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周一發表長篇文章,關注中美關稅戰導致中國產品轉向歐洲市場的情況。
新一輪衝擊可能更加猛烈
該報表示,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導致大量原本銷往美國的中國工業產品轉向歐洲市場。今年夏天,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了近10%,引發歐洲各界的擔憂,許多人開始談論歐洲要遭受“第二次中國衝擊”。
“第一次中國衝擊”發生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製造的產品充斥歐美市場,導致歐美製造業萎縮、數百萬工作崗位流失。如今,一些經濟學家們警告說,新一輪衝擊可能更加猛烈,因為中國產品不再局限於低端的製造業,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國防等高技術和戰略性產業,中國已經快速崛起。歐洲工業界擔心,如果歐盟沒有有效應對措施的話,歐盟殘存的工業基礎將被進一步侵蝕。
目前的局面極具威脅性
中國出口激增的背後,是國內消費疲軟與產能過剩。中美貿易戰下,美國提高關稅30%迫使中國尋找新的出口地,歐洲就成為了首選地。今年7月和8月,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9.2%和10.4%,彌補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滑。中國產品進入歐盟的主要入口國是荷蘭,中國產品在荷蘭的鹿特丹港進入歐盟後,再流向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歐盟受影響的行業幾乎涵蓋所有門類:包括電子元件、化工、家電、電動車、太陽能板、風機、傢具、紡織品、玩具等等。法國進口的中國產品,增長尤為顯著:藥品類暴漲125%,電子設備、運輸工具、紡織品均呈兩位數增長。
歐洲產業界認為目前的局面極具威脅性。鋼鐵行業是個典型的案例:自2020年以來,歐洲鋼鐵產量下降約20%,而中國產的鋼鐵進口卻持續增長。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的高管說,如果歐盟不採取強硬措施的話,歐洲的汽車和鋼鐵生產都難以為繼。
歐盟面對「生死攸關」的挑戰
法國世界報表示,歐盟委員會不是沒有行動。但問題是,歐盟的措施要在27國之間磋商,耗時漫長,落地遲緩。比如,歐盟的鋼鐵新規要到今年10月才可能正式公布。歐洲企業界批評歐盟“只會討論,行動遲緩”,相比之下,美國和中國更善於動員資本和政策保護產業鏈,使歐洲處於被動局面。
在政策辯論中,歐盟內部出現兩種思路:一是更強的保護主義,推動“歐洲優先”政策,將公共採購和補貼集中於本土關鍵產業;二是探索合作模式,例如借鑒中國早年的策略,現在,反過來,讓中國的資本與技術落地歐盟,通過和中國企業合資要求中國技術轉移,惠及歐洲的就業和研發。智庫雅克·德洛爾研究所主張,如果能引導中國資本在歐洲設廠,在汽車、電池等領域合作的話,可提升歐洲的競爭力。不過,現實是,歐盟各成員國之間互相競爭,紛紛以更高的補貼吸引中國投資,卻沒有能夠統一規則要求中國轉移技術。
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警告,歐盟面對的是“生死攸關”的挑戰,一年來,形勢更趨嚴峻:自2024年底以來,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增加了近20%。若不迅速行動,歐洲可能長期陷於工業空心化和經濟依賴。
轉載自《法廣》