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美中關係再度陷入變數,而台美關係也不可避免地捲入這場「交易外交」的角力中。川普政府積極尋求與中國達成新貿易協議,而北京方面則在芬太尼管制、TikTok處置、農產品採購等議題上頻頻拋出讓步方案作為交換籌碼。
在川普的政策藍圖,中國被定位為一個既是戰略競爭者又是交易夥伴的雙重角色。因此,各界關注北京提出的交易清單是否與美國對台政策產生連動,甚至憂心中國是否企圖透過讓渡某些利益來引誘華府在台灣問題上退讓,形塑出「以議題交換台灣」的危險格局。
川普第二任期伊始的對華態度,與選前強硬言論有所落差。他上任後對北京多有示好舉措:例如批准美企對華出口新一代人工智慧(AI)晶片,放緩執行《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式法》對TikTok的禁令,以及對中國未履行採購美國大豆的行為保持緘默。與此同時,華府在對台政策上卻出現若干讓人不安的信號,包括延後對台軍售、降低台灣高層過境規格,並在半導體出口管制與關稅政策上對台採取強硬立場。
川普此種一手安撫北京、一手冷落台灣的做法,引發台北與華盛頓政策圈對美國對台承諾的疑慮。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川普政府此種外交策略並非偶然巧合,而是基於對權力利益再評估後的權宜調整。問題在於,若美中雙方將台灣視為其中一枚籌碼,其後果將直接衝擊台海現狀與區域安全。
中國讓步的四大支點
面對川普的交易外交,北京祭出了一系列具有戰術意涵的讓步或示好措施,集中在四個關鍵領域,可謂「四大支點」:芬太尼、科技(含TikTok與晶片)、農產品(大豆)以及民航採購(波音)。這些讓步表面上看似聚焦雙邊議題,實則都帶有向華府交換條件的用意,間接影響著美國對台政策的走向。
第一,芬太尼管制談判的槓杆作用。自2025年4月以來,美中圍繞芬太尼問題反覆交涉。美國要求中國嚴懲向墨西哥輸出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非法商業行為;北京則聲稱只有在美國解除對華懲罰性關税並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才願在芬太尼問題上配合行動。
換言之,中方將藥物管制合作與經貿、台灣議題掛鉤,試圖以毒品問題的有限讓步,迫使華府在關稅和台灣問題上讓步。北京透過這一議題已明確傳遞訊號,若華府希望在毒品氾濫等美國關切問題上獲得中方配合,就須在經貿制裁甚至台灣問題上展現彈性。
第二,科技與TikTok:安全與商業利益的權衡。TikTok在美國的命運起伏,體現出川普對華態度的搖擺。儘管國會通過《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式法》要求在2025年底前將TikTok從中國資本手中剝離,川普政府最終批准了一項折衷方案,由美國投資者控股的合資公司接管TikTok美國業務,母公司字節跳動則可保留不超過20%的少數股權。
同樣在科技領域,川普試圖透過鬆綁晶片管制換取中方讓步:2025年夏天,美國政府批准晶片巨頭向中國出口先進的Nvidia H20 AI晶片,並考慮進一步放寬對更高階Blackwell晶片的管制。這一舉措逆轉前任拜登政府對中國高科技出口限制的趨勢,被視為川普對北京拋出的重大善意。
然而,這些讓步並未換來中國在戰略議題上的實質讓步。相反,北京一方面加速繞過美國封鎖,自主研發高階半導體設備(儘管成本高昂、進度緩慢),另一方面則對Nvidia提出限制報復,凸顯川普以技術利益換取中國合作的策略效果不彰。科技議題的讓步,既未能有效改變北京行為,還可能削弱美國對華談判的籌碼。
第三,農產品與大豆戰術。農業貿易一直是川普高度關注的議題,關係到美國中西部農州選民的經濟利益。2025年10月,川普公開抱怨中國未按預期採購美國秋季的大豆作物,導致美國農民利益受損,並質疑這是北京在談判前對華府施壓的手段。事實上,中國進口商轉向南美市場購買大豆,顯示北京正以農產品進口作為槓桿,試探川普的態度。
回顧過去,美中曾於2018年和2020年達成農產品採購協議,但北京對採購承諾的履行情況不盡理想,令川普兩度失望。如今中國再度暫停採購大豆並釋放可能日後加購的訊號,其戰術意圖在於迫使川普在關稅甚至台灣問題上讓步。北京深知農業問題對川普的重要性,運用「大豆牌」無疑增加台灣處境的不確定性。
第四,波音訂單與象徵意義。2025年8月,有消息傳出北京考慮向美國波音公司訂購多達500架民航客機,這一潛在大單據報正與華府協調中。自2017年川普對華加徵關稅以來,中國幾乎停止新的波音訂單,如今釋出恢復採購的風聲,無論波音飛機本身因品質問題聲譽如何,對北京而言都是改善對美關係的交易籌碼。
由於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性能和可靠度不佳,北京短期內確有向波音或空巴購機的現實需求;但是中方刻意選擇波音作為示好對象,其政治意涵遠大於經濟考量。透過波音訂單,北京顯示出願配合川普政府的姿態,期望換取華府在其他議題放軟立場。
然而,這種交易誘因同樣存在不確定性,北京也可能轉單歐洲空中巴士以施壓美國,而川普政府對此消息的反應態度,將取決於其整體對華談判盤算以及國內政治壓力。波音訂單的拉鋸戰再度凸顯,北京的策略性讓步雖帶來表面緩和,卻為台灣問題埋下被交易的隱憂。
川普政府的對台模糊訊號
北京以經濟和政策讓步換取華府善意的同時,川普政府近期在對台政策上釋放的訊號亦顯得曖昧不明,形成所謂美國對台政策「雙軌並行且分歧」的局面。行政部門為避免刺激北京而對台灣有所保留;美國國內的政治和法律機制又在一定程度上維繫對台支持,使得整體政策基調模糊失焦。
首先,華府近來的若干舉措令人擔憂其正對台採取「去風險化」(de-risking)的態度。例如,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原訂行程遇阻,據報川普政府私下要求賴總統避免過境,以免激怒北京。隨後,川普政府還一度暫緩對台價值4億美元的援助,公開理由同樣是「避免觸怒中國」。
這些舉措時機上恰與北京拋出的讓步訊號相吻合,不禁引發台北與華府智庫圈對「台灣是否正被邊緣化為交易籌碼」的高度憂慮。美國行政部門對台灣採取低調甚至冷處理,被視為川普為拉攏北京所做的策略性後撤。然而,這種模糊態度也削弱美國對台支持的明確性,可能動搖台灣對美安全承諾的信心。
其次,也有觀點指出川普政府近期的對台保留,可能是短期戰術而非長久改弦更張。例如,延後賴清德過境與暫緩軍售,或許部分是為了回應中國在稀土出口、H20晶片等問題上對美方的掣肘。換言之,川普可能期望透過暫時示弱,換取北京在其他談判上的讓步。
然而,美方也沒有讓北京完全如願,美國在台協會(AIT)不久後即公開強調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詮釋立場,重申美方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和對台灣民主政體的認同。
再次,不可忽視的是美國國會在對台政策上充當的重要防護欄(guardrail)。儘管川普政府的對台姿態出現搖擺,美國國會兩黨對台灣的支持依然堅實。一系列挺台法案與預算持續推動,例如:《台灣增強抵抗侵略法》(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以及將六項保證等對台承諾法制化,參眾兩院也定期派遣跨黨派代表團訪問台灣。
國會控制著對台軍售和安全援助的預算撥款權,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行政部門可能的政策偏差。換言之,即便川普政府有意在交易中「降格」台灣議題,國會的強力介入使美國對台支持不至出現戲劇性逆轉,至少在立法和資源投入層面維持原有軌道。
最後,以近期烏克蘭軍援問題為例,也可窺見川普政策搖擺與調適的模式。川普曾暫停對烏克蘭的部分軍事援助,試圖藉此逼迫盟友分擔或誘使俄羅斯讓步;但當此類交易計畫未達預期時,他又迅速恢復對基輔的支持。類似地,在台灣議題上,若北京無法滿足川普的交易清單,美方原本暫緩的對台軍售援助也可能解凍重啟。
智庫觀點的交叉辯證
華府政策圈與智庫對川普這種「交易外交」可能帶來的對台風險展開了熱烈討論,各家觀點從不同側面剖析美中交易博弈對台灣的影響。美國主流智庫如AEI、布魯金斯學會和傳統基金會,分別提供交叉辯證的觀察與警訊。
首先,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的研究學者對川普可能對華讓步侵蝕台灣安全提出尖銳警告。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指出,川普在第二任期內有意軟化對華立場,甚至不惜動搖美國長年建立的對華強硬共識。布蘭茲在分析中提到,川普近期批准對華出口H20晶片、考慮放寬對中國的高科技禁令,等於將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拱手讓給北京。短期討好可能換來中國一時配合,但長遠將削弱美國在亞太的威信,使台灣陷於更危險的境地。
AEI的亞洲問題專家白德克(Derek Scissors)和庫珀(Zack Cooper)逐一列舉川普近期對習近平讓步的事實:允許先進晶片出口中國、放鬆或怠於執行對協助俄伊的中國企業制裁、拖延落實對TikTok的禁令,以及拒絕批准對台軍售等。AEI學者的觀點無疑是在敲響警鐘,川普若以交易心態處理台灣,很可能低估北京的策略謀略,最終損害美國自身和台灣的安全利益。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觀察側重於美國對華政策內部共識的缺乏,認為這種戰略分歧本身正加劇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前白宮亞洲事務官員韓儒伯(Ryan Hass)與溫艾利(Ali Wyne)聯合撰文質疑所謂美國對華強硬「共識」的真實性。
他們指出,當前美國決策圈對以下關鍵問題並無一致答案:中國是否志在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北京會否會提前對美攤牌?以及美國應以何種策略因應中國崛起?在這些基本認知上,川普政府內部、國會兩黨以及各智庫學者看法不一。
對台政策的風險地圖
在川普政府交易外交的衝擊下,台灣所面臨的戰略風險前所未有地上升。我們不妨討論「美國對台政策風險地圖」,勾勒台灣目前處境中的幾大風險源及相應的制衡因素,以釐清台灣應對的優先方向。
首先,中國的策略性讓步增添了台灣被「籌碼化」的風險。正如前文所述,北京透過在芬太尼、科技、農產品、波音訂單等議題上的讓步,實則意在誘使華府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一旦美中真的出現「以台易物」的徵兆,台灣的安全與地位將受到嚴重衝擊。
然而,也必須看到,此類交易能否成立取決於美國能從中國獲得何種實質利益,以及北京開出的價碼是否足以令華府冒著盟友信任透支的代價去兌現。迄今為止,中國的讓步多停留在象徵層面或短期舉措,難言足夠撼動美國對台政策的根基。
其次,川普政府對台採取「去風險化」傾向帶來政策支援削弱的風險。所謂「去風險化」,是指美方為降低與中國衝突可能,主動收縮與台灣過度緊密的政治軍事往來。川普近期降低台高層過境待遇、暫緩軍援等,即屬此類操作。
短期來看,這或許是川普的交易策略,但若形成趨勢,將侵蝕美台互信,使台灣在最需要支持時可能面臨猶疑不定的華府。更嚴重的是,這種態度可能被北京誤判為美國默許其對台升高壓力的信號,從而鼓勵北京採取更大膽的對台行動。
第三,美國國會雖是台灣的重要友人,但過度倚賴國會也潛藏風險。國會對台友好提供了法律和資源上的保障,近期一系列挺台法案更將許多承諾上升到法定層次。然而,外交決策畢竟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門手中。如果未來行政部門繞過國會在台灣議題上採取突然行動,國會事後即使不滿也難以及時完全逆轉既成事實。
美國國會的組成和議員傾向並非一成不變。雖然目前挺台是跨黨派共識,但若美國國內政治風向轉變,出現更傾向孤立主義或認為台灣「不值得戰爭」的民意時,國會的態度也可能隨之改變。台灣應持續深化與國會兩黨議員的關係,精準對接各選區關切,以農產品市場開放換取農業州議員的支持。
面對川普不確定性的交易外交,台灣若被動等待將陷入更大風險,必須主動出擊降低自身被交易的可能性。當前情勢下,台灣應積極作為,而非消極觀望美中博弈結果。川普高度關注選票利益,台灣可分別針對農業州、工業州等提出具體合作方案,讓各州看到與台灣互動的實在好處,而願向華府施壓維持對台支持。
台灣亦應審慎評估自身能提供給美國的「交易價值」,將被動要求轉為主動提議。比如,近期美商務部長提出「台美晶片產能五五分」的構想,要求台灣將半導體生產50%轉移美國。台灣不妨反向操作,若美方堅持要求台積電赴美生產以降低對台依賴,台灣可要求美國提供更多安全承諾作為交換,諸如優先提供先進武器系統、擴大美台國防產業合作,甚至促成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框架等實質利益。
通過這種對等交換,台灣不至於白白割讓自身優勢而未獲回報,反而能增加自身安全籌碼。台灣必須扭轉被動局面,設法成為交易桌上積極的參與者。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