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並未被視為經濟進步與女性自由選擇的自然結果,反而常被塑造成迫在眉睫的危機。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 特納(Adair Turner)
雖然我們在提出攸關人性的普遍法則時,宜以謹慎為尚,但過去半個世紀揭示一個持續且穩定的趨勢:在每個經濟繁榮、女性人口受良好教育,並能夠獲得安全且負擔得起的避孕措施的社會中,生育率都會下降,往往遠低於每名婦女2.1名子女的更替水平。
早在1968年,瑞典的生育率就已降至2.1以下。到了1975年,多數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和加拿大也紛紛跟進。此後,沒有任何國家的生育率再升逾2.1。 隨著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和避孕方式普及,低生育率變得越來越常見。印度的生育率目前為1.96;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在2015年跌破更替水平,目前為1.8;越南、馬來西亞和土耳其的生育率分別為1.9、1.54和1.62。
各國內部也出現類似模式。在印度,經濟最發達的三個邦(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納塔克邦),生育率介於1.7至1.9,而貧困的北方邦與比哈爾邦,生育率則分別為2.4和3.0。 過去五十年間,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生育率也最低,包括南韓、中國、台灣和新加坡,每名婦女僅生育0.8至1.2名子女。相較之下,最高生育率出現在貧困根深蒂固或女權嚴重受限的地區,如撒哈拉以南非洲(4.26)與阿富汗(4.76)。
然而,生育率下降並未被視為經濟進步與女性自由選擇的自然結果,反而常被塑造成迫在眉睫的危機。在印度,評論人士警告「人口紅利的終結」,而歐洲(1.4)與北美(1.6)的低生育率則經常被描繪為社會停滯與人口「枯竭」的證據。
2018年,舒曼基金會(Robert Schuman Foundation)警告歐洲面臨「人口自殺」風險。在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預言將出現「災難性的人口崩潰」,副總統范斯(J.D. Vance)則表示他希望「美國能有更多嬰兒」。 但這種傳統觀念極具誤導性。儘管東亞異常低的生育率若長期維持,確實會帶來嚴重挑戰,但生育率介於1.5至2之間,很可能比超出更替水平2.1的生育率更有利於人類福祉。
此外,我們當前最大的人口挑戰並非成功國家的生育率下降,而是全球許多最貧窮經濟體,尤其是非洲地區的爆炸性人口成長。
勞動力不足?
對生育率下降的警告,往往集中於老年撫養比,也就是退休人口相對於經濟活躍人口的比例。根據麥肯錫估計,在生育率最早下降的國家,65歲以上人口相對於勞動年齡人口(15至64)歲,目前約為四分之一,到了2050年,將上升至二分之一。
這個廣泛使用的指標有兩大問題。首先,它假設退休年齡會固定不變,而忽略了預期壽命會延長,因此將兩個不同的人口趨勢混為一談:生育率下降與壽命延長。正如英國退休金委員會(我在2003至2006年期間擔任主席)所示,如果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使成年生活中工作與退休的比例大致保持穩定,那麼明顯增加的扶養比(就英國的例子而言約為一半)就會消失。
第二,標準指標忽略一個事實:兒童也是撫養對象,因此,生育率下降時雖會增加老年撫養比,但也會減少兒童撫養比。呼籲「多生孩子」的政治人物應該意識到,如果生育率真的提高,總撫養比將比先前上升得更快,直到這些孩子二十年後進入勞動力市場為止。 但原則上,撫養比的論點是成立的:生育率下降意味著退休人口相對於勞動人口的比例會一次性增加。
關鍵問題是,生產力成長能否彌補這個差距。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是辦得到的。在1800年,老年撫養比趨近於零,因為大多數人從童年一直工作到死亡為止。在當今的先進經濟體,每名勞動者約需負擔0.4名退休者,而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遠晚於19世紀初期同齡者,而且每年工作時數也大幅減少。15歲以上人口的工作時間所占生活比例至少下降60%;但在先進經濟體的人均GDP卻增加15倍。
這反映人類提升生產力的非凡能力。在工業社會之前,大多數人從事農業,每週勞動超過60小時,僅能生產足以溫飽的食物。如今在已開發經濟體,只要不到3%的勞動年齡成人(工時也少得多)就能生產足夠的食物,不僅養活自己,還能養活不再需要工作的退休者、兒童及青少年。 在製造業也是如此,目前製造業在已開發經濟體中僅佔不到20%的勞動力。
中國1.25億名工廠工人生產全球82億人口所需製成品的30%;而機器人自動化更將迅速減少所需勞工人數,但產出還能持續上升。過去50年的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行動裝置,算力超出美國航太總署用來送人登月所使用的電腦,但在全球50億勞動年齡人口中,僅需1,000-1,500萬人即可生產所有智慧型手機、筆電與平板。 因此,撫養比上升並不是問題,除非人類突然失去維持生產力成長的能力。事實上,人工智慧很可能會進一步提升這種能力。
人工智慧的加速
乍看之下,人工智慧(AI)似乎只是另一種能讓越來越多任務自動化的工具,但它的自我學習能力遠不僅於此,導致它不只能提升生產力,更能加速自身技術的進步。這種變革潛力支撐著關於AI對經濟影響的樂觀預測;真正的AI信徒甚至預測,它可能使幾乎所有工作自動化,提升經濟年成長率達20-30%,相較之下,二十世紀平均成長率僅為2.8%。
我們有充分理由對於這類極端預測保持高度謹慎,尤其是那些認為基礎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將直接反映在GDP數據中的預測。但我們顯然將邁向這樣的未來:機器可以完成大部分人類工作。到了2100年,全球所有糧食可能由不到1%的人口生產,而製造、運輸和物流所需的勞動力也同樣降到極低比例。許多人可能仍在這些部門就業,但這只是因為貧窮國家的生育率高、持續生產出願意以極低薪資工作的剩餘勞動力,而非出於技術上的必要。
至於辦公室工作,人類展現了近乎無限的能力,不斷發明環繞著零和競爭的任務,尤其是在行銷、銷售、遊說和金融等領域。但AI仍可望自動化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工作,主要涉及資訊收集與處理等重複性任務。 那些需要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和靈活性的工作仍然難以自動化。
機器人對於像是把髒碗盤放入洗碗機這樣簡單的任務仍顯笨拙;水電工也不太可能很快被取代。但即使如此,問題幾乎肯定是「何時」而非「是否」會發生。 美國銀行估計,到了2060年,全球家庭將擁有20億台人形機器人,服務業則有另有10億台。假使這個預測稍微準確、這些機器具備適度能力,勞動力短缺再也不成問題。 有些工作即使可以,也不應該自動化。
在美國,大約14.5%雇員從事醫療保健與社會服務業。但即使在這個部門,也只有少數工作時間實際涉及情感上重要的面對面互動。麥肯錫在2017年估計,該部門約36%的工時可透過現有科技實現自動化。這個比例會隨著時間而增加,而且其他行業工作也會被自動化,找到足夠的勞動力將不再是重大挑戰。 對許多人而言,一個幾乎無限自動化的世界引發另一個疑慮:是否有足夠的工作,可以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好生活?無論答案為何,一邊擔心工作短缺,一邊又擔心低生育率導致勞動力不足,這很荒謬。
創新者太少?
雖然機器能執行許多任務,但創新與創意該如何是好?莫蘭德(Paul Morland)在2024年著作《所剩無人:為何世界需要更多孩子》(No One Left: Why the World Needs More Children,暫譯)中指出,在低生育率與人口下降的世界中,能「思考、創造和發明的年輕人也將會更少」。出生率下降,根據他的論點,代表新發現也會跟著減少。 但「老年人」無法創新的觀點荒謬至極。
無論人們如何看待他的政治立場,54歲的馬斯克推動技術與商業創新能力,顯然毫無衰退的跡象。貝多芬在五十多歲時創作音樂史上最具原創性的作品,而畢卡索步入六、七十歲時,創造力仍與二十多歲時無異。 然而,一般而言,年輕人口占比較高,或許更有助於創新,尤其是在以數學推理為核心的技術領域。但真正促成重大技術進步者,無論年輕或年長,僅佔人口中極小比例。
以核科學為例。1890年,人類對核物理幾乎一無所知;到了1945年,人類的知識已經足以打造原子彈並發展核能。然而,這些突破背後的科學家與技術人員僅在數千人之譜,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當時這些地區的青年人口還不及當今全球青年人口的十分之一。 而這還是在AI發展之前,AI本身也是由全球勞動力中極小一部分人所開發出來的。
深智科技(DeepMind)的AlphaFold已經繪製出幾乎所有已知蛋白質的結構,大幅提升極少數研究科學家開發新藥的能力。 在娛樂、時尚與烹飪藝術方面也是如此,新想法往往由少數深具創造力的人所推動,且許多人是已不再年輕之後,才做出最重要的貢獻。如果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創新者,或許晚些成家、少生幾個子女,反而可能釋放出原本需要投入育兒的年輕精力。
南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985年,南韓生育率降至1.7以下,自2000年以來,20-40歲人口占比已跌至20%,但在彭博新聞社「2021年創新指數」中仍名列第一。今年稍早,南韓在2025年品牌顧問公司Brand Finance「全球軟實力指數」中排名第十二,其「迅速崛起」被歸因於其「在藝術與娛樂領域獨領風騷」以及其文化出口的全球吸引力,無論是流行音樂、《魷魚遊戲》等韓劇,或是美妝產品。 僅僅0.8的生育率,或許最終會削弱南韓的創新活力。但低生育率必然導致技術與文化停滯的觀點,既不合邏輯,也缺乏實證證據。
轉載自《上報》,原標題為《The Case for Gradual Population Decline》(譯者:吳巧曦,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Project Syndic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