷免行動由民間發起,民進黨本身和這個罷免運動的關係似乎不是特別的明確。而國民黨打的是一場立委保衛戰,由政黨出動去動員,是不是對選舉結果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張峻豪:對,除了剛剛談到國民黨的競選策略奏效外,您這個問題提到公民社會或者一些公民團體因素。在罷免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許多公民團體張峻豪:對,除了剛剛談到國民黨的競選策略奏效外,您這個問題提到公民社會或者一些公民團體因素。在罷免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許多公民團體發動。這些公民團體包括一些年輕人,包括一些拍直播的直播主或者是在地方上教書的老師等,這些都是比較素人型的。但是,後續的發展中,民進黨看着這個聲勢,也逐漸跟進,可是跟進之後,與這些公民團體保持的是一種比較曖昧的態度。 也就是說,民進黨直到今天,都還是說這是一場社會運動,是一場公民運動。可是對這些公民團體而言,民進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相當程度上在後期越來越積極。但民進黨在後續的動員中,並沒有能夠真正讓整個政黨機器投入其中。我覺得,在原本屬於比較素人型的公民團體動員能力比較差的情況之下,民進黨又沒有完全傾政黨之力,同他們完全站在一起,也造成了最後在整體動員不夠的情況之下,一消一長之間,當然就輸給了國民黨。
重啟核三公投失敗,但“非核家園”主張並未真正進入民心
法廣:這次8-23投票不只有立委的罷免投票,還有關於核三重啟公投。這項公投也沒有通過。對於一直主張“非核家園”的民進黨來說,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在罷免失敗的情況下,也稍微挽回一點面子呢?
張峻豪:我想這要分成兩個部分來看。第一個是這次的核三重啟公投主要是由民眾黨發起。也就是由黃國昌以及整個民眾黨來推動。這跟黃國昌可能有比較直接的相關性,也就是說黃國昌在整個動員上面,他更加動員出了一些仇視民進黨的,或者本來就是一個白營的支持者,出來投票。我們看到重啟核三最後拿到430多萬張的同意票,這遠遠高過於在2021年的重啟核四公投得到的支持,那次重啟核四公投拿到380萬張同意票。這樣的數字其實對於民眾黨來講,真的也算是一劑強心劑。我覺得這是這次重啟核三公投中,我們可以看到的第一個政治訊號。
第二點是,其實民進黨的所謂“非核家園”,也像“抗中保台”牌一樣開始生銹了。也就是說,從不同意票非常少的結果中,可以看得出來,民進黨整體的“非核家園”相關政策配套,其實是沒有進入到選民心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拒絕核能,我們有什麼替代方案?在大家都比較感覺缺電的情況之下,民眾會想:民進黨如果要非核家園,可是又沒有給我替代選項。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催票成功。所以,我覺得,民進黨勢必要在這樣的政策上,更清楚地對選民說明和交代,可能才會在這個議題上有更大的號召力。
民進黨受挫,國民黨也沒贏?
法廣:兩次罷免投票以無一過關的結果結束。至少從表面上看,國民黨是兩次罷免投票的贏家,但是國民黨是不是真的由此得勢了呢?國民黨很快要開始黨主席改選,但好像目前沒有人接棒。怎麼解釋這種局面呢?
張峻豪:我剛才特彆強調,這次罷免投票其實都是在藍營處於相對優勢的選區。 所以,在原本國民黨就比較佔優勢的情況之下,說這是國民黨的勝利,恐怕也是比較過頭的推論。畢竟原本國民黨就佔有優勢,那勝選的機會當然比較大。所以我個人會解讀,這一次恐怕不能說是國民黨一個大的勝利,而是說許多的選民對民進黨在當下做出了不信任的投票。而且,這些投票呈現出來的是立委的選舉,比較偏向於地方性的格局。而這種地方性的格局,面對不管是接下來的2026(九合一選舉)或2028(總統和立法院選舉),可能會更加增加一些兩岸、國防、外交等議題的時候,國民黨是否還能夠穩操勝券?我覺得這是國民黨內部未來一定很快也會面對到的問題。
當然,在國民黨主席接班人這件事情上面,我想,對於盧秀燕來講,她當然是要更加穩固她在地方上面的地位,而不要這麼快得捲入到涉及兩岸、國防、外交,甚至是親中等問題中,因為她如果要作為未來的總統候選人,一定也要去面對這些問題。所以她會採取一個比較保守的態度。這是非常合理的。
投票結果顯示:民眾認可立法院的政黨制衡格局
法廣:在賴清德上任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朝小野大,政府提案在立法院通過十分困難。這次兩次罷免投票結果對朝野在立法院的對立情況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尤其是政府剛剛提出了一個新的年度預算案,有意提高國防支出。
張峻豪: 我想,這兩次的罷免已經很清楚得傳達出來,民眾對於現代行政跟立法由不同政黨來掌握的現狀是肯定的。 就是說,民眾傳達出的訊息是:他們認為,國民黨現在牽制民進黨的執政,是一個合乎常理的狀況。接下來重新回到立法院,我認為朝野之間的攻防當然會更加激烈,甚至因為在罷免行動中衍生出來的一些仇恨,國民黨籍立委監督制衡民進黨的力道一定會更強。在這種情況之下,民進黨也要同步去面對,因為接下來這種少數執政的狀況會延伸到這一屆立法院的結束。所以民進黨會不會拿出更多的誠意,來跟國民黨進行協商和妥協,甚至透過內閣的改組去納入更多藍白營的人士,我覺得這些都是要讓賴清德傷腦筋的地方。因為預算的問題,或者是美國對於台灣的信任,可能都會因為這次罷免結束之後,讓民進黨面對更多的不信任,讓賴清德面對更多的不信任以及難以預測性。所以,民進黨受迫於外在的壓力,他要不要去做更多的調整,我想這是民進黨接下來要面對的。
後續如何改善朝野協商不足?
法廣:是否可以說,賴清德政府在過去的一年多的時間裡面做出的讓步不夠、朝野協商的努力有些欠缺?
張峻豪:當然是相對比較欠缺。我想還有另外一項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國會裡面的民進黨所總召,或者我們講的“黨鞭”,也就是柯建銘。柯建銘一直主張要推動大罷免。我想這樣的角色對於朝野協商和溝通真的是非常不利的一項因素,尤其他的形象。 賴清德後續本已經直接進入到大罷免運動中去,再加上(民進黨)立法院的總召是一個比較鷹派的人物,而且他一度也相信大罷免會成功,所以我覺得基本上過去的朝野協商溝通真的是相對比較缺乏的。
法廣:執政的民進黨已經更換了秘書長,內閣好像也要有新的調整。賴清德提出“四項調整”……他可以在哪些方面確實做出調整,來改善當前的這種困局?
張峻豪:關於內閣調整,其實在整個罷免結束之後,總統召開了記者會。但我想,賴清德可能談得還不夠具體。他大概提到了要做隊形上面的調整,要調整行政跟立法關係,可是具體要怎麼做呢?到底要怎麼去協商?比如說是不是能夠去召開所謂的國是會議?比如說,是不是要開啟所謂的聯合內閣? 或者說要在哪一些法案上,同藍白營有更多溝通協調?我覺得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考慮的。可是民進黨到底會怎麼做,怎麼調整,我們目前好像還沒有看到具體的說法,民進黨是不是後續可以跟民眾有更多的說明,我們也是在觀察當中。
“抗中保台”牌為何失效?
法廣:如何理解民進黨“抗中保台”立場受挫呢?
張峻豪:當然,在這兩次的罷免案裡面,我們看到“抗中保台”派確實是相對程度上生銹了。我我想,除了這兩次的罷免還是比較屬於地方性的選舉之外,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項因素是我剛才提到的:民進黨要提“抗中保台”,就要跟美國走得比較近。可是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有如此高的不可預測性,甚至他對於台灣的重視程度也沒有那麼高,再加上關稅對人民帶來很多的疑慮。所以當你美國事情沒有辦法處理好的時候,“抗中保台”就失去了着力點。那這樣的一個消長之間,要打“抗中保台”這張牌,我覺得確實比較不容易。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