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柏林日報》報道:中國國慶之際,中國向西方敞開對話。中國駐德外交官展示了新的開放姿態,參與公開辯論,而且不迴避批評性話題。《柏林日報》也為此做出了貢獻。
10月1日中國國慶節,駐德中國大使館參贊曾凡華、柏林中國研究中心墨卡托( MERICS )的 Claudia Wessling 和德國政治學者、輿論作家 Wolfram Adolphi 在柏林 Ost 劇院展開了辯論。這是中國官方代表在德國參與公開辯論的少見案例之一。
罕見狀況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曾凡華是中國駐柏林大使館外交等級中的第二號人物,他暗示他們國家的代表想要更多地採取主動。中國隨時準備進行建設性對話。
當主持人 Dietmar Ringel 問及,鑒於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迅速發展,有哪些方面特別令他自豪時,曾凡華主要提到了社會成就。他說,這個在 1949 年建國之初極端貧窮的國家,僅用兩代人的時間,就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8 年到 2015 年間,中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約為 9%。平均壽命從 35 歲提升到 79 歲,增長了一倍多。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制度,並使 8 億人脫貧。曾凡華將這些成就歸結為所謂的“中國模式”:即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務實精神、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以及“人民的勤勞”。
MERICS 的 Claudia Wessling 對此也表示基本認同。她認為關鍵在於中央政府設立了明確目標,同時也允許省份進行實驗和自主創新。
Wolfram Adolphi 提出,不應像常見的那樣,用德國的標準來評判中國的發展。要把中國看作一個連續體(Kontinuum)。共產黨是一個在學習中的組織,也從蘇聯和東德的經驗中吸取教訓。考慮到國家規模,集權與地方靈活性並不矛盾。
當主持人問起中國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時,曾凡華對西方的批評表示不理解。他說,中國別無選擇,必須與所有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對於藏民、維吾爾族等最大的少數民族,中國給予自治權。政府支持少數民族,例如對他們解除一胎政策的部分限制。針對維吾爾族問題,曾凡華稱有關新疆拘留營的報道是“純粹的謊言”。那裡有面向失業者的培訓中心,防止他們滑向宗教極端主義。他指出,自 1953 年以來,維族人口增長了超過五倍。因而談論“種族滅絕”是不成立的。這些指控也損害了在新疆投資的德國企業,例如大眾。
Claudia Wessling 則表達了懷疑。她說,歐洲企業和研究人員無法進入該地區核實指控。她主張在歐盟與中國之間的人權對話中誠實開放地討論這些有爭議的話題。
Wolfram Adolphi 批評德國公眾輿論的選擇性關注。少數民族衝突何時被提及、被強調,取決於地緣政治利益的狀況。
談到中歐之間的貿易問題,曾凡華否認中國追求對夥伴國家的單方面依賴。相反,中國也依賴西方技術和外國投資。雙方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中國反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如懲罰性關稅。他說,各方必須聯合起來,不要被美國利用或對立。
Claudia Wessling 認為德國在稀土元素和某些高科技產品上確實存在問題性的依賴性。但供應鏈多樣化很難實現。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緊密交織、相互依賴。她認為貿易衝突的出路在於對話。
Wolfram Adolphi 警告不要用對抗和競爭的修辭。全球化意味着相互依賴。隨着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崛起,“西方”和“全球南方”之間的力量對比正在改變。與其構建敵人形象,不如共同為人類尋找解決方案。中國承諾和平世界秩序和聯合國。
在談到烏克蘭戰爭時,曾凡華表示,中國支持停火與談判。軍事升級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Wolfram Adolphi 認為,尤其是德國有責任通過與俄羅斯的對話尋求解決方案。中國雖然支持和平努力,但不能單獨扮演決定性角色。
《柏林日報》是這一論壇討論會的共同主辦方,目標是擴大話語空間,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情況下,促進德國與世界強國之間的民主交流。該報表示,此次活動表明,對世界事務持批評性視角完全可以與開放性辯論文化並存。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